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顾
患者女,51 岁,绝经后两年,自诉院外体检发现盆腔囊肿,来我院复查,无腹痛腹胀,无发热畏寒,无尿频尿急,无阴道流血,无肛门坠胀感等不适。
既往史:1999 年于外院行剖宫产术
专科查体:双附件:子宫右前方扪及一大小约7×9cm的包块,质软,边界尚清,可活动,无压痛。余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敏C反应蛋白 4.93 mg/L;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超声图像与诊断:
子宫:子宫前位,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子宫体前后径约 2.6cm,子宫内膜不厚,回声均匀,子宫肌壁回声欠均匀。CDFI:肌层内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双侧卵巢均显示不清。盆腔稍偏右可见范围约 9.7cmx5.9cmx8.3cm 的混合性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可见较多短条状血流信号,探及低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RI 约 0.43。子宫直肠陷凹未见游离暗区。盆腔混合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来源于卵巢?其它?请进一步检查)。为进一步诊治,患者进行了盆腔 MRI 检查,图像与诊断如下:描述与诊断:盆腔内偏右侧见巨大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 7.4×5.6×9.3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见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部分边缘欠清。盆腔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膀胱充盈,壁光滑。提示:盆腔内偏右侧巨大不规则形囊实性肿块影,考虑肿瘤,囊腺瘤可能大,其它?请结合其它检查。手术所见:大网膜与盆腹壁片状粘连,分离粘连后可见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外观均未见异常。距离回盲部上方约 170cm 处可见一小肠肿瘤,呈外生性生长,大小约 6x8cm,表面光滑,与右侧盆壁形成粘连,余脏器探查未见明显异常。肉眼所见:「小肠肿瘤」:肠管一段,长5.1cm,周径3.5cm-4.0cm,粘膜面未见确切占位,距一端切缘2.5cm肠管浆膜面附一灰褐肿物样组织,大小8.5cmx5.2cmx5.0cm,切面灰褐、红褐、实性、质中,穿透肠壁与粘膜面相通。病理诊断:「小肠」:梭形细胞肿瘤,具体类型待免疫组化检测协助诊断;小肠两切缘未见肿瘤累及。(预计免疫组化检测 11 项次)病理诊断:「小肠」:结合免疫表型及形态学,支持胃肠间质瘤(高风险度)。肿瘤最大径:8.5cm;核分裂象计数:1-2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B-Catcnin(-),bcl-2(+),caldesmon(-),CD117(弥漫+),CD34(-),Desmin(-),DOG-1(弥漫+),ki67(+,约2%),PCK(-),S-100(-),SMA(-)。该病例易发生误诊的原因是肿块的生长位置,超声与 MRI 扫查均未能追溯其与肠道的关系,故而误诊为来源于附件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 55-65 岁,包括良性、交界性、恶性(良性、潜在恶性、恶性);恶性 10~30%;潜在恶性 70~9%。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连;胃肠道外型肿瘤起源于胃肠道壁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如肠系膜、网膜等)。1.多以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或腹痛就诊,部分患者呕血、腹腔出血、发热或腹部触及包块;较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此类多于体检时发现。2.位于小肠的GIST可以出现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1.肿块多为单发内生性息肉样,孤立的较小者,直径<5cm,圆形、类圆形,包膜完整。2.内部低回声欠均,块内中心或一侧出现低至无回声的液化区;基底部深人肌层,浆膜菲薄可不突破;血供丰富,动脉 RI 0.6 ~ 0.7;肿瘤与正常胃壁回声分界清楚。1. 直径>5cm,巨大病灶可呈哑铃形或分叶状,边界尚清晰,实质为不均质性低回声,散在细小点状、斑块状或小灶型无回声;包膜局部不完整,呈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2.壁厚实质性低回声,有时伴有多个高回声结节,中心有液化的呈囊性。3.肿块内血供丰富,血管由胃壁进人肿瘤内部或边缘,粗细不等,动脉流速高,RI 0.6~0.8,多同时显示伴行静脉血流。4.网膜、肠系膜、腹膜有近圆形低回声结节;或肝有转移病灶为恶性间质瘤的特征。2.多数来源于肌层,腔内型的突破胃粘膜的,表面可见溃疡凹陷(恶变风险高)3.瘤体较小的形态规则,多呈类圆形,瘤体大的,形态多欠规则或不规则局限性 GIST 原则上可直接进行手术切除,不能切除的局限性 GIST,或接近可切除但切除风险较大或可能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者,宜先行术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带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超声医学/郭万学主编.-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2ISBN 978-5091-5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