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个词,句号妈妈,也是对话终结者妈妈,让孩子无法继续沟通。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位妈妈说孩子不太喜欢和自己沟通,那么她经常是怎样沟通的呢?
孩子:妈妈,我想去打羽毛球。
妈妈:天都这么黑了,还打啥啊!要不咱们去跑步吧!
孩子:不想。
妈妈:或者我们去骑车呗,你看看怎么样?
孩子:算了,不想。
妈妈:要不你自己说说,想干嘛?
......
这样的沟通场景熟悉吗?孩子刚开口提出要求就被妈妈找了一个合适的理由给终结了,就像打了一个句号一样,这就是“句号妈妈”。
句号妈妈在孩子一提出要求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反驳、阻止、拒绝,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指挥,当孩子反对的时候又问孩子的建议。其实孩子的感觉已经很不好了:我的建议就是去打羽毛球啊,你又不同意。
这就是我们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控制。久而久之,这种对话方式会让孩子觉得我说什么都得不到支持,父母总会找理由否定我,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当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支持、理解、赞同时,感受不到愉悦的心情时,他就会关上心门,话就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此时,父母会质问:“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你怎么什么都不说?” 根本原因就是:我说了也没用,那我还说什么?
父母该怎么办?
把句号变成感叹号、问号、分号!
感叹号就是理解孩子的情绪:“想去打球啊,真好真好,锻炼锻炼身体,欧耶!”
问号就是征求孩子的意见:“我现在手头有点事儿,要我陪你吗?需要我做点什么不?”
分号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延展话题,例如提出建议或者要求:“哎呦,我刚发现天有点黑了,咱们要不抓紧时间快点去打,还是等会干其他的?我听你的意见。”
当你支持了孩子,孩子会更加理性,他也有足够的能量来接受自己选择的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我发现句号妈妈都有这么一些特点,很能干,反应快,做事很麻利,希望立刻解决问题,希望孩子少走弯路,把自己当成是百宝箱,对孩子的事儿总喜欢自己说了算,总认为孩子缺乏经验、怕吃亏等等。
现实情况是,句号妈妈用自己的能干减少了孩子自我思考、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要么这个孩子特别抵触,什么都不听,要么孩子特别听话,什么都不听。这都不是父母想要的理想状态的孩子。
句号妈妈带来的是孩子的内耗,最终都无法做自己。当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在现实世界无法做自己的时候,他一定会走到一个能够做自己的地方,例如虚拟空间,手机和游戏沉迷问题就会来了。
拒绝做句号妈妈
咱们慢一点、笨一点
多替孩子想一点,好吗?
今天有点“装”,也有一点自责!(No.1042)
手机问题背后其实是关系问题——23年老班主任谈家庭教育(No.1041)
多元应用——家庭手机管理第四步(No.1040)
谈情说爱——家庭手机管理第三步(No.1038)
做好记录——家庭手机管理第二步(No.1037)
停止脑补——家庭手机管理第一步(No.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