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陪着怀孕的妻子去做B超,结果出来后,医生看了一眼单子说:“不是你的。”
这个“妻子”做贼心虚,稍有风吹草动,就主动招供了。
其实,B超是无法做亲子鉴定的。
段子2
这个“老婆”也是心怀鬼胎,“老公”还没怎么着,她就认错了。
以上两个女人,不但犯了同样的错误,在风吹草动之际,应对策略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失误”——
在“子弹”刚开始飞、情况还不明朗的时候,就急于“出牌”。等到“弹头”落地,才发现事情跟此前预想的完全是两回事,从而导致了难堪的局面。
这种设计剧情的套路,姑且称之为:
急断
急断一般发生在交际场合,其字面意思可以有两种理解:
急于断定:对方的言行还在进展中,就急于对其作出判断。
急于打断:对方的言行还在进展中,就急于“插播”自己的言行。
下面再看一例:
段子3
小悠给媳妇买了个蛋糕庆生,她见没买礼物,气的不行。
切蛋糕的时候,她发现刀也没配,气冲冲去厨房抽了一把菜刀,狠狠劈向蛋糕,小悠根本拦不住——
同样是送礼物,我觉得这个剧情的反转,跟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有得一拼。
这位“媳妇”的急断,是名副其实的“断”——生生把玉镯给切“断”了。
段子4
女秘书走进办公室,关了门,神色凝重地对王总说:我怀孕了。
王继续低头看文件,淡淡一笑:我早结扎了。
女秘书愣了一会,媚笑道:我和您开玩笑呢!
老王真是沉得住气啊,机智地避免了急断的错误,而女秘书则重蹈了前面三个女人的覆辙。
当然了,急断并非蠢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下面就举一个超级经典的案例。
这就是契柯夫的不朽名作《变色龙》,男警官奥楚蔑洛夫居然连珠式的犯了五次急断的错误。
其中的一次急断如下——
“将军家的厨师来了,问他好了——喂,普洛诃尔!过来吧,老兄,上这儿来!瞧瞧这条狗,是你们家的吗?”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奥某不等厨师把话说完,就急于得出了“这是野狗”的结论,并给出了“弄死它算了”的处理建议。)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厨师进一步提供了关键信息,直接打脸奥某。)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奥某把话题转移到将军哥哥上,化解自己的尴尬。)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奥某跪舔将军哥哥,嘲弄小市民的诉求。)
奥楚蔑洛夫在关键信息揭晓前,就做出判断(其实是误判),并急于行动或表达,结果带来了尴尬——只是他自己不觉得,而是尴尬了别人。
急断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套路,读者看着自然好玩。
但在现实中,一定要尽量避免犯急断的错误。
人在江湖飘,遇到事儿,一定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切记!切记!
急断是本人原创提出的新概念,欢迎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