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本周环保与公用事业板块表现出现分化。环保(申万)行业指数上涨 0.91%,相对于市场整体涨幅较小;公用事业(申万)行业指数下跌 0.37%,跌幅较大。
摘要
本周板块表现:本周环保与公用事业板块表现出现分化。环保(申万)行业指数上涨0.91%,相对于市场整体涨幅较小;公用事业(申万)行业指数下跌0.37%,跌幅较大。公用事业子板块中,电力板块下跌0.39%,燃气板块下跌0.09%。2024 年以来,环保板块累计涨幅-15.39%,涨幅落后于沪深300及创业板指;电力板块累计涨幅14.05%,涨幅领先于沪深300 及创业板指。
核心观点:2024年4月以来水电来水改善明显,发电量持续提升,且具备高分红高股息防御属性,持续看好水电板块投资机会。水电发电量提升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火电利用小时数,但随着煤价中枢下行,火电企业2024年上半年业绩同比仍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在市场风格偏防守的环境下具备投资价值。长期看好****等,建议关注****等。持续看好核电和水电投资价值,推荐****等。(...具体请见招商研究小程序)
行业重点事件解读:1)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预计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接近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预计到203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 70%,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35%。2)7月 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行业重点数据跟踪:1)秦港 5500 大卡动力煤价略有回升,主要港口煤炭库存减少。截至 2024年7月12日,秦皇岛动力煤(Q5500)市场价格为865元/吨,较 2024年7月5日上涨 2.4%;广州港印尼烟煤(Q4200)市场价格659元/吨,较 2024年7月5日下跌1.5%。截至 2024年7月5日,纽卡斯尔动力煤离岸价为133.85 美元/吨,周环比上涨1.4%。2)三峡水位:本周三峡水库水位同比、环比均上涨。3)硅料及组件价格:本周硅料、硅片价格均与上周持平。4)天然气价格:本周 LNG 到岸价下跌,国内 LNG 出厂价小幅上涨。截至 2024 年7月12日,LNG 到岸价为11.92 美元/百万英热(4500元/吨),较 2024年7月5日下跌1.2%;截至 2024年7月12日,国内 LNG出厂价为4534元/吨,较2024年7月5日上涨0.8%。5)现货日前交易市场:本周广东省发电侧加权平均电价于7月13日(周六)达到最高值371.62元/兆瓦时,环比上涨 8.1%。中长期交易市场:7月8日至7月13日山东省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市场成交电量达 43.33 亿千瓦时,环比增加 0.3%;同期加权平均成交电价375.5 元/兆瓦时,环比下降 0.1%。6)碳市场:本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周成交量113.14万吨,环比增加318.2%,周成交额1.03亿元,成交均价90.97元/吨。
行业重点事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承德)实施方案》等。
风险提示:政策落实低于预期、煤炭及硅料价格下跌、项目进展低于预期、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风险等。
一
重点事件解读
1、预计24年用电量增速接近23年,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24》,预计 2024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接近 2023 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预计到 2030 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接近 70%,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有望达到 35%。
电力消费方面。2023 全国全社会用电量 9223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7%,从用电增量构成看,第二、三产业的拉动分别达到 4.3 和 2.1 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64.2%和 31.5%;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1.2%,超过制造业整体增长水平 3.8 个百分点,表现亮眼。
电力供应方面。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 40%以下,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 1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 46.1%;同时电网输配电能力不断增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电网 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 919667千米,同比增长 4.6%,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 8497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
电力投资方面。电源投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2023 年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 39.2%,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 89.2%;同时新增并网风电 7622 千瓦,同比增长 97.4%,新增并网太阳能装机突破 2 亿千瓦,同比增长 146.6%,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占整体比重达到 79.2%,成为电力投资的绝对主体。
电力低碳环保方面。降碳减污工作扎实推进、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完善;2023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 821 克/千瓦时,同比降低 0.4%,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 540 克/千瓦时,同比降低 0.2%;2023 年全年碳配额总成交量达到 2.12 亿吨,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50 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 144 亿元。
电力市场建设方面。交易规模快速扩大,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3 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 56679.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7.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 61.4%,比 2022 年提升 0.6 个百分点;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 74.3 万家,同比增长 23.9%,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电力国际合作方面。电力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截至 2023 年底,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共 34 个,投资总金额 44.2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82%,主要涉及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输变电、其他投资等领域;从项目数量看,新能源是对外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领域,占比约 61.8%,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 50%,风电占比 11.8%。
2、坚持人海和谐的治理理念,改善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总体质量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介绍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践与成效,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中国重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982年海洋环境保护法颁布,标志着中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1999年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由侧重污染防治向兼顾生态保护转变;中国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2023年再次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实现向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系统性转变。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排查入海排污口5.3万余个,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1.6万余个;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涵盖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多种类型;美丽海湾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十四五”1682项重点任务和工程措施完成近半,累计整治修复岸线475千米、滨海湿地1.67万公顷,有167个海湾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85%;已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约9.33万平方千米,珍稀海洋生物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每年到辽东湾越冬的数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
