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不容二虎
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但是有杠精却认为未必尽然,应该排除如下这种情况:
除非一公一母
这样一来,逻辑上就“严谨”了。
但是,原俗话要表达的对最高权力争夺的残酷性,也被消解了。
整个表达“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也“沦为”了一种谐谑之语。
俗话又说:
事实胜于雄辩
杠精却认为,“事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
雌辩胜于事实
有过情感经历的雄性们,多半要被怼得哑口无言。
“事实胜于雄辩,雌辩胜于事实。”这话儿确实要比那话儿更加“深刻”。
以上两例,都是对引语进行了“补充”,从而产生了一种谐谑的表达效果。我们姑且把这种套路称作——谐补。
下面再看更多案例:
女、男讨好爱人的策略分别是:“为悦己者容”、“为己悦者穷”,分别迎合了对方“好色”和“贪财”的天性。但是两者逢迎的代价,却天差地别。第一句是老话,第二句是谐补的“新话”,两者阴阳协调,相互对照,既引人深思,又不失幽默,因此比原句更加隽永耐品。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本意是指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化,充满了正能量;经过段子手的“谐补”之后,却变成了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前浪”的幽怨之语。
这个案例,有点类似于信天游:先拽一句老话作为起兴或铺垫,然后据此补充一句自己真正想要说的正题。并且,“新话”跟老话在形式上比较相像,属于对后者的仿拟。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不是万能的”虽然不是什么精致的警句,却经常被卫道士们用来训斥“贪财”的老百姓;但被高人“谐补”之后,便成了反击卫道士的利器。
这个案例,除了有起兴和仿拟之外,老话与“新话”之间也是一种比喻关系:肚腩三层非一日之馋,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表达效果上,谐补大都有恶搞原作的意味,极大消解了原作的严肃性;
- 在形式上,“新话”往往是对老话的仿拟,两者的结构大多相似;
- 在思想上,“新话”或者补充了原作的思想,使其更加严谨和完整;或者消解了原作的思想,使其沦为一种“笑谈”;或者颠覆了原作的思想,使其走向了反面。
其实还有下半句: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
为什么要将其“阉割”掉呢?显然是怕给年轻人躺平提供论据。
再比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其实还有下半句:
“阉割”的理由,与上一例类似。
更多案例如下: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我们普通人说话或作文,或因文采不够,或因说服力不够,那么引用名人名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力方式。
修辞学意义上的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以及知名作品中的精彩片段等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还可以彰显引用者的博闻强记与学识之广。引用看似简单,如果把范围稍微扩展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花样之多,可能大大超出你的想象。我们印象中的引用,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既忠于原文的形式,又忠于原文的内涵。但也有很多人在引用别人的文本时,并不“老实”,要么故意曲解引文,要么对引文进行各种花式“再创作”。除了前文所说的谐补、阉割之外,还有榫接、谐换、兴仿、混搭、嫁接,等等各种“恶搞”引文的手法,详情参见《那些没个正经的引用》。
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剑西风,刺破一帘幽梦
无人喝彩
假装赞同,顺势回怼
为什么英语每年要新增上万单词,而汉字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角度清奇,似通不通
喧形夺义,匪夷所思
辞不够,拼来凑
现出本相,不敢相认
感觉一通,天马行空
他打造的“保护伞”,全球没人敢动
女孩吃醋,吃出一个“博大精深”
一个资深流氓的自我修养
斗转星移,花落燕归
互联网外传(五):枭雄初发轫
孔乙己在2023
如此难言之隐,他们居然能够启齿?
那个不断抛弃时代的风骚娘们
中国电影吻戏发展史
贾浅浅疑似佯狂
颠鸾倒凤,恣意妄为
建党第三人,因何消失在史海中
横看是梗侧机锋,笑点高低各不同
本文欢迎个人阅读和分享,若要转化成其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发布在公共平台,请联系作者授权。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