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明明“越狱”成功,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给医院打电话予以求证。
在接受者(读者)看来,这个“求证”的环节,显得非常滑稽和“多余”。
因此,我就给这种搞笑套路取名为:
冗证
意即:多余的证明。
别以为智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寻求“冗证”,这种现象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下面再来一个西方的经典幽默:
汤姆看见牛棚冒烟,无法确认事情的真相,于是要鲍勃排除“牛抽烟”的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冗证”——结果被后者斥责为“疯啦”。
以上这两位,一个病人,一个疯子,似乎不足为凭。
下面举一个“正常”人的例子,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郑人买履》的故事:
郑人宁可信赖尺子,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不要以为古人过于刻板,才会发生这种事儿。下面看一则今年初的新闻:
这主的屁股是不是没有痛感神经?还得通过标签来确认自己坐在钉子上了。
冗证反映了当事人的极度不自信,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历的事情都充满了狐疑,转而寻求外部证明,讽刺意味十足!
寻求外部的“冗证”不但可笑,而且还有可能是伪证!
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有多少人不敢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东西、只会人云亦云呢?
很多事情,并不像砖家扯蛋的那么专业和复杂,也无需某些权威人士来帮我们定夺。
我们只需一双童真的眼睛,回归常识,对权威和骗子祛魅,保持战略定力,听从自己内心,就不难识破各种骗局。
不过,冗证并非总是多余的、可笑的、愚蠢的;有时候也是必须,或者是可以理解的。
人在特殊情况下,某种感觉会钝化,从而失去判断力。
前面所说的那个坏蛋的屁股都出血了,却没有感知到自己被钉子扎了,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激烈的对抗过程中,人有可能感知不到疼痛。
人在极端情况下,也会出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不是在做梦吧”等幻觉。
比如,你买彩票中了一个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真实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冗证,比如用锥子刺一下自己大腿,来证实这不是梦。
所谓当局者迷,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难免出现认知偏差,因此需要冗证来进行佐证。
比如邹忌“与城北徐公孰美”这个问题,由于人类普遍都有偏爱自己的心理弱点,那就有必要让他人来提供“冗证”,供自己参考。
最后,有图未必有真相。比如几个盲人摸象,各自亲手触摸到了“真相”,各自得出了自己的判断,但他们的判断都是错误的。这时候就有必要汇总他人的冗证来综合判断。
因此,冗证未必“冗”。好比电子通信需要同步传输一些冗余信号进行校验,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冗证”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当然,后面这些探讨,已经逐步滑向了哲学的深渊,跟修辞学的关系不大了。
冗证的概念由本人首次原创提出,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