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核查表(Checklists)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和优化团队协作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重症监护室核查表合集:
1. ICU入院核查表
目的:确保患者入院前后进行全面评估,减少疏漏。
患者身份:确认患者身份,检查病历。
过敏史:是否有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
生命体征:记录入院前后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
呼吸支持: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或无创通气。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危重疾病评估:如急性冠脉综合症、严重感染、休克等。
药物使用:是否有特殊药物需求(抗生素、镇痛药、抗凝等)。
预防性措施:如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溃疡的预防措施。
2. 机械通气管理核查表
目的:确保机械通气的适当管理,避免并发症。
呼吸机设置:确认呼吸机模式(如A/C模式、SIMV模式、PSV模式等)、潮气量、呼吸频率、PEEP等设置。
气道插管: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固定良好。
氧合状态: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SpO₂)、动脉血气分析。
呼气末二氧化碳:是否监测气道末端CO₂,评估通气效果。
镇静镇痛管理:是否有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避免过度镇静。
日常评估:定期评估呼吸机设置是否仍然适合患者的需要,特别是在病情变化时。
3. 重症患者感染控制核查表
目的:防止感染的发生,特别是在免疫功能受损的重症患者中。
手卫生:所有进入病房的人员是否进行手卫生。
个人防护:是否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抗生素使用:是否按最新指南使用抗生素,并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中央静脉导管护理:定期更换敷料,检查导管是否有感染征兆(如红肿、渗液等)。
尿管护理:定期更换尿管,确保无尿道感染。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是否进行床头抬高、使用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
定期感染监测:如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痰培养等。
4. 重症患者药物使用核查表
目的: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过度治疗等问题。
药物清单:患者当前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静脉药物、口服药物。
药物剂量:确认每种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药物相互作用:检查是否存在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监测:如血药浓度监测(特别是抗生素、抗凝药、镇痛药等)。
停药/调整:是否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或停用某些药物(例如,抗生素疗程的结束)。
5. 深静脉血栓(VTE)预防核查表
目的:减少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患者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如年龄、活动能力、合并症等)评估VTE风险。
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LMWH)或其他抗凝药物的使用。
物理预防:如压力袜、间歇性气压装置的使用。
定期评估:每天评估VTE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6. 营养支持核查表
目的:确保重症患者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促进恢复。
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如通过代谢需求公式、肾功能、肝功能等)。
营养途径选择:决定是否通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联合营养。
液体和电解质平衡:监控液体输入与输出,并根据需要调整营养液配方。
胃肠功能监测:监测胃肠耐受情况,避免营养不良、腹胀等并发症。
7. 出院或转科前核查表
目的:在患者准备出院或转科前,确保患者病情稳定并完成必要的护理和治疗。
病情评估:确认患者是否符合出院或转科的条件,是否稳定。
药物治疗计划:制定详细的药物治疗计划,包括出院药物和随访方案。
后续护理计划:如需要继续接受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等,制定具体计划。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出院后的健康管理建议,确保他们了解疾病管理要求。
随访安排:安排后续随访的时间和方式。
8. 患者安全核查表
目的:确保患者在ICU中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患者识别:确认患者身份,避免误操作。
设备检查:检查监护设备、呼吸机、药物泵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防跌倒措施: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镇痛和镇静评估:确保患者在镇痛和镇静的治疗下没有过度镇静,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估。
意外事件报告:鼓励团队成员报告任何不良事件或潜在风险,进行改进。
9. 脑功能评估核查表
目的:评估和监测重症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在颅脑损伤、昏迷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
GCS评分:定期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
瞳孔反应:监测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特别是在急性神经损伤的情况下。
神经保护措施: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的神经保护措施(如控制ICP、控制温度等)。
这些核查表有助于确保ICU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得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减少漏诊、错诊和不必要的并发症。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病区、患者群体和医院的标准流程对核查表进行定制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