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抽象到底是一个参数还是普遍现象?
——汉语普通话中的程度抽象
龚颖
美国波士顿大学语言学系
文章来源:Ying, Gong and Elizabeth Coppock. 2024. Is degree abstraction a parameter or a universal? Evidence from Mandarin Chinese.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32: 177-230. doi: https://doi.org/10.1007/s11050-023-09217-w
程度抽象(degree abstraction)指的是在句法中由lambda-抽象算子约束一个类型为d的程度变量(degree variable),即:λd...d...。Beck et al. (2009)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程度抽象参数”(Degree Abstraction Parameter, DAP)的概念,并认为语言在是否允许程度抽象上存在差异,他们主张汉语与日语、约鲁巴语(Yoruba)、莫尔语(Moore)和萨摩亚语(Samoan)类似,这些语言的DAP设值都为负,都不存在程度抽象。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日语(Shimoyama, 2012; Sudo, 2015) 和约鲁巴语(Howell, 2013) 中是存在程度抽象的。
本文通过对汉语三类比较现象的研究,包括“比”字比较句中的定语比较(attributive comparative)、嵌套谓词的比较(comparatives with embedded predicates)以及程度量词与情态动词的辖域交互(scope interactions between degree quantifiers and modals)这三类现象,重新了审视汉语中是否存在程度抽象的问题,证明汉语中存在程度抽象,反驳了现存文献中关于汉语普通话缺乏程度抽象的主张(Krasikova, 2008; Beck et al., 2009; Erlewine, 2018),对是否存在程度抽象参数提出了质疑。
英语比较句中的标准子句(standard clause)本身可以嵌套另一个子句,如“Mary is taller than Bill thinks she is”或者“John thinks Mary is taller than Bill thinks she is”。由于这种结构需要在子句边界约束程度变量,因此也涉及程度抽象。
Erlewine (2018) 认为汉语缺乏类似句子(如6)的原因在于汉语缺乏程度抽象。
然而,本文发现汉语是存在嵌套谓语的比较结构的,只是这样的句子大多涉及使役(causative)类动词,例如:
此外,帮助类动词也可用作嵌套谓语:
这类嵌套谓语比较结构与汉语中典型的动词比较结构(verbal comparatives)存在本质区别,例如,“得⋯多”结构的比较(如“张三比李四跑得多”)以及心理动词(mental state verbs)的比较(如“张三比李四更喜欢读书”)。
基于此,本文虽然认同汉语比较句不允许使用一些可嵌套子句的动词(如“认为”、“觉得”等)来嵌套谓语,但认为嵌套谓语的比较结构在汉语中是确实存在的,如上例中的“使⋯清晰”或者“帮⋯取得优异的成绩”均应分析为嵌套等级谓语的结构(例如λd.λx. x make body shape d-clear),而非动词比较结构(例如λd.λx. x d-make body shape clear)。由于前者的语义运算需要至少跨越主要谓语来约束程度变量,因而程度抽象也是必需的。
Heim (2001) 提出程度量词(quantifiers over degrees)类似个体量词(quantifiers over individuals),也可进行量词提升(Quantifier Raising, QR)。QR 后的程度量词将会在其原始位置留下一个类型为d的语迹(trace),从而触发其辖域内的λ-抽象(λ-abstraction)。以英语中的“less”为例,Heim(2006)指出“less”中所含的负面成分little便可与情态动词交互产生不同的辖域解读(scope readings),例如“Tom needs to drive less fast than Sue”既可表达Tom必须比Sue开得慢,又可表达Tom所必需的最小速度比Sue所需的最小速度小。第一种释义中的less取窄域(narrow scope),即need > less;第二种释义中的less取宽域(wide scope),即less > need,而less的宽域解读便涉及到less的量词提升,并随之引发程度抽象(其中“less”被解构为-er + little):
Krasikova (2008) 和Beck et al. (2009) 认为汉语与英语不同,并没有类似的程度量词辖域交互,即汉语的程度量词无法与情态动词交互产生辖域歧义。例如“张三需要比李四少买一些蜡烛”并不能表达张三需要买的蜡烛比李四需要买的蜡烛少。他们认为这也是源自汉语缺乏程度抽象从而导致程度量词无法取宽域。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使用的上述例句并非典型比较句,而是属于差异性动词比较(differential verbal comparative),而对此类比较是涉及集合比较(set comparison)还是程度比较(degree comparison)尚存在争议(Li, 2009; Luo & Xie, 2018),因此,本文认为无法从这类例子中得出汉语缺乏程度量词与情态动词辖域交互的结论。
本文以定语比较为例,指出汉语中确实存在程度量词与情态动词的辖域交互,如例(10)所示,该句既可表达小行李箱比大行李箱装更少的外套的可能性(可> 少)也可表达小行李箱的最大容量比大行李箱的最大容量小(少> 可)。
这一观点在我们设计的接受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我们选取必要性情态(necessity modality)动词“必须”和“需要”、可能性情态(possibility modality)动词“能”和“可以”作为测试对象,分别测试了不同类型的情态词与程度量词“少”交互产生辖域歧义的可能性。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所给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否适用:其中一个语境支持“少”的窄域释义,另一个支持“少”的宽域释义。结果表明,“少”与必要性情态动词(尤其是“必须”)共现时,绝大部分被试不接受“少”的宽域释义。然而,“少”与可能性情态动词“能”和“可以”一起使用时,“少”的宽域释义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倾向性更强)。接受度实验的结果如图1所示(注:1 为“不适用”,5 为“适用”。):
结语
部分参考文献
审校| 张庆文、程航
设计排版| 胡颜洁、陈观恩、罗晓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