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起床,阳光洒入卧室,鱼缸上的红薯,叶条翠绿,藤蔓纠缠,伸展在阳光中更显得清新可人。
这红薯是朋友八月来找我时自老家带来的,我一直未吃,将其放在厨房,后不觉发芽抽枝,于是我便将它架在鱼缸上,谁知歪打正着,叶片竟越发繁盛,藤蔓顺窗边步光而行,抽芽搭叶,将鱼缸笼罩在绿意之中,而根系也在水中为鱼虾提供了栖息之地。红薯是我们那地方的特产,也是我故乡记忆中的一个抹不去的符号。
小学时我妈带着我姐还有村里的邻居们,搭着去宝鸡的班车,拉着红薯去宝鸡市里售卖,往往大早上出发,下午才会回来,那个时候我跟着我妈,看着她和我姐乘上班车,我多么想一同前去,可惜却从未成行。
我小学时家里种过红薯,从街上买来红薯苗,像插秧一般插在地里,铺上一层地膜,便只等收获。秋天到了,人们扒开红薯藤用二齿耙将红薯从泥土中挖出,简单拍干净泥土,就可以上街售卖。如果暂时卖不完,便会挖一个红薯窖用来储存,红薯窖像井而浅,大概五六米深,内里像窑洞般挖出空间用来存储。
其实,我并不喜欢吃红薯,即使是烤红薯也很少去吃,我们那的家常吃法,是将红薯蒸熟来吃,剥掉红紫色的薯皮,内里的果肉白中淡黄,咬一口面面地甜,淀粉感很足,心急的人容易噎着,有一种做法算得上好吃,便是将红薯切块和玉米糁同煮,吃起来香甜软糯,实在不错。
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落花生》,作者写文赞美家乡的花生,说花生将果实深埋地下不与桃果争强,只是默默付出。今天来看,故乡的红薯又何尝不是。红薯比起花生更为伟大,自明人从菲律宾带来红薯,红薯便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成为了底层人民的衣食仰仗,促成了康乾盛世,带来了神州大地的人口爆发。得益于红薯,故乡的人们在社会主义艰难探索年代也未曾受饥馑困扰,今天更是借互联网东风,打出了品牌,靠这红薯实现了小康致富。
给点泥土,来点雨水,红薯就可以生长,他们长出藤蔓,抽出绿叶,开出紫色如同牵牛花一样的花朵,但却并不以此为依靠,因为在内里,在泥土之下,在默默无闻的时光里,红薯孕育着它真正的珍宝。
作者简介
gpv1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