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欣赏相声:
这是牛冯二人表演的相声《生日祝辞》里面的一个桥段,笑果满满。
为了搞明白它的搞笑机制,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案例:
这个桥段,我怀疑王海鸰是基于如下这个经典段子演绎而来的:
大街上,一中年妇女迎面走来,T恤衫上印了几个字:我是处女。
众人无不惊奇,待她路过,发现其背面又有几个字:20年前的事啦。
有文献把这种表达方式取名为:似不通,并给出其定义:
但是,这个“似不通”的名字,似乎有些“不通”——
首先,修辞格的名称,几乎一水的都是两个字的;三个字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实在是格格不入。
其次,这个名字“占地面积”太大,并没有反映出以上案例更加本质的特征。
因为“故意说出或写出违反语言规则或情理不通的”语言现象,实在太多了,比如,舛互、反跳、对顶、反成、互乖、飞白……等等修辞格,都有“似不通”的特征。
那么以上案例的搞笑套路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圆其说。
比如文首的案例,牛群先爆料一个荒诞至极的“新闻”:八十岁的老太太“喜得贵子”。让接受者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这怎么可能呢?
然后牛再把这个近乎造谣的“新闻”给“圆”通:原来是失散40多年的大哥归来了。
接受者再一琢磨:有道理啊,失而复得,确实也是“喜得贵子”,没毛病!
再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古代版的《生日祝辞》,说的是明朝大才子解缙应邀现场给一位老太太做祝寿诗,劈头就是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
现场观众吓了一大跳,赶紧扶稳老太太……解缙不慌不忙自圆其说:
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并纷纷叫好……解缙继续作诗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大家又是一惊,有没有搞对啊……解缙再次自圆其说:
偷得蟠桃奉至亲
解缙连续两个自圆其说,形成了一种波浪式的冲击效果,老太太和现场观众因此被逗得一惊一乍的。
除了“自圆其说”,“他圆其说”也可以产生类似的“笑果”。
比如群口相声《新扒马褂》中的一段:
师胜杰:昨晚刮大风,把我院里那口井,给刮到墙外去了。
石富宽:啊?把井刮到墙外去了?胡说八道!侯先生,您给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侯耀文:这个这个……它是这么回事儿,师先生的院墙,是篱笆墙。大风把这个篱笆墙,往屋里吹回去几米。结果就把这井,给绕到墙外去了……
石富宽:咳,原来是这么把井刮到墙外去的。
以上段子中,师胜杰扯了个蛋,侯耀文给他“圆通”了,有点叼盘侠或洗地侠的意味。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自圆其说”和“他圆其说”统称为:
圆说
意即:圆通某个荒诞或荒谬的说法。
圆说与其它“似不通”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多了一个“圆通”的环节,从而形成了由“悬疑”到“释疑”的闭环。
古代文人在玩文字游戏时,经常用到圆说。说的是桃花坞的一场宴会,饮酒正酣,宾客们以“飞”、“红”二字为飞花令,吟诗助兴。
期间轮到一个粗人接招,由于功力不够,为了套上这两个字,他硬写了一句:
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都起哄:柳絮是白的,咋能“片片红”呢?
在座有一位高人,乃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马上为其向前补了三句,凑成一首七绝:
廿四桥边廿四风,
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
柳絮飞来片片红。
夕阳映照之下,柳絮变成了红色,这下就通了。
话说每年除夕,王羲之家门口贴的春联,都会被人趁夜揭走。
有一年除夕,王羲之灵机一动,作了一幅别样的春联,贴在门前。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这人在夜色下一看,这副春联写的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字真是好字啊,可含义如此晦气,咋能要?
偷字人只好饶了春联,叹息而去。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携笔墨到门口,在两边春联下各添了三个字。
此时门前已经聚集了不少围观群众。大家一看,春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个老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它的搞趣机制其实就是圆说。
当然了,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因为王羲之的时代尚无贴春联的习俗。
再说有一回,乾隆带着一帮人到野外玩耍,见远处飞来一只白鹤,于是下令随行大臣作诗咏鹤。
有个叫冯诚修的,快速吟出:
远望天空一鹤飞,
朱砂为顶雪为衣。
乾隆听了,耍赖道:“我要吟的是黑鹤。”
众人一听,个个暗自庆幸——还好没有抢这风头。
冯诚修却不慌不忙,继续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
误落羲之洗墨池。
得——你给颜色,我开染坊。
这种皇帝仗势欺人故意刁难诗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再比如,明太祖朱棣的一个妃子诞下龙种,遂命解缙作诗庆贺。解缙张口就来:
吾王昨夜降金龙
朱棣摇头道:“不是皇子,是公主。”
解缙心想这又如何,顺口就做了一个“变性手术”:
化作嫦娥下九重
朱棣心想:小样,变的够快啊——再次发难:“可惜啊,已经夭折了。”
解缙稳稳神,沉着应战道:
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棣见他“圆”得精巧,一发狠:“已经丢进金水河了。”
解缙略加思索,随即收官:
翻身跃下水晶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句句惊心!
这已经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在刀口上舔血。
解缙连圆三说,应景捷才,令人叫绝。
弹词演唱家马如飞才思敏捷,善于应变。有一回,他在弹唱《珍珠塔》时,一不留神,把“丫环移步出了房”误唱成“丫环移步出了窗”,观众大哗。
马如飞情知不妙,赶紧补了一句:“到阳台上凉衣裳”。
于是“起死回生”,观众马上报以热烈掌声。
马如飞十分得意,结果又把“六扇长窗开四扇”误唱成“六扇长窗开八扇”,这下简直“不可救药”了,观众又是一片哗然。
马如飞并不惊慌,再补一句:“还有两扇未曾装”。
观众大加喝彩。
马如飞真是脑子转动如飞,这种急智确实难得。
以上两例,都是波浪式圆说,有点类似于好莱坞的爆米花动作爽片,十分钟一小炸,廿分钟一大炸,从头爽到尾。
圆说并非只是文人的专利。有个卖瓦罐的货郎在村头叫卖,他一边用锤子敲打瓦罐,一边自卖自夸:“听听,咱这瓦罐,响声多清脆。”
不料用力过猛,瓦罐被敲破了,围观群众一阵哄笑。
货郎并不气馁,顺手捡起一块瓦罐碎片,继续自夸:“看看咱这瓦片,茬口多瓷实,土质泥料多地道。”
就冲着他这机灵劲儿,围观群众纷纷掏钱下单。
货郎敲破瓦罐,名副其实玩“砸”了。
但他处变不惊,随机应变,在貌似已无转机的语境中寻找反向突破口,生生把“跌停板”圆成了“涨停板”。
圆说是本人原创提出的新概念,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分享 点赞 在看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