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似珍珠月似弓,拈弓搭珠射苍龙

文摘   文化   2024-11-14 00:22   美国  


钱钟书先生凭借深厚的古文功底,把一种简单有趣的语言现象,整得云山雾罩、晦涩难懂,也成功地把后来的一干学者教授带进沟里了。
究竟是怎样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呢?先欣赏两个段子:
这两个段子貌似没用到什么特别的梗,无非就是比喻,但是搞笑指数却不低。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里面的比喻,不简单,有点特别。
为了方便理解,我再举一个逻辑更加清晰的例子来予以说明,相信小学生也能听明白,对中文系的教授也会有所启发。
先欣赏一下晚霞的美景:
面对如此美景,是不是要拽两句?
我们就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个晚霞——
1、晚霞红得像火,映红了江水。
这个比喻中规中矩,比较普通,但是很有代表性,其结构如下:

接下来,我们对以上比喻稍作改编:
2、晚霞红得像火,似乎要把鸟儿烤熟。
这个比喻,相较之下,就显得有些怪异。
究竟“怪”在哪里?
“晚霞红得像火”,这是一个标准的比喻,本体“晚霞”和喻体“火”之间有一个相似点:它们都是“红”的。两者因此构成了比喻关系。
案例1顺着“红”这个相似点继续说事儿,“映红了江水”,红得把江水都映红了。
案例2则不然,撇开了“红”这档子事儿,来了句“似乎要把鸟儿烤熟”。
问题是:晚霞有那么高的温度吗?
没有!尤其是现在的秋冬季节,晚霞是冰凉的。
火才有烤熟鸟儿的高温。
也就是说,“高温”这个特征,晚霞并不具备,只有火才具备。
或者说,“高温”,是两者的相异点!
发现其中的蹊跷没有——
晚霞和火,本来是因为“红”走在了一起(构成了比喻关系),但案例2随后却甩开了“红”,暗度陈仓,悄悄把话题拐到“高温”这个相异点上了。
两个案例展开话题的路径,是有差异的,如下图所示:

案例1是直线展开的,案例2则拐弯了。
因此,案例2这种比喻,就被钱钟书先生命名为:
曲喻
上图形象地反映了曲喻之所以得名的原因:比喻的逻辑从相似点拐向了相异点,发生了弯“曲”,所以叫做“曲”喻。
当然了,“曲喻”名字的由来,未必是我说的这层意思——仅仅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无论如何,以上这张图,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把【曲喻】的内涵揭示得最清晰的一种表达。
根据曲喻思想,晚霞虽然仅仅是因“红”似火,但是你可以拿晚霞当“真火”,火的其它特征,都可以扣在晚霞头上。
那么你表达的“戏路”就大大拓宽了。
读者会产生这么一种阅读体验:咦,不是说好的“只是”红的像火吗?咋还“烤”起来了?
其实,没人跟你“说好”,是读者自己的思维定式。
曲喻,就是要打破这种定式。
我们再回头分析文首的段子,先看第一个:
老师和园丁都具备“培育”功能,这是他们的相似点,二者因此构成比喻关系。
园丁的培育工作另有“浇水”这个环节,而老师是用不着这个的,这是他们的相异点。
段子手强行让老师用“浇水”的方式来培育学生,幽默感因此产生。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这个段子,比喻的逻辑分别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条是沿着相似点的常规比喻路径,另一条是沿着相异点的曲喻路径。
大家不妨用相同的方法,尝试分析一下,第二个段子的比喻是怎么“弯曲”的:
曲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虽说古已有之,但是直到钱钟书,才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
钱先生的文艺理论文章,大都用古奥的文言文写成的;采用的案例,也大都是晦涩的古诗文。两项叠加起来,他的理论观点,一般人很难把握得住。 
具体到曲喻的相关论述,更是语焉不详,十分模糊。
首先,钱先生取的“曲喻”这名儿,就把很多人带沟里去了,很多人在“曲”字上下苦工夫。
比如某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多转一个弯,因而很新巧。

这个解释,是不是跟没说一样?
我还看到有学者把以下案例当成曲喻: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句诗的文字形式虽说“曲”尽其妙,但并不是曲喻。 
“二月春风”和“剪刀”都具有”裁剪的功能“,这是它们的相似点。
“不知细叶谁裁出”,是一个倒装的喻展部分,是严格基于以上相似点的,并没有“曲”到别的什么相异点上。
因此曲喻之“曲”,体现在深层的逻辑结构上,而非表层的文字形式上。
钱钟书的学术研究,一向无意于构建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喜欢自由自在的“管窥锥指”,因此他并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曲喻定义。
这里,我只能根据个人的理解,稍微总结一下【曲喻】的特征,以供参考:

本体和喻体本来只因某个相似点而构成比喻关系,但曲喻却把喻体的其它某些特征(本体并不具备的、两者的相异点)也“强加”到本体头上,并顺势展开相关话题。

比喻的思想,是把两个不同“种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思维的跳跃。
曲喻则又多了一跳:从相似点跳到相异点。
因此,曲喻隐含了两个跳跃动作,因此对读者的刺激也更加“惊悚”。
原创不易,喜欢就请:分享  点赞  在看

—全文结束—


往期精彩

中文幽默大语言模型面世,AI的笑点或高过人类

孩子写不好作文,真相居然是……

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剑西风,刺破一帘幽梦

无人喝彩

假装赞同,顺势回怼

为什么英语每年要新增上万单词,而汉字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角度清奇,似通不通

喧形夺义,匪夷所思

辞不够,拼来凑

现出本相,不敢相认

感觉一通,天马行空

他打造的“保护伞”,全球没人敢动

女孩吃醋,吃出一个“博大精深”

一个资深流氓的自我修养

斗转星移,花落燕归

互联网外传(五):枭雄初发轫

孔乙己在2023

如此难言之隐,他们居然能够启齿?

那个不断抛弃时代的风骚娘们

中国电影吻戏发展史

贾浅浅疑似佯狂

颠鸾倒凤,恣意妄为

建党第三人,因何消失在史海中

横看是梗侧机锋,笑点高低各不同



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本文欢迎个人阅读和分享,若要转化成其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发布在公共平台,请联系作者授权。




扫码就走的
文化乐旅

奇趣横生,闻所未闻


为防失恋/联

或业务合作

请加微信



点下【在看】,留有余香!



幽默原理
谈“笑”间,“浅”入中文的博大精“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