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ributional versus identificational:
A dichotomous analysis of appositives in Mandarin Chinese
金晶
香港教育大学
Jin, Jing. 2023. Attributional versus identificational: A dichotomous analysis of appositive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59(4), 763–794.
doi:10.1017/S0022226722000342
本文考察现代汉语同位结构[P-Num-Cl-NP],发现该同位结构并非一个匀质(homogeneous)的结构类别,而是在句法、语义及语用方面存在一系列不对称性。具体来说,首先,有些同位结构[P-Num-Cl-NP]中的NP允许省略或话题化操作,但有些[P-Num-Cl-NP]不可以,如(1)、(2)所示。
其次,在NP准入方面,有些同位结构[P-Num-Cl-NP]对NP没有特殊语义限制,而有些[P-Num-Cl-NP]一般只允许与人物身份义相关的NP进入。如(3a)中的NP既可以是表示身份的“出家人”,也可以是无身份属性的“人”;但(3b)中的NP只能是“出家人”而不能是“人”。
此外从语用上来说,有些同位结构[P-Num-Cl-NP]在使用时必须与言者的主观评价有关,如“他一个学生”用于与言者主观评价无关的语境(4a)中不恰当,但用在表达言者评价的语境(4a’)中没问题;而有些[P-Num-Cl-NP]的使用则不受这一语用条件限制,如“他们两个学生”可以出现在与言者评价无关的语境(4b)中。
最后,有些同位结构[P-Num-Cl-NP]中的同位语(apposition)[Num-Cl-NP]可以接受时间副词修饰(如“曾经”)或评价性副词修饰(如“明明”),但有些同位语[Num-Cl-NP]不能接受这两类修饰语,如(5)-(6)所示:
基于同位结构[P-Num-Cl-NP]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所呈现的一系列不对称性,本文提出同位结构可进一步分为两类,即属性型(attributional)与指别型(identificational)。具体来说,在属性型同位结构 [Num-Cl-NP] 中:(i)同位语 [Num-Cl-NP] 是一个属性指称(property-denoting)成分,可以接受时间和评价性修饰;(ii)所含NP表达身份义,且这一身份在当前语境或约定俗成的观念中与某些评价/判断密切相关;(iii)整个同位结构用于表达关于先行词(anchor)人称代词P所示指称对象的言者指向型评论(speaker-oriented evaluation)。与属性型同位结构不同,在指别型同位结构中:(i)同位语[Num-Cl-NP] 是一个个体指称(individual-denoting)成分,不能接受时间和评价性修饰;(ii)所含NP不受特定语义要求的限制;(iii)整个同位结构与表达主观评价无关,而是用于从给定语境中挑选出一组量化指称对象,以帮助确认人称代词P的具体所指。
为了在句法结构上反映以上区别,本文对汉语同位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二分分析。首先,本文认为同位结构的先行词和同位语在底层结构中是一种附加语关系(Potts 2005;Del Gobbo 2017)。与此同时,在深层语义上,本文认为同位语是通过为先行词添加一个额外的述谓成分,来传递“[anchor] is [apposition]”这一同位解读(Potts 2005; Loock 2007; Heringa 2012; Loock & O’Connor 2013; 刘探宙 2016)。为了在句法上呈现这一深层述谓关系,本文假设同位语[Num-Cl-NP]在底层句法结构中是作为一个隐性代词pro的谓语出现,二者对应到功能投射CopulaP,pro在语义上与先行语P同指(Heringa 2012)。如(7)所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属性型同位结构和指别型同位结构[P-Num-Cl-NP]之间的一系列不对称性与(7)中的CopulaP是否会继续向上投射到其他功能投射层以及[Num-Cl-NP]本身的投射短语类型有关。具体来说,属性型同位结构的[Num-Cl-NP]只投射到NumP而不会继续投射到DP,CopulaP则会继续投至TP、CP层(故这类同位结构可以接受时间和评价性修饰语),如(8)所示:
用于指别型同位结构的[Num-Cl-NP]将投射到DP层,但CopulaP不会再继续投射到CP层,如(9)所示: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对[P-Num-Cl-NP]中[Num-Cl-NP]的单复数特征与整个同位结构类型归属的关系做了初步讨论,并指出这是一个值得后续研究(包括跨语言研究)的问题。
本文是从形式句法角度对汉语同位结构进行的一次新探索,文章提出的二分分析框架能帮助描述和解释同位结构[P-Num-Cl-NP]在句法、语义及语用特点上的一系列不对称性。这不仅对于研究汉语同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更深入探讨汉语及其他语言的同位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部分参考文献
刘探宙. 2016. 《汉语同位同指组合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Del Gobbo, Francesca. 2017. More appositives in heaven and earth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linguistics. Glossa: A Journal of General Linguistics 2.1, 1–38.
Heringa, Herman. 2012. A multidominance approach to appositional constructions. Lingua 122.6, 554–581.
Loock, Rudy. 2007. Appositive relative clauses and their functions in 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2, 336–362.
Loock, Rudy & Kathleen M. O’Connor. 2013.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nonverbal appositives.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41.4, 332–358.
Potts, Christopher. 2005. The logic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审校 | 张庆文、程航
设计排版| 陈观恩、罗晓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