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
最近接触到了装修这个行当,让人震惊的是,这个行业卷出了新高度。总结下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1、门类多,定制柜,艺术漆,美缝,局改,封闭门窗等等,没有一家公司独大;
2、价格低到开始担心质量,这里面一个门类,数不清的公司齐头并进,发在群里的公司价格简直杀红了眼,关键每个门类里面,又特别复杂,水特别深,能便宜到你都开始担心质量的问题;
当一大波装修类的公司,电话席卷而来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或者到底该如何选?我想和今天咱们要聊的To B软件的话题或许是一样的。
2024年上半年软件行业现状?
我们一起看一些关键的数据:
截至2024年8月底,我国共有软件上市公司354家。其中深交所203家、上交所127家、北交所24家。
整体营收:2024年上半年,软件上市公司合计营业收入为2988.86亿元,同比增长3.05%。
净利润:2024年上半年,软件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为6.90亿元,较去年上半年下跌91.62%。总的利润率0.23%。
结论是,看这个数据,软件行业简直差到了极点,从净利润看,投入100块,最后公司只挣得到不到3毛钱。
软件行业简直和装修一样,挣的是体力活儿。
那再放大一些,我们放到全部的行业去看:
2024年上半年A股5346家上市公司年中报合计,总体营收34.87万亿元,同比增速-0.51%;净利润2.9万亿元,增速-3.09%。
把A股上市的公司全部盘点下,把行业营收增速TOP 5以及行业净利润降幅TOP 5的公司筛选出来。
我们再仔细看下计算机这个行业,增速7.7%,排名第4位,整体降幅-39.15%,排名第5。
整体看起来好像也没那么糟糕,但也没好到哪去。
数据来源:银河证劵
结论是,从计算机这个大行业来看,软件行业有活干,但是要挣到钱可就难了。
02.
To B软件的产品价值组合?
前段时间经一位朋友介绍偶然认识了一个99年出生的小兄弟;晚上一块儿并肩坐地铁回家。
因为失业,他讲了一个自己最近的“生意经”,非常有意思。
什么生意呢?地摊调酒,简单说就是把经常去酒吧,调酒师现调的大几百块钱的酒,转到了地摊进行销售。
他一般晚上8点出摊,到凌晨12点结束。
客单价大概20-30元,目标客户主要是大学城的学生。
他很自豪的和我说了两点,这件事情由他1个人从0到1做起来;
第二件事情是,他提到最好的业绩得时候一天可以搞到3-4000元,在稳定后就无偿的交给了另一个朋友。
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眼里充满了光。
那一刻对我来说触动很大,成人的时间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有的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
没有工作就找事做,内卷的尽头就是做的不一样,不一样的场景和客群,解题思路就是俯下身,去看看还有哪些细分的场景。
软件行业也是一样,当产品同质化后,唯一不一样的就是细分场景。
聊到细分场景,最近刚刚把梁宁老师的《真需求》这本书看完,里面提到了一个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To B的软件产品价值是什么?
这是我得出来的答案:
To B的软件产品价值=功能价值(基础设施配套)+情绪价值(保障性)+资产价值。
基础设施,To B的软件是PC及移动互联网的产物,因为有这个大前提,软件才会枝繁叶茂。
情绪价值,To B的软件更多是保障性的服务,谈不上什么愉悦感和彰显性。
产品创新就是创造新功能、新情绪、新资产。而To B软件的解法,大方向也是来自于这里:
通过软件+AI构建新的基础设施,把软件重新做一遍。
新情绪方面,不再是保障性的服务,不是想着如何降低成本替代人力,而是通过软件及AI的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2024年,中国的短剧市场规模超500亿,要知道在2023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只有500亿。
咪蒙团队打造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爆火。短剧只用了10天拍摄时间、8万元后期投入成本,收益却取得日充值2000万元、收益破亿元的成绩。
软件行业是不是也适用呢?软件行业的“短剧”时代什么时候会出现?
今天的SaaS软件是一个把当年SAP瓜分的年代,客户的付费门槛虽然有所降低了,但实际产品能解决真正业务问题适配业务场景的又有多少?
不是短剧没有,反而是太多,体验一般,所以客户付费太差。
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或许软件产品定价还不够低,甚至SaaS软件就不该存在,
因为这个产物本身就是PC互联网的东西,AI拐点时代应该基于大模型这个基础设施构建新的原生应用。
03.
对我们个人工作产品创新的启发
之前听万维钢老师讲过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从前有两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个正在水里挣扎的孩子,赶紧把孩子救了上来。
刚救完一个,又漂来一个溺水的孩子,他们就赶紧再救这个……结果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飘来。
于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人说,我不在这里救孩子了,我要去上游看看是谁在往河里扔孩子。
在下游解决问题,你只是被动地做出反应,是治标不治本。
你得去上游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才行。更普遍地说,生活和工作中出了事情再反应,那是非常被动的,而上游思维会带给你强烈的自主感,你会觉得自己正在掌控系统。
具备上游思维,就要做到两点:
第一,在别人看不见问题的时候,你得能够发现问题;
第二,不是你的事儿,你也要当做你的事儿。这才是上游思维。
上游思维还需要你有资本,这个资本叫做“余闲”。
要想获得余闲,一个办法是把远虑包装成近忧的样子,第二个办法是更根本性的办法,主动创造余闲。
要懂得,高水平工作需要浪费时间,创造性劳动需要没用的成分,上游思维需要气定神闲。
To B软件产品的功能价值,基础设施变成了AI大模型,这或许就是我们从未注意到的上游。
产品创新最大的难题是困在所谓的当下。
有一段话说得好——科技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
以上。
有启发就“一键三连”,人工码字,原创不易,谢谢你的转发。
个人微信:扫一扫,一起加入方案经理圈。
加我后台回复“GPT”领取售前Prompt工具包;
别急着走,有启发就“一键三连”,交个朋友,由于改版,劳烦大家动动大拇指点击一下“看一看”、“精选”,最好“⭐ 星标”一下公号,这样推文发出,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栏,辛苦大家了。
更多干货推荐阅读:
行业洞察:
解决方案通识:为什么GPT能生成符合常识的文本?| 附录:197家行业大模型厂商集合(已备案)
科技前沿:
年度盘点|2023,无法撤回,史诗级的科技大事件?(技术篇)
年终盘点|再见2022,点亮黑暗的不是阳光是什么?(技术篇)
7 万亿美元的芯片融资计划?Open AI CEO 山姆*奥特曼的战略和野心
获取高质量答案,怎么向ChatGPT提出一个好问题?(实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