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ECMO俯卧位治疗详细教程

学术   2025-01-16 00:27   浙江  


1. 引言

在重症监护领域,VV-ECMO和俯卧位治疗是两种重要的支持性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近年来,研究表明,将这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和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然而,VV-ECMO下的俯卧位治疗需要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多学科协作,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


2. 基础知识

a. VV-ECMO简介

**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ECMO)**是一种用于支持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通过体外循环系统,VV-ECMO替代患者的肺部功能,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从而减轻肺部负担,提供足够的氧合支持。

主要组成部分:

  • 血泵:推动血液通过系统。

  • 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

  • 管路系统:连接患者血管与氧合器。

  • 监测设备:监控血流、气体交换等参数。

适应症:

  • 严重ARDS

  • 急性肺损伤

  • 一些毒物中毒导致的呼吸衰竭

  • 机械通气耐受不良的患者

b. 俯卧位治疗简介

俯卧位治疗(Prone Positioning)是将患者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以改善肺部通气和血流分布,增强氧合效果的非侵入性策略。

主要作用机制:

  • 增加后侧肺泡的开放面积

  • 改善肺顺应性

  • 减少肺部应力和肺损伤

  • 改善肺内血流分布,降低通气/血流比不匹配

适应症:

  • 中到重度ARDS患者

  • 机械通气耐受良好的患者

  • 有明确的氧合不良表现


3. 生理学基础

a. VV-ECMO的生理影响

  • 氧合支持:通过氧合器将血液氧合,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组织氧合。

  • 二氧化碳清除:降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轻呼吸肌负担。

  • 肺部休息:减少机械通气的压力和容量负荷,降低肺损伤风险。

  • 酸碱平衡:通过调节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b. 俯卧位治疗的生理影响

  • 改善氧合:增加后侧肺区域的通气,减少通气/血流不匹配,提升氧合效果。

  • 减少肺损伤:通过均匀分布的机械通气压力,降低肺泡过度扩张和塌陷风险。

  • 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右心负荷,增加静脉回流,提高心输出量。

  • 促进分泌物排出:改变重力作用,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c. 联合应用的生理学优势

  • 协同改善氧合:VV-ECMO提供持续的氧合支持,俯卧位治疗进一步优化肺内气体交换。

  • 降低肺损伤:VV-ECMO减轻机械通气负担,俯卧位优化通气策略,双重作用降低肺损伤风险。

  • 增强肺功能恢复:联合应用促进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4. 适应症与禁忌症

a. 适应症

VV-ECMO适应症:

  • 严重ARDS,PaO₂/FiO₂ < 80 mmHg

  • 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耐受不良

  • 高通气压力或高潮气量无法有效改善氧合的患者

俯卧位治疗适应症:

  • 中到重度ARDS患者(PaO₂/FiO₂ ≤ 150 mmHg)

  • 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特别是在血氧饱和度低的情况下

  • 机械通气参数可调整至适合俯卧位的水平

联合应用适应症:

  • 需要VV-ECMO支持且同时存在严重氧合不良的ARDS患者

  • 机械通气下氧合仍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患者

b. 禁忌症

VV-ECMO禁忌症:

  • 预期生存率低(如不可逆的多器官衰竭)

  • 无法进行有效脱机的患者

  • 体重严重不足或过重

  • 严重的出血倾向或未控制的出血

俯卧位治疗禁忌症:

  • 不稳定的脊柱或骨折患者

  • 显著的面部或胸部创伤

  • 眼部高压或近期眼部手术

  • 显著的气道不稳定(如气管切开管不牢固)

联合应用禁忌症:

  • 双重禁忌症患者

  • 技术或设备限制无法安全实施俯卧位治疗


5. 患者选择标准

选择需要VV-ECMO联合俯卧位治疗的患者,应综合考虑以下标准:

  • 氧合状态:PaO₂/FiO₂ ≤ 80 mmHg,且机械通气参数已优化但仍不理想。

  • 机械通气耐受性:患者能够耐受俯卧位下的机械通气,气道保护功能良好。

  • 无严重禁忌症:无明显的俯卧位治疗禁忌症和VV-ECMO禁忌症。

  • 多学科评估:通过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手术科等多学科团队评估,确认适用性。

