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谷临摹《秋窗读易》(2022年2月)
十多年来,一直钻研宋代山水画,主要从宋画小品入手临习。
宋画小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山水画涉及面广。不仅要画好树木和山石,还有云水、瀑布、桥梁、舟楫、屋宇,更有难度高的点景人物。每一个方面都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仅仅是树木和山石,最少也需要四、五年的功夫才能画得像个样子。
再看初期临过的小品。最容易忽视的是云水和人物。
尚谷再临《虎溪三笑》(2023年10月)
十年前在兰强老师指导下,我临习《江山秋色》,用了一个月时间,按照原大通临了画的四分之一。
兰老师说:“大幅绘画作品或者绘画长卷不能这样临习。先要分解,练习每种树,每样山石以及瀑布等都掌握了,才能开始通临。”
以下这几幅瀑布是那时的局部临习。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那时,要使画面完整,就要加一些近景。这幅在瀑布下面加了一些杂树,画法也是从古画中借鉴的。
最近再看这些画,因绢的质地不够密,裱好后画面发灰,让我非常失望,就想调整。于是先把最前面树的枝干加重,加了三组深浅有致叶子。复勾了建筑的主线条。再加深瀑布附近的山石。重彩处的用淡墨加了些小结构,让它丰富起来。
最近有同学问:“你怎么不临仇英的画?”
我说:“仇英也是临古。赵伯驹是宋代的,比仇英早。”
事实上当我遇到问题时,在仇英的《桃园仙境》图中寻找答案。看得入神时,仇英说:“我染完色后,也发现画面较平,就用淡墨‘牛毛皴’,丰富了画面的层次。那时还没有‘牛毛皴’的提法,后来元代的王蒙把它发挥到极致。我的方法也不是最好的。你可以再找其它更合适的办法。”
当代也有人学仇英的这种画法。于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原因是太有秩序,结构不明确。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在另一幅条屏中,杂树画得很丰富、深入。立刻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用心专注。
当我打开原画的高清图,想从中借鉴时,才发现原画幅小,不可能再深入了。
在画面上部的山崖,我加了一些线皴,结构丰富了。墨线衬托出色彩的鲜艳。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第三幅是近景,画面也太灰。当我注意到自己的线条缺少变化时,赵伯驹开口了:“《江山秋色》的长处在于山石的结构,弱点是线条变化少。”
我才恍然大悟!
当时自己学画时间短,对线条的质量没有感受,因而笔下的线条是缺少变化和缺乏力度。
于是就用重墨提结构线。这时注意到线条的铿锵有力,找如锥画沙的感觉。之后染出前后层次,再加小结构线。远处溪流的山石太平,就用重墨皴出小结构。山石皴到位后,色彩也显得饱满了。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画面的颜色容易“吃”掉结构。因此颜色加重后,会显得单薄,原因是没有皴够,其次是墨色太浅。
问题出现了,就从这两个方面去解决。
矫枉要过正。才会正合适。当然也有太过的情况。勾的墨线太黑。仇英也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
在墨线上用不同的色线勒。这样画面的丰富性就又多了一个层次。
仇英说:“我用过这种办法。”
天色已晚,有些疲惫。还有画中的人物没有调整,真不想继续了。
许多人画画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没经验的就草草画完了事。如果心一潦草、浮躁,画上去后就没办法补救了。
第二天早上,阳光明媚,精力充沛,专门花时间调整人物,直到满意为止。
最后审视整幅画,加上远山,把视角推远。
第四幅也是近景。调整时,先把近处的松树用重墨提,画的时候,找刘松年《秋窗读易》中松树的线条。
一想到这儿,似乎有心电感应。赵伯驹就说:“我的线条功夫不如晚辈刘松年,你认真学习过他的山水四景图,我想你会有同感吧。我的这幅画,是比较严谨,有人会觉得有点‘板’,但是其中也有挥洒性情的地方,比如这瀑布两旁的山石,就画得洒脱、随性。”
听到这儿,我不由得兴奋起来。皴到瀑布右边的山石时,运笔较长,行笔较快,手腕灵活自如。线条涩涩沙沙的感觉出来了。结构丰富,却又似有似无。与左边嶙峋的山石形成明显的对比。
凭着感觉,我无意中用淡墨走了一下颜色的边沿,色彩稍稍加重了一点,又多了个层次。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打开第五幅,很喜欢其中的意境:“玉壶买春,赏雨茅屋……上有飞瀑,落花无言……”
画中的虚实关系比较明确,只需再拉大前后的对比。先给竹林增加最黑的一层关系,就是用重墨提或者再加一些重墨的竹叶。兰老师曾说:“竹林容易加乱,你加的挺好。”所以这次是轻车熟路。
用淡墨多染几次,竹林的茂密和虚实层次就出来了。我过去画画,心里没底不敢染,因此画面单薄。
最近兰老师说的点有力度了。也许是到时候了,在点的时候,找高山坠石的感觉。自由落体越到地面速度越高。笔快到纸面时,我有意给笔尖送力。
山水画的勾、分筋、皴、擦、点、染,画到一定时候,才能完全有感受。
春风吹开了满山谷的花朵。顺着这个意境,在笔下“着手成春”。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在第六幅的飞瀑旁边,自己造了个三面环山的亭子。秋天的雨季,雨水汇集到山洞,然后飞流直下。雨过天青,在亭子观赏飞瀑,会有鸟儿飞翔的感觉吧。不过只能远观,不然羽毛会被淋湿。
调整时,线皴了一些小结构。画中和爬过的山有些相像。不由自主地就把见过的样子添了进去。还有站在山顶远眺的感受也画在其中。
调整后的《江山秋色》局部
这几幅的色彩比原画重,但没有《千里江山》那么艳丽。
这时王希孟说:“人们只看到《千里江山》的艳丽,却没看到颜色下面墨色的厚重。重彩如果墨色不够,颜色就很浮。没想到你们今天把我评价这么高!由于当时太年轻,画面的线条还有些弱。树还不精到。不过这也急不得,基础要慢慢打扎实。线条是一辈子的功夫。年轻人,绘画的真心要守住啊!抛开一切顾虑,一直向前走!”
临习《千里江山》局部
行进在绘画的道路上,如果心足够静,足够虚灵。就会神遇古代大家。当你有问题时,他们会主动引导你寻找到答案。当你迷茫时,他们会给你指明方向。
临习《千里江山》局部
——END——
尚 谷(原名 尚洁珺)字 晴木 陕西 武功人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书画学会会员。师从李玉田老师、兰强老师。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 在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中国画。之后致力于古意山水的研习。
人生座右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往期回顾
老师绘画撷英(合集)
添加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
长按下图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添加微信
原创不易。分享艺术,陶冶情操!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或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