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厌倦了“眼前的苟且”,向往着“诗和远方”。
偶尔去趟远方,或者出入近方的会所,就会晒出“诗意的”生活。
但却没有半句诗,而是一水的下午茶或者夜宵。画风大体如下:
高脚杯和食物再精致,展现的无非是吃货本色。
其实,吃吃喝喝里面也并非没有诗,就算是自己不会写,拽两句《将进酒》也是可以的嘛。
与其成天刷屏羡“宇辉”,不如退而学点诗。
比如下面这句:
其中“满月的脸庞”这个短语,该如何理解呢?
是指刚满月的婴儿的脸?还是指圆月的脸?
不要被余光中的诗给镇住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这种短语并不鲜见。比如——
部队有铁的纪律。
他有艺术家的气质。
这两个短语里面,都隐含着比喻:纪律像铁一样(刚性)、他的气质像艺术家。
以此类推,“满月的脸庞”也隐含着比喻:(你的)脸庞像圆月。
这种隐含着比喻的偏正结构的短语,我们称之为:
饰喻
其格式为【N1+的+N2】,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喻体来修饰本体,比如以上三例都是。
二是用本体来修饰喻体,比如:
节日的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时间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以上两个短语里面,分别隐含着比喻:欢乐像海洋、时间像流水,都是用本体来修饰喻体。
饰喻显然是人们追求简洁表达的产物,它的演化路径大体如下:
(像)满月(一样)的脸庞—>满月(一样)的脸庞
—>满月(似)的脸庞—>满月的脸庞
有时候,结合上下文的衔接,饰喻可以对文本做出精巧的优化。比如:
这种表达,稍显累赘。看看大散文家秦牧是如何表达的——
黄金搭档 流金岁月 豆腐渣工程 ……
女儿心,大海针。 人到中年,半个出家人。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水面上波动的阳光像跳跃的金子,水底的月影像沉落的玉璧)
答案是肯定的,缩喻还可以进一步坍缩成一个词,比如:
像飞一般地奔跑—>飞快地奔跑—>飞奔;
铁一般的事实—>铁的事实—>铁证;
思想的潮水—>思潮;
虎一样的背,熊一样的腰—>虎背熊腰;
……
当然了,文本并非越简洁越好,还得看实际语境的需要。
接下来探讨几个问题。
1、饰喻能否转化成缩喻?
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可行,比如:艺术家的气质—>艺术家气质,
有些不行,比如:时间的流水—>时间流水,说不通。
有些似通不通,比如:大海的胸怀—>大海胸怀,不是特别顺口。
2、缩喻能否转化成饰喻?
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可行,比如:魔鬼身材—>魔鬼的身材
有些不行,比如:垃圾文章—>垃圾的文章,貌似说得通,但是含义变了。
3、饰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位置能否交换?
好像都不行,比如——
满月的脸庞—>脸庞的满月,说不通。
时间的流水—>流水的时间,貌似说得通,但是含义变了。
4、缩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位置能否交换?
有些不行,比如:黄金搭档—>搭档黄金,这个不知所云。
有些似通不通,比如:流金岁月—>岁月流金,貌似不太顺口。
以上四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一个大问题:
饰喻和缩喻之间的转化,有没有什么规律?饰喻和缩喻中,本体和喻体的排放顺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以上问题,潜藏着中文的一个惊人奥秘。我们下回再详聊。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