  • 患者及家属同意: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治疗。


6. 操作步骤

a. 前期准备

  1. 多学科团队讨论

  • 包括ICU医生、呼吸治疗师、护士、ECMO专科医生、物理治疗师等。

  • 讨论患者的病情、适应症、潜在风险和预期效果。

  • 设备检查

    • 确保VV-ECMO设备运行正常,氧合器、泵和监测设备工作良好。

    • 准备俯卧位所需的设备,如气垫、固定带、枕头等。

  • 患者评估

    • 完整的血气分析、肺功能评估、肌力评估。

    • 评估患者的气道保护能力和意识状态。

  • 知情同意

    • 向患者(如意识清醒)及家属解释联合治疗的必要性、风险和预期效果,取得同意。

    b. 俯卧位的实施步骤

    1. 预备阶段

    • 调整机械通气参数,降低呼吸机压力支持,避免急性氧合负荷。

    • 评估和固定气管插管,确保在转位过程中不会移位。

  • 转位过程

    • 保护压力点,使用气垫或枕头防止压疮。

    • 确保气管插管和VV-ECMO管路的稳定和固定。

    • 准备:调低床头,准备所有团队成员和设备,防止转位过程中设备拉扯。

    • 保护措施

    • 团队协作:至少四人团队进行转位,协调动作,避免拉扯管路。

    • 逐步转位:先将患者一侧身体转向俯卧位,再另一侧,确保无拉扯管路。

  • 俯卧位调整

    • 调整患者姿势,确保胸部和腹部均匀受力。

    • 确保头部位置,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压迫气管插管。

  • 监测

    • 转位后立即监测生命体征、氧合情况和机械通气参数。

    • 调整VV-ECMO参数以适应新的肺部状态。

    c. VV-ECMO设备调整

    1. 血流量调整

    • 根据氧合需求,适当调整VV-ECMO的血流量,确保足够的氧合支持。

  • 气体交换调整

    • 调整氧合器的氧气流量和二氧化碳清除设置,以适应俯卧位下的气体交换需求。

  • 压力和流速监测

    • 持续监测VV-ECMO系统的压力和血流速,防止管路阻塞或漏血。

  • 报警设置

    • 调整VV-ECMO设备的报警参数,确保在俯卧位下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7. 监测与管理

    a. 基础监测

    •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

    • 血氧饱和度(SpO₂):使用脉搏血氧仪实时监测。

    • 血气分析:定期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情况。

    • 神经状态: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意识变化。

    b. 特定监测

    • VV-ECMO参数

      • 血流量、氧合流量、二氧化碳清除量。

      • 氧合器压力、泵压力和流速。

    • 机械通气参数

      • 吸呼比、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吸氧浓度(FiO₂)。

    • 血流动力学监测

      • 使用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或经食道超声评估心脏功能。

    • 血液指标

      • 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水平。

    c. 呼吸与机械通气管理

    • 通气策略

      • 采用低潮气量(4-6 ml/kg理想体重),保持肺保护性通气。

      • 调整PEEP以维持肺泡开放,减少塌陷。

    • 俯卧位下通气调整

      • 根据俯卧位下的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呼吸机参数。

      • 监测俯卧位对通气效能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通气策略调整。

    • 气道管理

      • 维持气管插管的稳定,避免移位或脱管。

      • 定期吸痰,保持气道清洁,预防分泌物堵塞。

    d. 液体与电解质管理

    • 液体平衡

      • 精确记录每日液体输入和输出,维持适当的液体平衡。

    • 电解质调整

      • 定期监测钾、钠、钙、镁等电解质水平,及时补充或调整。

    • 营养支持

      • 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满足代谢需求。


    8. 并发症与处理

    a. 常见并发症

    1. 压疮

    • 由于长时间俯卧位导致的皮肤压迫性损伤。

  • 气道相关并发症

    • 气管插管移位、脱管、气道损伤。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俯卧位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输出量变化。

  • VV-ECMO相关并发症

    • 出血、血栓形成、氧合器故障。

  •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ILI)

    • 长期机械通气可能引起的肺组织损伤。

  • 感染

    • 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液感染等。

    b. 预防与处理策略

    1. 压疮预防

    • 使用压力分散垫,定期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 定期评估皮肤状态,早期发现压疮迹象。

