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莫罗萨努及其同事最近在《重症监护》(Critical Ca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引人入胜的试验性研究。在选择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研究人员招募了入院后 6 小时内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这些患者都出现了急性循环衰竭。在这些患者中,作者在 5 个时间点测量了门静脉搏动指数(PVPI,即静脉充盈/充血的替代指标)和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VOT VTI,即搏动量的替代指标)的变化:基线(T1)、被动抬腿(PLR)一分钟后(T2)和恢复半卧位两分钟后(T3)。然后,如果患者在被动抬腿过程中 PVPI 和 LVOT VTI 变化率均较低,且至少达到 12%(即患者分别被视为液体耐受性和反应性),则在 10 分钟内给患者注射 7 mL/kg 的乳酸林格氏液(LR)。然后再进行两次测量:LR 输注结束后 2 分钟(T4)和 20 分钟(T5)。作者研究了输注 LR 后静脉充血(VC,即 PVPI ≥ 50%)的发生率,以及 PLR 是否能预测 VC。此外,他们还报告了不良临床结果(如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和急性肾损伤)和其他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作为一项试验性研究。
作者在分析中纳入了 40 名在 T1 至 T5 期进行测量的患者;近二分之一的患者在 T4 期(即早期 VC)观察到 VC(即 PVPI 至少达到 50%),但在 T5 期仅降至 5%。早期 VC 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基线右心室功能较差,严重 AKI 的发生率较高。最后,T2(即 PLR 期间)的 PVPI 预测早期 VC 的曲线下面积为 0.998,阈值为 44.3%。
静脉输液的方法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回答 3 个基本问题:1.) 是否有静脉输液的指征;2.) 静脉输液是否安全;3.) 静脉输液是否有效?通过只招募有外周灌注不足迹象的患者,莫罗萨努及其同事招募的患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 “是”。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可在 “耐受性 ”与 “不耐受性 ”的框架内加以考虑 。通过将低 PVPI 作为静脉压低的标志,我们推测 Morosanu 等人调查的心血管造影术后患者是 “可耐受的”;因此,问题 2 的答案也是 “是”(除非出现任何其他危害信号,如肺水升高等)。最后,静脉输液的 “疗效 ”取决于静脉回流的增加(因此也是前负荷)是否能激活斯塔林机制并增加每搏量(SV)(即 “液体反应性 ”状态)。然而,要真正做到 “有效”,增加的 SV 还必须满足具有足够血管运动张力的动脉树,以增强组织灌注,即所谓的 “循环有效性”。由于 Morosanu 及其同事只调查了 PLR 期间 LVOT VTI 有临床显著增加的患者,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存在 “有效 ”输液的先决条件。
不过,问题 2 和 3 比较麻烦,因为当我们考虑 “安全性 ”和 “有效性 ”时,会出现概念混淆。输液是否可以 “安全 ”但 “无效”?输液是否可以 “不安全 ”但 “有效”?对于这两个问题,答案几乎肯定是 “是”。穆诺兹及其同事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支持了静脉输液的 “安全性 ”和 “有效性 ”可能存在差异的说法;莫洛萨努及其同事提到了多普勒斯塔林曲线--一个有助于解释原因的框架。以下是他们在多普勒斯塔琳曲线基础上所做工作的扩展。
多普勒 Starling曲线
首先,Morosanu 明确表示只招募具有 “安全 ”和潜在 “有效 ”特征的患者,因为所招募的 40 名患者门静脉已解除充血,且根据 PLR 可进行输液。然而,在他们的排除流程图中,最初有 64 名患者具有良好的超声心动图窗口和较低的 PVPI(即液体耐受性);其中 21 名患者对液体无反应。也就是说,33% 的耐受液体患者也对液体无反应。在多普勒 Starling框架内,我们曾发现 “象限 3 ”中有 33% 的患者对液体无反应(见下图 1A);这一特征被称为 “动态液体不耐受”,因为 VC 仅在 PLR 等动态操作中表现出来。Morosanu 及其同事没有记录这些患者的 PVPI 变化,但从理论上讲,VC 很有可能发生。这一发现的临床意义在于,仅根据基线“低前负荷”或“液体耐受”情况进行补液,可能会对相当大比例的临床急性病患者产生无效静脉补液的风险;这相当于在超声检查中为中心静脉压低于 8 mmHg 的患者补液。
图1,多普勒 Starling 曲线。4 种血流动力学表型 (1–4) 由 y 轴上的正常和低每搏输出量以及 x 轴上的正常或充血静脉测量值组合而成。A.) 显示了 Morosanu 等人改编的数据。图 2 针对所有患者,比较了研究中的被动抬腿 (PLR) 部分(T1 和 T2 之间)以及恢复到基线和乳酸林格氏液 (LR) 输注后 2 分钟之间的变化(T3 和 T4)。为清楚起见,排除了 T5。红色箭头代表 21 名对液体耐受但无反应的患者。B.) 显示当患者分为 LR 后没有早期充血(灰色)和 LR 后有早期充血(蓝色)的患者时记录的 PLR 和 LR 输注的变化。这是 Morosanu 等人改编的。图 3. 根据平均值,一些患者(即早期 VC)从象限 3 移至象限 2,PLR(即从 T1 到 T2 的变化)预测了这一进展。高级超声心动图医师可能会认为,这些患者确实表现出液体不耐受的迹象,即使没有 PLR,因为他们的基线右心室 (RV) 功能受损——当 RV 不再作为无压力腔运行时 。
其次,Morosanu 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患者开始时可能具有 “安全 ”和潜在的 “有效 ”特征,但却表现出另一种 “动态液体不耐受”--在多普勒Starling曲线上既 “向上 ”移动(即在 y 轴上),也 “向外 ”移动(即沿 x 轴)。根据平均值(见下图 1B),这些患者从第 3 象限移动到第 2 象限;在静脉输液之前,PLR 可以准确预测 VC 的变化。虽然发现早期 VC 患者(蓝色曲线)和非 VC 患者(灰色曲线)之间的曲线斜率在统计学上是相同的,但这一框架意味着在测量值范围更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细微的斜率差异;而这一试验数据还无法得知。目前正在对多普勒Starling曲线的 “斜率 ”进行研究;更具体地说,研究 LVOT VTI 与 VExUS + 1 之间的比值(防止分母为零)是否能预测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
总之,Morosanu 及其同事所做的重要试验研究值得称赞。我们应该继续关注静脉测量与液体反应性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心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进行多普勒表型分析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积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