2)重点任务
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陆源污染协同治理,管住污染物向海洋传输的关键通道,降低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整体压力,严控海洋工程和海洋倾废生态环境影响、系统开展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并建立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
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保护生态廊道、提高物种保护级别、开展科研监测、重点海域休渔、增殖放流等手段和措施,对海洋生物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同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有序开展海洋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从山顶到海洋的有规划引领、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支持、有基础支撑的海洋生态修复格局。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打好分区管控、监测调查、监管执法、考核督察的“组合拳”,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顺利推进。
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并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绿色化发展港口航运与船舶制造,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等,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清洁能源。
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坚持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切实履行海洋领域国际公约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机制建设、融入多边治理,与5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协议,对联合各方切实推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二
本周行情复盘
1、板块指数表现
2、个股表现
三
行业重点数据跟踪
1、煤炭价格&库存水平
2、三峡水位及蓄水量
3、硅料及组件价格
4、天然气价格
本周LNG到岸价下跌,国内LNG出厂价小幅上涨。截至2024年7月12日,LNG到岸价为11.92美元/百万英热(4500元/吨),较2024年7月5日下跌1.2%,较2022年12月8日的高点40.35美元/百万英热(14630元/吨)下跌70.5%;国内LNG出厂价为4534元/吨,较2024年7月5日上涨0.8%,较2022年12月2日的高点7804元/吨下跌41.9%。
5、电力市场
现货日前交易市场:根据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本周广东省发电侧加权平均电价于7月13日(周六)达到最高值371.62元/兆瓦时,环比上涨8.1%。其中,燃煤加权平均电价为368.74元/兆瓦时,环比上涨6.1%;燃气为396.87元/兆瓦时,环比上涨13.6%;新能源为344.83元/兆瓦时,环比上涨19.9%。
6、碳市场
四
行业重点事件
1、电力市场重点事件
【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工商业等用户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出,全天高峰时段缩减1小时,低谷时段缩短2小时。白天8:00-18:00均为平、谷时段。峰谷价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1。2024年峰谷电价浮动比例保持不变,2025年及以后峰谷电价浮动比例另行明确。
【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发布了关于印发《陕西电力市场新型储能参与交易实施细则》的通知】《通知》提出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及容量市场的各类交易(含容量补偿机制等)。也可根据经营主体意愿,只选择参加其中一类或几类交易。原则上储能不能以同一调节行为获取多重调节收益。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辽宁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7%左右,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有序推进以电代煤,积极稳妥推进以气代煤。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征求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意见的公告】公告提出,充分发挥阶梯电价、差别电价的杠杆作用,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双碳市场重点事件
【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承德)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30年,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进一步巩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低碳消费模式基本形成。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实施绿色低碳供应链升级计划,支持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培育50家绿色供应链“链主”企业、20家绿色技术供应商、30家专业评估认证机构。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和工业碳管理公共平台,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评价认证体系,发布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目录。鼓励企业对接国际规则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支持将产品碳足迹核算作为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要采信依据。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上海碳排放配额第二次有偿竞价发放的通知】其中提出,拟于2024年7月31日(周三)上午9:30-11:30组织上海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竞价发放总量100万吨,竞买底价为本市碳排放配额(SHEA)在2024年1-6月期间所有挂牌成交的加权平均价73.60元/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碳排放量抵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提出,该文件用于规范纳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重点碳排放单位使用碳减排量抵销部分碳排放量的行为,并明确重点碳排放单位使用碳减排量抵销其部分碳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市生态环境部门确认的该单位年度碳排放量的5%。
【江苏常州发布《常州市近零碳试点园区奖补政策实施细则》】《细则》提出,对经申报入选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试点计划的园区,分阶段给予建设补助和绩效奖励。其中:①建设补助:对列入常州市近零碳园区试点计划的园区,给予每家5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②示范奖补:对完成试点创建并通过验收的近零碳示范园区,给予每家最高50万元的示范奖补。
【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就《金融机构碳中和实施指南》公开征求意见】《指南》规定了金融机构开展碳中和行动的主要步骤、实施要求及操作指引。金融机构实施碳中和行动的基本工作包括进行碳排放趋势分析及预测,制订碳中和目标,并采取碳减排措施降低自身经营活动碳排放量,优化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对不可避免的最终碳排放量进行碳抵消。
【临湘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湘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一定进展,“化工围江”难题持续化解,全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逐步提升,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岳阳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新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3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9%。
五
下周环保电力板块主要事件提醒
六
上市公司重要公告
相关报告
分析师承诺
负责本研究报告的每一位证券分析师,在此申明,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薪酬的任何部分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
特别提示
免责声明
欢迎关注招商环保公用事业团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