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sative Alternation in Zuo Tradition
《左传》中的致使转换
乌云赛娜
陕西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Wuyun, S. (2024). Causative alternation in Zuo Tradi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5(1), 123-161.
总结
本文提出上古汉语致使转换不同变体的事件结构在句法中分两步构建,第一步:动词与其唯一论元合并,实现其概念系统中的事件性;第二步:承载不同事件性特征的轻动词(如vCAUSE、vDO、vEXP)通过与第一步生成的基础动词合并,生成不同的事件结构(如致使结构、施动结构、意动结构)。第一步中的基础动词和第二步中的轻动词都具有指派(唯一)题元角色的能力。本文将轻动词视为句法占位符,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接纳一个从概念系统中传送来的语义真空[Ø]特征簇,并根据实际事件语义对其赋值。具体的轻动词,如vCAUSE、vDO、vEXP等,都是在句法结构中根据事件结构实现的。下文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观点。
1.语言现象
致使转换指一对动词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如例句(1)所示。该转换中的反使变体(anti-causative)(a)表示主语“师”发生的状态变化,即“失败”;而致使变体(causative)(b)则是表示导致(a)中状态的变化,即“导致宋师失败”。
本文在生成语法视角下,运用Reinhart的题元系统,通过轻动词分析,对上古汉语文本《左传》中的致使转换现象加以诠释,试图回答:
(一)致使转换所涉及动词词根的初始状态,即在大脑词库中,作为词根的动词本身是否具有事件概念,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事件概念?
(二)动词在大脑词库中内置的语义是如何映射到致使转换不同变体的事件语义中的?
(三)致使转换不同变体所涉及论元的题元角色特征是什么?
(四)致使转换的不同变体之间的句法是如何与事件关联的?
2. 语料分析
本文语料来源为台湾“中研院”古汉语语料库。通过检索《左传》文本中的“VP使成动词:动词的使动、意动及其他不及物转及物用法”一类,共得到3,745条用例,涉及391个动词。例(2—6)五组致使转换中的(a)句呈现的是使动义,(b)句呈现的则是反使动义;前者包含两个论元——致事([+c])和主体([-c -m]),后者仅包含一个论元——主体。
数据呈现出以下三点有趣的现象:
(一)除基础动词外,大量的名源动词(组)也参与了致使转换,如主、质、衣、王、左右,等。数据显示,去名词化操作具有选择性,只有传统意义上的动词的域内论元,即主体角色(对应题元系统中[-c -m]特征簇),才可以经历去名词化进而成为名源动词。如:
(二)大量在其他语言中不参与致使转换的动词,在《左传》中也呈现了致使转换的不同变体,包括(a)表词义具有方向性的运动动词,如起、隊、作、落等。(b)表存在和发生的动词,如卒、殪、夭、存等。(c)非作格动词,如行、步、舞、朝等。如:
(三)上古汉语的致使转换与施事及物式和意动式之间也存在互动,一些句子从表面上无法推知具体句法语义,所涉动词如乘、济、耻等。这些动词以相同的形态既可以出现在施事及物式或意动式中,也可以出现在使动式中,而不同的句法结构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题元关系。如:
3. 句法分析
整合以上三点观察,针对前面提出的四个问题,本文提出上古汉语致使转换不同变体的事件结构都是在句法中分两步构建的:
第一步:实现动词概念系统中的事件性。进入句法操作的所有动词都是一元动词,具有指派(唯一的)[-c -m]或[-c +m]特征簇(对应主体和感事)的能力。动词与其唯一论元合并,实现其概念系统中的事件性。即概念系统中不存在非宾格、非作格、及物、意动或使动等类别区分。域外论元的不同题元角色是通过一元基础动词进一步在句法中与轻动词合并确定的。
第二步:事件结构构建。第一步生成的基础动词在句法中与承载不同事件性特征的轻动词(如vCAUSE、vDO、vEXP)合并,生成不同的事件结构(如致使结构、施动结构、意动结构)。本文将轻动词视为句法占位符,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接纳一个从概念系统中传送来的语义真空[Ø]特征簇(即Reinhart题元系统中的第九个逻辑上可能存在的特征),并根据实际事件语义对其赋值。具体的轻动词,如vCAUSE、vDO、vEXP等,都是在句法结构中根据事件结构实现的。句法结构如下:
上古汉语致使转换通过“分裂VP”结构(split-VP structure)实现,其中√V代表一个词根在进入句法后获得了V标签,实现成为一个动词性成分,并可以指派一个[-c -m]或[-c +m]特征簇,即传统意义上的“域内论元”;所谓“域外论元”([+c +m]或[+c]特征簇,对应施事或致事)是在轻动词的指示语位置由特定的轻动词指派的事件论元。在这个结构中,由于轻动词的特征尚未指定,所以其唯一论元的题元角色也是一个空簇[Ø]。这样,整个句法结构的运算是完全意义上的最简方案下的运算,即只涉及外部合并和一致。基于“外部合并”的操作,所有动词性成分(包括轻动词)都是一元的,额外的论元是通过轻动词在句法中的进一步投射指派的。
以例(9)中施动——使动两个变体的生成过程举例:(9b)中词根“√乘”进入句法,获得动词语类标记后具有了指派一个[-c -m]特征簇的能力,选择“乘车”作为其唯一论元。由此形成的动词性成分进一步与轻动词vDO合并,生成了施动式“(张骼、辅跞)己皆乘乘车”,其中“张骼、辅跞”是轻动词vDO所指派的唯一论元([+c +m]特征簇),如(12b)所示。使动式生成过程的第一、二步与施动式一致,由此生成的vDO结构进一步与轻动词vCAUSE合并,轻动词vCAUSE进一步指派了它的唯一论元([+c]特征簇),如(12a)所示。
我们注意到,使动式中缺失了基础动词“乘”所指派的域内论元。缺失的原因是出于赋格的考虑。简言之,“乘”这一类及物动词参与的致使结构中只有最高位置的轻动词vCAUSE和句子的T-中心语具有指派格的特征,即宾格和主格。上古汉语致使结构的这种表现与例外格标记(ECM)现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下所示: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两步事件构建的方式可以照应到上古汉语中致使转换不同变体所涉及的多种事件语义和题元关系。轻动词作为一个句法占位符,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接纳一个从概念系统中传送来的语义真空[Ø]特征簇,并根据实际的事件语义对其赋值。具体的轻动词,如vCAUSE、vDO、vEXP等,都是在句法结构中根据事件结构实现的。这样,上古汉语中观察到的致使转换的全部变体形式,不过是引入相应句法结构中的不同事件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Folli, Raffaella & Harley, Heidi. 2007. Causation, obligation, and argument structure: On the nature of little v. Linguistic Inquiry 38(2). 197–238.
Larson, Richard K. 1988. 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 Linguistic Inquiry 19(3). 335–391.
Marantz, Alec. 1995. Cat as a phrasal idiom: Consequences of late insertion in distributed morphology. Cambridge: MIT. (Manuscript.)
Ramchand, Gillian Catriona. 2008. Verb meaning and the lexicon: A first-phase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t, Tanya. 2002. The Theta system: An overview.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8(3). 229–290.
审校 | 胡笑适、吴宇仑
设计排版| 吴宇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