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on T现象指的是早期QRS复合波(PVC)出现在T波上,可能导致Torsades de pointes或VF。治疗办法包括调整电解质、减少异位触发源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R on T现象是指心室过早搏动(PVC)的R波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期间,这种情况容易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s de Pointes,甚至室颤),在临床上需高度重视。
R on T现象的分型
R on T现象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分类:
1. 按心电图形态分类
典型R on T:
R波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中部或后半部分。这种类型的R on T最具潜在风险,尤其是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几率较高。
它通常发生在QT间期延长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的诱发下。
非典型R on T:
R波出现在前一T波的早期或前期部分,这类R on T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然可能引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颤(VF)。
这种类型的R on T通常与心脏结构性病变、药物或电解质紊乱无关,但可能出现在急性心肌缺血等情况下。
2. 按发生的时机分类
急性R on T:
R波发生在T波的最初部分或接近其顶部,通常发生在急性心脏事件后,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
这种类型的R on T会显著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尤其是在有心脏病基础的患者中。
慢性R on T:
这种类型的R on T通常表现为PVC频繁出现在T波的后期部分。慢性R on T的发生较为平稳,通常不会立刻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但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电生理异常,尤其在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时。
3. 按R波与T波的交叠程度分类
部分R on T:
仅有部分R波与前一个T波交叠,即R波仅部分覆盖T波的后端部分。
这种情况通常较为常见,但不一定引发严重心律失常。
完全R on T:
R波完全落在T波上,甚至可能完全压在T波的峰部,具有更高的致命性,尤其是当QT间期延长时。
完全R on T现象可能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或室颤,且患者可能会出现晕厥、低血压等症状,需尽早处理。
4. 按诱发因素分类
电解质紊乱诱发的R on T:
电解质失衡(尤其是低钾、低镁、低钙)是R on T现象的常见诱因。
这些诱因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容易导致早搏发生,从而增加R on T的风险。
药物诱发的R on T:
一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精神类药物等)可能延长QT间期或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引发R on T现象。
这类R on T通常见于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不当用药时。
心脏病相关R on T:
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疤痕组织等)可能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从而触发R on T现象。
心脏病患者的R on T现象更容易演变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以下为常见的处理思路和要点:
1. 评估患者病情与血流动力学状况
稳定或不稳定
若出现R on T后患者出现意识丧失、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等,属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除颤、心肺复苏等)。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监测发现有频繁出现的R on T,需要尽快寻找病因并干预。
症状
询问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闷、心悸、头晕、晕厥先兆等症状。
2. 寻找并纠正诱因
电解质紊乱
低钾、低镁是常见导致恶性室性早搏(PVC)或R on T现象的诱因。
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钾、镁、钠、钙等),及时纠正异常。
保持血钾在 4.0 mmol/L 左右、血镁在正常或偏上限水平可有效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缺氧或酸碱失衡
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若有缺氧或酸碱失衡,应及时给予纠正(如吸氧、调整呼吸支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
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精神药物、抗生素等)可延长QT间期或增加室性早搏风险。
应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停用或更换可疑药物。
其他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梗死、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若有急性冠脉综合征,需要尽快行相应的溶栓或介入治疗。
3. 药物干预与治疗
稳态患者的室性早搏(PVC)抑制
β受体阻滞剂:减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常能有效减少早搏的频次。
胺碘酮(Amiodarone):对于频繁PVC或恶性心律失常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因其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抑制作用,且对心肌收缩力影响相对较小。
利多卡因(Lidocaine):对急性室性早搏或室速的抑制有效,但更多用于急性期、心肌梗死后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s de Pointes)
若R on T触发尖端扭转室速,应立即静推硫酸镁。
必要时可进行临时起搏或缩短QT间期的药物治疗(如异丙肾上腺素,用于心率偏慢导致 QT 间期延长时)。
严重情况及并发室速/室颤时
若出现可致命的室速(VT)或室颤(VF),应立即同步电复律(室速)或非同步除颤(室颤),并配合心肺复苏(CPR)。
4. 进一步防控与监测
持续心电监测
观察PVC频次、形态以及是否仍有R on T现象。
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心肌病、QT延长综合征、频繁室性早搏等),建议在重症监护环境或心电监护下观察,必要时安装临时起搏器或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功能评估
完整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以确定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
器质性心脏病是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需要积极干预(如ACEI、ARB、β阻滞剂等)。
生活方式及长期管理
建议患者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饮酒、吸烟等诱发因素。
加强对原发心脏病或代谢紊乱疾病的管理,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5. 小结
R on T现象是室性早搏(PVC)在心室复极的易损期(T波)提早出现。
一旦出现R on T,需要警惕可能演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和室颤。
处理的核心是:及时识别、稳定循环、纠正诱因、监测心律并根据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击干预。
在临床工作中,对R on T的早期发现及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风险。
参考处理流程:
评估血流动力学 → 2. 查找并纠正诱因(电解质、缺氧、药物等) → 3. 药物干预(β阻滞剂、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 4. 若出现室速/室颤则电复律或除颤 → 5. 密切监测,防止再次发生并作长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