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的一个晚上,一位老班主任去查宿舍(县里的初中有镇上来的学生,因为家远,所以需要住宿)。宿舍门口一堆人在罚蹲马步,其中有初一的小朋友。看着小的可怜。于是老师就停下来问了一下,是不是讲话被罚的啊?然后小朋友问:你是家长还是老师啊?老师说这个时间怎么会有家长在这里呢。问他是不是因为老师穿得像家长?他说:因为你太温柔了,一点都不凶,不像老师!
听着这句话,我很心酸。怎么就是凶巴巴的样子才像老师呢?老师怎么就和“凶”联系在一起了呢?也许这几个孩子脑子里就只有老师凶的样子了。难道就是因为他们爱说话吗?我想一定是老师在追求工作效率,采取的简单粗暴最见效的管理办法。
我先来讲讲孩子们爱说话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刚进初中的孩子,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还要适应离家的日子,多难啊!也许下课的插科打诨、回到宿舍后倾诉衷肠、课堂上偶尔说笑成为了他们的能量补给站,能够缓解新环境对自己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诸多不适。
所以,孩子们爱说话,尤其是男孩子,不是因为想故意违纪,而是想要和周围的同学交流思想、抒发情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再说了,这个时候孩子 的自我控制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管不住很正常。尤其是男孩子因为激素分泌的原因,冲动行为、冒险行为明显增加。
换个角度看,爱说话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反应快,思维活跃,以后会成长为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或者演讲家,多好啊!
全天候在学校呆着,又是一群男孩子,于是很多话说。上课讲,下课讲,宿舍里讲,跑步的时候讲,放学排队的时候讲,于是,老师的办法就是:批评,呵斥,惩罚......
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的代名词就是:凶。不顾面子、不容分说、不分场合、不讲感情。因为必须板着脸,孩子才会保持距离;因为必须放大音量,孩子们才会听到指令。这就是把孩子当成物件,当成没有自主意识的管制对象,这不是教育,这就是简单粗暴的管理。
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恐吓!因为恐吓而改变行为,这只是暂时服从,无法心服口服;因为恐吓被夺走的面子会在无人监管的时候加倍找回;因为恐吓带来的情绪负担会通过更不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过多的恐吓还会损伤孩子大脑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恐吓还会带来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且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这种方法越来越低效。
总被“凶”的孩子没有感受到关心和爱护,他怎么会有能量去关心爱护身边人、关心和爱护这个社会呢?总去“凶”孩子的老师,也会感到筋疲力尽、浑身不适,产生教育的无力感。
最令人担忧的是,通过“凶”的方式,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冷漠的强权、对于权利的服从、细思极恐啊!
当孩子和老师情绪对抗的时候,他哪里会去认真思考我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呢?
老师再也不能成为“凶”的代名词了!人类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尤其是住宿的初一的孩子,班主任要多和他们聊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安排足够的运动时间,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放松,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了解;多给孩子肯定,增强自我效能感;多营造合作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孩子们彼此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孩子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老师关心就像父母一样,让孩子觉得有依靠;同学互助就像家人一样,让孩子觉得有温暖;老师总能找到我的亮点,让孩子增强自我价值感;老师总是和我商量,让我感到被尊重。
这样的孩子情绪更加稳定,这时理智脑才能正常工作。被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就能有更强的自律能力,他们会更集中自己的精力学会管理自己,也不会担心自己犯错会被“凶”,被吼。他们会觉得老师对我这么好,我要听老师的劝,遵守纪律,替他人着想,不给班级和老师抹黑。从而把遵守纪律变成自觉行为。
现在的孩子对于社会性情感需求增加,也就是说他们更希望有人听懂他们的心里话,理解他们的小幼稚,等待他们的小发展,相信他们的小未来。
真心倡议,每一位最接近孩子心里的那位教育者,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倾听、尊重和爱护我们每一位青春期的孩子!
不要再让孩子们把“凶”与老师联系在一起了!
往期链接:
我当了两周的心理老师!(No.1072)
孩子们总是在课堂上静不下来,怎么办?(No.1071)
小学生没戴红领巾被扣分,何必大动干戈?来学几招吧!(No.1070)
父母怎么说,孩子更合作?——感谢关工委推荐(No.1069)
青春期的孩子要减肥,父母又担心营养不够,怎么办?(No.1068)
我终于发现了亲子沟通的根本问题:父母想要确定的答案,可是......(No.1067)
奇葩的处分,这样的教育者又蠢又坏!(No.1066)
我是凡凡的姑奶奶,我家凡凡了不得!(No.1065)
要好好夸夸咱班娃!(No.1064)
做错题了赶紧抄正确答案,我不赞同!(No.1063)
老师,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您亲自带我去找教室(No.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