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文摘
2025-01-07 21:02
安徽
核心观点
- 非暴力沟通中,我们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非归咎于他人言行。
- 清晰表达自身需要,避免评判指责,促进相互理解与善意回应。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选择及影响
- 指责自己
- 指责对方
- 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如伤心源于渴望付出得到肯定,以恰当方式表达感受与需要,更易获得他人善意回应。
- 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 通过询问等方式,促进沟通,避免指责,为自身感受负责。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的言行时,实际上是在用疏离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有人说:“你从不懂我。”他真正的心声是渴望得到理解。- 间接表达需要的问题
- 评判、批评、分析或判断他人言行,实则在表达自身需要,但方式疏离生命。
- 直接表达需要的重要性
- 直接说出感受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更可能做出善意回应。
- 如在冲突中,人们应表达需要而非指责,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 常见基本需要
- 自主选择、内外一致、庆祝、相互依存、精神交流、玩耍等。
说出需要的困难与影响
- 困难
- 社会文化影响下,女性尤其害怕表达需要,将照顾他人视为最高职责,压抑自身需要。
- 如母亲因成长经历害怕表达需要,导致在亲密关系中产生问题。
- 影响
- 不直接表达需要,难以获得积极回应,还可能强化自身需要微不足道的信念。
从情绪奴隶到主人的三个阶段
- 情绪的奴隶
- 如在亲密关系中,会把伴侣感受当负担,影响关系,可能责怪对方或陷入痛苦自责。
- 面目可憎
- 开始表达自己需要,但方式生硬,还未学会平衡自身与他人需要,如玛拉在成长中从 “情绪的奴隶” 转变,开始敢于表达需要,但还需学习尊重他人需要。
- 情绪的主人
- 不为他人感受承担责任,全然为自己负责,基于慈悲与爱相互给予。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他人的言行也许会刺激我们的感受,但并不是感受的根源。(4)体会他人在消极的话语下隐藏着什么感受与需要。评判、批评、分析和论断他人,都使我们疏远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当人们听到批评,往往会以自我辩护或反击来回应。我们越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因为看见和袒露自身需要遭到强烈抨击,因而对表达需要感到害怕。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将她们塑造成了只懂照顾他人而无视自己需要的样子。在通往情绪自由的成长路上,许多人都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绪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2)“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或需要;(3)“情绪的主人”——我们全然地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牺牲他人的福祉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阳光徐徐
阳光徐徐,清风缕缕,院落归耕,时光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