卵巢内的高回声,除了畸胎瘤你还知道啥?

学术   2024-10-03 20:10   河北  

病例报告

患者女,41 岁,既往月经规则,因同房后出血至当地医院就诊。查 HPV16 阳性,TCT  提示  ASC-US。阴道超声发现右侧卵巢囊性暗区,内见偏高回声区,盆腔积液。遂至我院就诊。

1、超声

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右侧卵巢内见混合回声团,切面大小约  4.1×3.9×4.0 cm ,边界清,其内可见不规则高回声突起,大小约 3.5×2.7 cm,CDFI 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 1)。

图 1 右侧卵巢内见混合回声团,其内可见不规则高回声突起

双卵巢周边可见多个强回声及不均回声包绕,右侧范围约 6.8×4.1×6.4 cm(图  2 )

图 2 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示右卵巢周边不均回声团(经腹部)

左侧范围约  8.0×3.0×6.4 cm ,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  3 )。

图 3 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示左卵巢周边不均回声团

实验室检查示  Ca125 623U/ml  增高(正常范围  0-35U/ml  ),余无殊。

2、MRI 

盆腔增强  MRI  示双侧附件区见囊实性异常信号灶,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低混杂信号( 图 4 ),内见分隔,DWI  呈稍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可见强化。

右侧病灶大小约  4.5×3.8 cm (囊内见多发乳头状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左侧病灶大小约  2.1×3.2 cm, 盆腔内见散在絮状低信号灶,增强后可见强化(图  5~图 7 )。

图 4 T2:双侧附件高低混杂信号(箭头)

图 5 T2 右侧卵巢内多发乳头状信号灶

图 6 T2 左侧卵巢内囊性灶

图 7 T1 增强:右侧卵巢内囊内见多发乳头状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3、手术及病理

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双侧卵巢表面布满鱼子样组织(图  8 ),两侧输卵管形状基本正常。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考虑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恶性可能性大,随后转开腹手术。

最终术后病理证实为双侧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为表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型)伴双侧宫旁、阑尾及「大网膜」腹膜表面非浸润性种植砂粒体形成。

图 8 卵巢周边鱼子样组织,非浸润性种植砂粒体形成(白色箭头)


讨论

卵巢交界性肿瘤(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BOT )系由  Taylor  在  1929 年首次描述,1961  年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称为低度潜在恶性肿瘤,1973 年 WHO  定义为低度恶性潜在卵巢肿瘤,2003  年改名为  BOT。

卵巢交界性肿瘤包括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SBOT )、粘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交界性透明细胞癌等。

盆腔肿块的主要鉴别诊断首选超声检查,但是交界性肿瘤的术前超声诊断困难性较大,因为超声特点与良性肿瘤及浸润性恶性肿瘤存在明显交叉。

乳头状突起是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但良性、交界性、侵袭性肿瘤都可能合并乳头的产生。

恶性程度越高,乳头不规则程度增加、体积相应增大,但浆液性囊腺瘤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可能合并相似的超声表现,导致假阳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

交界性肿瘤患者 Ca125  值跨度较大,纳入诊断标准较难,但出现种植转移时,Ca125  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出现明显增高,在判断疾病受累范围上特异性较差,但灵敏度较高。

BOT  中尤以上皮性肿瘤( BOET )常见,超声声像图特点包括:

(1) 育龄妇女。
(2) 壁薄、有或无分隔、可见实体结节附着于囊壁或分隔;囊性癌(壁厚,内部分隔带粗且杂乱)。
(3) BOET 以单房为主,而囊腺瘤与囊腺癌以多房为主。
(4) BOET 及囊腺癌血流信号较丰富,但是机器血流信号敏感程度与否会出现差异,可通过超声造影明确供血情况。
(5) Ca125 跨度比较大,纳入诊断标准较难。

当卵巢出现上述超声表现时,可以更倾向于交界性肿瘤、囊性瘤、囊性癌等某一诊断,但是如果卵巢周边出现不均回声围绕卵巢,交界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为诊断结论。

盆腔增强同时显示左卵巢有病灶,但是超声并没有提示,原因可能为左侧交界性肿瘤内透声较好,超声可能把其当做优势卵泡从而忽略。

参考文献
[1] 桂阳,戴晴.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超声表现[J].肿瘤影像学,2016,25(1):33-37.
[2]叶琴,薛恩生,梁荣喜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8):697-700.

题图及文中图片来源 / 作者提供

投稿邮箱 / heer897@163.com



丁香园超声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告别单调文字时代,实实在在病例说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