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compensation to competition:
The impact of graphicons on language use in a Chinese context
从互补到竞争:图形符号对汉语使用的影响
张艺琼1,Susan Herring2, 谭荣乐3,张庆文1,石定栩1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3. Macquarie University
文章来源:Zhang, Y., Herring, S. C., Tan, R., Zhang, Q., & Shi, D. (2023). From compensation to competition: The impact of graphicons on language use in a Chinese context.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17(6), 764-783.
1.研究问题
图形符号是当今数字沟通中常见的非言语表达形式,包括颜文字(kaomoji)、表情符(emoji)和表情包(sticker)等。图形符号作为多模态符号,常被认为属于副语言(paralinguistic)特征,用作补偿书面文字在传递手势、表情及语音等方面的局限性(Androutsopoulos 2011),因而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数字手势”(digital gesture,Gawne & McCulloch 2019)。研究发现,在使用的早期,这些图形符号确实多用于辅助说话人的情感表达(Rezabek & Cochenour 1998)。但是,近年来图形符号呈现语法化的趋势,在使用中逐渐出现一些规约化的语言特征(Konrad et al. 2020)。例如,表情符和表情包常常会出现在句子中,代替部分句子成分,与文字共同构成短语或句子(Parkwell 2019;Logi and Zappavigna 2021;Zhang et al. 2022)。当多个图形符号共现时,它们往往还会遵循所替代成分原本的语序(Herring and Ge 2020)。因此,学术界关于图形符号对传统语言构成潜在威胁的讨论不断增多 (Seargeant 2019;Thurlow & Jaroski 2020),却鲜见实证研究探讨图形符号对语言系统的反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大量质性分析中所呈现的图形符号能替代部分语言表述的现象是零散、偶现还是遵循某种规律。
本研究以图形符号对汉语句末助词使用的影响为例探讨图形符号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选择汉语句末助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句末助词与图形符号的句法位置类似,句末助词总是出现在句末,尽管图形符号可以出现的句法位置更丰富,但仍以出现在句末为主。第二,二者部分语用功能类似,都可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立场、情感、态度等。因此,对不同类型句末助词与图形符号互动规律的对比研究,可挖掘图形符号使用对语言影响的规律。
2. 主要发现
本研究语料来自哔哩哔哩网(bilibili)2010至2022年B站拜年纪频道上所有视频的评论及回复,共42个视频,总计941,020条评论(截至2022年2月)。B站拜年纪自2010年起发布,受众较多,互动频繁,其评论也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早语料,通过观察这13年来B站拜年纪评论区中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的使用变化趋势,可对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互动关系的变化作历时考察。
2.1 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使用的整体趋势
我们考察语料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13个句末助词,包括“啊”“吧”“呀”“呢”“嘛”“呗”“哟”“吗”“咧”“哩”“哇”“喽”“呐”;图形符号涉及颜文字、表情符、表情包三类。我们首先对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进行了词频分布的幂律拟合,从量化的角度探讨两者的可替换性。我们将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由高往低排的频率分布和幂律y = axb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效果显著,图形符号的R2值为0.9344,句末助词的R2值为0.8407。拟合图也说明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的使用符合齐普夫定律(Zipf’s law)的省力原则,即常用的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只占少数。
总体来看,句末助词与图形符号的整体使用趋势呈现显著负相关,r(11)= 0.82,p = 0.00058。句末助词的用例逐年下降,而图形符号的使用则出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图2)。其中,2017-2019间图形符号使用下降可能归因于平台商业化过程中用户数量剧增并且用户图形符号使用习惯发生改变。2020年B站发布平台专属的表情符小黄脸系列后,图形符号的使用再次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句末助词使用的下降并非同一时期汉语书面语中句末助词使用的趋势。我们利用Google Ngram查看了同时期书面语中句末助词的频率趋势(图3),除“呗”外,其他所有句末助词的使用都呈上升趋势,而非下降趋势。这进一步说明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句末助词呈下降趋势非常特殊,受图形符号使用影响的概率较大。
2.2 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互动的阶段规律
我们对出现频率最高的句末助词“啊”进行了个案分析,探讨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互动发展的规律。我们发现,图形符号先是以副语言(paralanguage)的形式与句末助词呈互补关系(例:大家加油啊(`・ω・´)),接着图形符号逐渐替代句末助词(例:加油^0^~),或者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共存(例:同一年份既有‘加油啊’也有‘加油[惊喜]’)。基于这个分析,我们认为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的关系逐渐从补偿的横聚合(syntagmatic)到替代或共存的纵聚合(paradigmatic)。因此,我们认为与其说图形符号导致语言的退化,不如说图形符号在丰富语言表达。
2.3 单个句末助词使用频率变化的差异
尽管我们所考察的语料中句末助词总体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句末助词使用频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如图3所示,“啊”“呀”“哇”呈下降趋势,而“吗”“嘛”“呐”“哟”反而呈上升趋势。此外,“吧”“呢”“呗”“喽”“咧”“哩”呈现波动趋势。
观察发现,不同句末助词使用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其核心句法语义特征紧密相关。首先,表态度或感情的句末助词(啊、哇、呀)呈现出被图形符号替代的倾向,例如,“啊”“呀”“哇”等通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情绪和态度,与图形符号基本功能重合度高,因而在数字媒体中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其次,具备语法功能和带消极感情的句末助词(吗、嘛、哟)则难以被替代, 如是非问句中需要使用“吗”来提问,难以被图形符号完全替代,其使用频率未见下降,反而有所提高;而表达负面意义的句末助词如“嘛、哟”等也较少被替代,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即人们在使用图形符号时,倾向于呈现积极、愉悦的情感,而较少用于表达消极、负面的情感(Zhang et al. 2022;Herring & Ge-Stadnyk forthcoming)。最后,“吧”“呢”等呈现波动趋势或许与语义较为复杂有关,还需进一步探究。
3. 研究展望
本研究首次尝试从与图形符号互动的角度研究汉语句末助词语法特征。研究发现,虽然在网络平台上句末助词的使用有时会被图形符号替代,但这种替代关系受到句末助词语法功能和核心语义的限制。目前来看,图形符号尚未进入汉语核心语法系统,无法直接替代句末助词的语法功能(如用于提问),其后续发展如何有待持续观察。
图形符号能有效补充副语言特征,而句末助词的核心语义复杂,与语调、时长、表情和手势等多种副语言资源互动。因此,通过研究图形符号与句末助词的互动,可望更深入地了解助词的使用限制和核心语义。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提供不同的视角,推进句末助词等与说话人立场态度紧密相关的句子边缘成分的研究。
中文整理 | 谭荣乐、程航、张艺琼、张庆文
审校 | 张庆文、程航
设计排版| 陈观恩、罗晓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