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明月最是今日好

文化   文化   2024-09-17 06:30   河北  

中秋节的意义,对于星散各地的家人来说,在于团聚。在老家住了两天,我告诉父亲,为避开客运高峰,我与妻子要提前返回北京。
上午,油画家砚君接我们到沧州。中午,与海涛、立新等诸友小聚。下午,我陪妻子到购物广场闲逛。
到了那里,我打电话给老同学国胜。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很想知道他现在是什么模样。是不是依然留着小平头,一开口先来一脸微笑。
见面时,两个大男人上来就来了个“熊式”拥抱;然后,拉着彼此的手,往脸上狠狠地盯两眼,呵呵笑起来。
朋友相处就是这样,想念了,见见面,却没有什么要说的。用国胜的话说,“看你挺好的,就够了。说什么呢?”
结婚以来,妻子陪我逛书店的次数数不清啦,我陪她逛商场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这回,我怂恿她为自己挑双鞋。她选了一双,又要征求我的意见。我说:“你自己喜欢就好。”她说:“你可以给些建议啊!比如什么款式适合我,什么颜色适合我,给我提供参考啊。”
我只好煞有介事地做出建议,她欢喜地点点头,似乎我的建议很有道理。这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女为悦己者容”吧。
乾初短信问中秋好。我告诉他我在沧州,他约晚上一聚。近年来,我想深入地了解一下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佛教思想在是怎样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适应与演化的。于是,跟乾初说,如果方便,晚上他把侯外庐主编的那一套《中国思想史》带给我。
那套书,是数年前乾初报考研究生时从我书架上搬走的。
过了一会儿,乾初回短信说:“那套书在天津。你见我不会就是想要回那套书吧?如果是这样,咱们不见面也好。日后,我会托人把书给你带去的。”
看到他回复的这条短信,我有些郁闷了。
富兰克林曾说,“把钱借给朋友,结果是朋友与钱都失去了”。难道把书借给朋友,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吗?
我与乾初,都是爱书人。他理应能理解我啊。
妻子说:“如果你在短信先和乾初解释一下,再说要读这套书,可能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了。”
我反问:“如果朋友之间还需要这样那样的解释,那还能算是朋友吗?”
妻子摇了摇头,没再说这件事。
下午,到砚君工作室小坐,欣赏他新近完成的油画作品。他那幅最近又获了大奖的油画作品《岸边的船》,挂到客厅的墙上。这幅作品,前些日子被抽调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河北省油画作品展。
茶叙间,砚君开始张罗晚上的饭局,让我约几位想见面的朋友。我给乾初发了短信,请他过来,把盏一聚也好借机和他解释一下书的事,消除误会。乾初回复说,晚上乡下有客人要来,他走不开。
一切随缘,怎么都好。
次日,从沧州回到北京,夜晚下楼散步时,一抬头,看到月亮圆圆地挂在天上。
这时,收到散文家李汉荣自陕西汉中发来的短信。短信内容,是宋代文豪苏轼的吟月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试着凑字唱和:“秋深添衣不觉寒,昂首皎皎白玉盘。明月最是今日好,何期再待明年看?”
这时,诗人树才打来电话,他提醒我,“可以不吃月饼,今晚可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啊。”
古人造字,别有意趣。
朋友之“友”,最古老的字形,是伸向彼此的只手,相互帮助者,友也。
朋友之“朋”,古意是最早用作钱币的贝壳,从现代意义上看,则是两个月字。这是否也寓意着:好朋友应该是彼此映照的月亮呢?
以文弘法,写作不易,读后受益,请赞1.0元。

行愿者之歌
分享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喜。——马明博(作家、文人画家、禅文化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