  • 气道管理

    • 确保气管插管固定牢靠,避免转位过程中移位。

    • 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预防感染。

  • 血流动力学稳定

    • 转位前后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必要时调整药物。

    • 避免过快转位,逐步进行,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

  • VV-ECMO维护

    • 定期检查管路和设备,预防和及时处理出血、血栓。

    • 监测凝血指标,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 呼吸机保护

    • 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避免高潮气量和高压。

    • 定期评估肺功能,调整通气参数,减少VILI风险。

  • 感染控制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

    • 定期评估感染风险,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9. 循证医学与最新研究

    近年来,多项研究评估了VV-ECMO联合俯卧位治疗在ARDS患者中的效果:

    • Guérin等人(2013) 的《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RDS》研究显示,俯卧位治疗显著降低了28天和90天的死亡率。

    • Gattinoni等人(2015) 的研究表明,VV-ECMO联合俯卧位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氧合状态,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 最新的临床指南(如ESICM和EOLIA试验)建议,在VV-ECMO支持下,俯卧位治疗可以作为提高氧合的有效策略,尤其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

    关键结论:

    • 联合应用VV-ECMO和俯卧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和生存率。

    • 需要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0. 多学科团队协作

    实施VV-ECMO下的俯卧位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包括:

    • 重症医学科医生:主导治疗方案,管理基础疾病。

    • ECMO专科医生和护士:操作和维护VV-ECMO设备,监测血流动力学。

    • 呼吸治疗师: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进行呼吸肌训练。

    • 物理治疗师:协助俯卧位转位,预防肌肉萎缩和压疮。

    • 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 药师:管理药物治疗,预防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护理团队:执行日常护理,监测患者状态,协助转位操作。

    • 心理支持团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ICU经历带来的心理压力。

    团队沟通

    •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议,讨论患者治疗进展和调整方案。

    • 使用电子医疗记录系统,确保信息共享和协调一致。


    11. 案例分析

    案例一:35岁男性,严重ARDS,COVID-19

    背景

    • 患者因COVID-19感染导致严重ARDS,PaO₂/FiO₂为60 mmHg。

    • 机械通气优化后,仍无法维持理想氧合。

    • 决定启动VV-ECMO联合俯卧位治疗。

    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

    • 多学科团队评估,确认无VV-ECMO和俯卧位治疗禁忌症。

    • 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 VV-ECMO启动

    • 通过股静脉和颈静脉进行血管通路置入。

    • 启动VV-ECMO,调整血流量和氧合器参数。

  • 俯卧位治疗实施

    • 在四人团队协作下,将患者从仰卧位转为俯卧位。

    • 使用气垫和固定带防止压疮和管路移位。

  • 监测与调整

    • 持续监测血气、机械通气参数和VV-ECMO参数。

    •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机械通气和VV-ECMO设置。

  • 结果

    • 俯卧位治疗后,PaO₂/FiO₂提高至110 mmHg。

    • 机械通气压力降低,肺部负担减轻。

    • 患者逐步恢复自主呼吸,最终成功脱机。

    讨论

    • 联合应用VV-ECMO和俯卧位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了肺部负担,加速了康复过程。

    • 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和严格的操作流程是成功的关键。


    12. 总结

    VV-ECMO和俯卧位治疗在重症ARDS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应用这两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氧合状态,减少肺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然而,成功的实施依赖于严格的患者选择、完善的操作流程、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以及持续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循证医学支持和经验积累,VV-ECMO下的俯卧位治疗将为更多重症患者带来生存希望和康复机会。

    关键要点

    • 适应症明确:确保患者适合联合治疗。

    • 严格操作:遵循标准流程,避免操作失误。

    • 多学科协作:团队合作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安全性。

    • 持续监测:实时监控患者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治疗相关并发症。


    13. 参考文献

    1. Gué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C, et al. 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3;368(23):2159-2168.

    2. Gattinoni L, Caironi P, Cadringher P, et al.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o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Intensive Care Med. 2016;42(7):1142-1151.

    3. The EOLIA Trial Group, Combes A, Hajage D,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8;378(21):1965-1975.

    4.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Ranieri VM, Rubenfeld GD,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 JAMA. 2012;307(23):2526-2533.

    5.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 (ELSO) Guidelines for Adult Respiratory Failure. Ann Am Thorac Soc. 2017;14(8):1307-1324.

    6. Schmidt M, Bradbury R, Rouby JJ, et al. Ventilation with lower tidal volume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dal volumes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ARD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8;178(10):957-963.

    7. Papazian L, Forel JM, Gacouin A, et al. Neuromuscular blockers in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10;363(12):1107-1116.


    EMCrit
    急危重症权威指南,综述。最新研究进展。招募临床研究分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