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征

学术   2024-09-19 20:10   北京  
病例回顾

病例 1 :患者女性,18 岁,发现右膝关节外侧肿块2年余。术后病理为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如下(图1-2)


图1 表皮样囊肿二维图


图2 表皮样囊肿彩色多普勒图

病例 2 :患者女性,77 岁,以腹壁肿块破溃1个月余就诊,术后病理:表皮样囊肿,伴破溃及多核巨细胞反应。超声表现如下(图3-4)


图3 表皮样囊肿伴感染,边界不清

图4 表皮样囊肿伴感染,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表皮样囊肿是来源于上皮的真性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全身皮下浅表的软组织层。

表皮样囊肿的发病机制不清明确,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 20-50 岁常见;男性多见于女性。

临床特点


表皮样囊肿以单发常见,有时可多发;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以头颈面部常见,较少发生于深层部位。患者常以无意中触及肿物就诊,当表皮样囊肿发生感染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性表现。


病理学特征


表皮样囊肿大体标本上肿切面呈囊性,一般为单房,囊内含有灰白色豆渣样物,囊壁薄,质软;镜下可见囊肿位于真皮层,囊壁为表皮样结构,囊内充满角质物,呈层状排列,周围有 致密的结缔组织,无皮肤附属器。


超声表现


表皮样囊肿虽命名上有囊肿二字,其声像图并非典型的囊肿的表现,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因其内容物的多少而表现不同,总体的表现大致如下:


1. 边界:常见是清晰;当表皮样囊肿发生感染时,边界不清;


2. 形态:圆形常见;


3. 内部回声:无回声、低回声、高回声,内部回声不均;以低回声常见,有时可见典型的洋葱皮样、靶环征等声像图。


4. 后方回声衰减:由于声束通过表皮样囊肿时声束衰减减少,增强的程度则与囊内含水量的高低及角化物质分布的稀疏有关。


5. 血流信号:正常情况下表皮样囊肿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当表皮样囊肿发生感染时,肿物及其周围软组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鉴别诊断


钙化上皮瘤:钙化上皮瘤多数是局灶占位,单发常见,好发于头面部、颈背部及躯干的真皮层与脂肪层交界处。

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形状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呈低、等或稍高回声,内回声不均,可见点状、线状强回声及粗大强回声斑,可有囊性变,后方回声增强或伴有声影。

CDFI 示其周边或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部分肿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的本质是成熟的畸胎瘤;好发于青少年;其组织结构均来源于外胚层。

超声上表现位于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囊壁清楚,内回声因组织成分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有时可见毛发、骨等组织结构;肿块内部分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


腱鞘囊肿:最常见于手部、腕部、足部和踝部的关节周围,临床上也常以无痛性肿块为就诊,有的患者可以有轻度不适,多呈圆形突出于皮下,大小不一。

超声上表现为无回声,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晰,无压缩性,探头加压不变形,较大的囊肿后方可有回声增强,肿物内无血流信号。

部分腱鞘囊肿与关节腔相同;在声像图上可与表皮样囊肿鉴别。


血管瘤:软组织层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超声声像图上也常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边界可清晰或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部分血管瘤内部可见迂曲管状无回声,加压血流信号明显增多,放松后出现反向血流。通过血流信号可与表皮样囊肿相鉴别。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神经源性肿瘤一般与神经关系密切;部分神经源性肿瘤可见血流信号。因此,需要仔细辨别,观察肿块是否与神经有关系。


表皮样囊肿在超声声像图上有其特征性的表现,通过高频超声仔细的探查,可与其他浅表的肿块进行鉴别,对临床的诊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松,廖萍,黄志平,林霖,丁小军.浅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分析[J].影像技术,2014,26(06):34-35+43.

[2]刘广会,安娜,郭玲,朱永涛,宋彦涛,张晨,欧阳琴.基于病理回顾分析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表现[J].北京医学,2019,41(07):582-584.DOI:10.15932


投稿邮箱 / heer897@163.com
题图及文中图片来源 / 作者提供

丁香园超声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告别单调文字时代,实实在在病例说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