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报告路演视频回放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获取
全文摘要
回顾历史,2005年以来A股经历六轮持续下跌时期,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从大跌的形成、不良反馈、维稳政策、“政策底”与“市场底”、大跌中的反弹、底部以及反转信号,总结出以下十大规律和启示,供投资者参考:
1.从DDM模型的角度,将影响股价的因素分解为基本面、流动性与风险偏好。回顾历史上近六轮行情切换,三大因素中的任意一个均无法独立主导市场走向,三大要素中至少两个出现明显恶化才会导致市场全面转向。当然,在大多数A股持续大跌的环境中,我们认为基本面恶化是首要因素,典型如2011-2012年。
2.一般而言,A股市场在持续大跌中形成剧烈波动或引发基金大规模申购和赎回,基金净值下跌10%出现赎回,赎回压力最大的时期往往在基金收益企稳回升的1个月之后。在市场大幅下跌过程中的负反馈发生顺序:首先,从基金赎回(高位累计下跌到10%)、到私募基金清盘、风控平仓线(累计下跌15-20%)、再到两融和权益衍生品(累计下跌20以上)、而后是股权质押风险(累计下跌30%以上)。
3.大跌不言底。跌一半是底线思维,如果跌不到一半,则以跌一半的60%为衡量基准。同时,前一期的重要支撑位和重要整数关口都是观察指标。从历史统计来看,历轮大跌中A股核心指数较此前高位平均下跌幅度为-25%以上。
4.历史上看,维稳政策出台后,A股短期有望出现反弹走势。央媒喊话、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影响偏弱、偏短期,反弹持续时间在5-10日左右。高层/监管层表态、鼓励资金入市对市场影响更强,反弹持续时间在15日左右,反弹幅度更大。整体而言,对股市的支撑力度:鼓励资金入市、高层/监管层表态>货币政策调整>央媒喊话
5.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统计,每轮市场持续下跌期间往往会有3-4次反弹,平均反弹幅度在10%左右。一般而言,由于反弹一般由短期事件驱动,很难形成主线,并不一定能持续。
6.历史规律表明,市场底部通常的特征是W型,倾向于是一堆小碎阳小碎阴组成,市场底部需要伴随成交量收缩或者换手率的验证会更为稳妥。缩量不是充要条件,但主动多头偏向于是充分条件。
7.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统计,市场出现持续地或大幅地下跌,这意味持续大跌期间市场往往存在某些深层次的中期矛盾迟迟未能化解。只有当这些核心矛盾出现明显改善信号,持续下跌的格局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如果A股持续大跌背景下伴随盈利的恶化,那么往往来自基本面的信心对于股市大跌后的反转是最重要的,这种信心可以来自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走势,也可以来自于重要政策、经济数据和外围关系的变化。
8.我们归纳出底部位置的三大核心特征:全A换手率1%左右,核心指数估值分位在20%以下,股债盈利性价比在历史至少90%分位以上。其他参考指标:破净个股占比10%以上,低于15元的低价股占比25%以上,60周均线以下个股占比80%以上。
9.在大跌期间,往往各个行业是无差别下跌。一般而言,有相对收益的是防御性质的行业。当然,若存在持续利好(预期)的行业也会相对表现的比较好。比如2012年的建筑行业与2018年年的农林牧渔行业。在从“政策底→市场底”的磨底阶段,市场面临经济下行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压制,价值型以及逆周期行业(如基建、金融地产)、弱周期(如公用电力、军工、医药消费)表现优于成长型行业。但,度过磨底阶段后,风险偏好回升,市场将回归成长风格,TMT、有色、军工等高风险偏好板块表现较优。进入反转阶段,市场持续下跌期间跌的最多的行业并不必然在市场见底后获得最多的涨幅。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大跌发生反转后涨幅居前的行业有较大概率在之前大跌过程中反弹会有所表现。
10.每一轮A股大跌尾声呈现出“政策底→市场底→经济底→盈利底”的演变过程,“市场底”大多位于“政策底/信用底(社融数据拐点)”和“经济底”之间(除了15年“杠杆牛”),形成社融数据与A股估值在历史上较为强相关的正向关系。一般而言,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演变规律:政策底/信用底→市场底(与前者间隔2.5个月)→经济底(与前者4个月)→盈利底(与前者基本同步或滞后3个月)。
04年-05年:股权分置改革+政策收紧+企业盈利见顶回落。04年重工业投资出现过热,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资料出现供应不足,通胀升温,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密集出台。信贷断崖和严格限制产能批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4%的历史高点,经济在04年下半年后出现降温。企业盈利下滑以及担忧“股改”导致流通股大幅扩容的问题,市场悲观与恐慌情绪持续蔓延,上证指数从04年4月1780点一路下跌至05年中的1000点。
08年:次贷危机+估值偏高+通胀高企。2007年经济再度升温,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热钱涌入产生过剩流动性,股市、楼市全面走向过热,政策持续紧缩。2008年初海外次贷危机发酵,全球股市走弱,出口断崖式下滑,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A股随之拐头并快速下跌,上证指数从07年末6000点一路狂泻至08年11月的1800点。
11年-12年:政策调整抑制通胀+经济动能切换。随中国经济迈过“刘易斯拐点”以及四万亿刺激作用的褪去,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在2010年后出现趋势转折。11年前期经济刺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叠加“猪油”共振,国内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GDP增速快速回落,经济进入“类滞涨”的状态,A股全年震荡下跌,盈利估值双双恶化,上证指数从11年4月3050点一路震荡下行至12年末的2000点。
13年-14年中:钱荒+工业品通缩+政策预期不明确。受前期宽松政策刺激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PPI同比连续三年为负值。2013年初货币政策酝酿转向,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 6月钱荒事件爆发。流动性收缩、无风险利率飙升、政策预期不明确,A股在“钱荒”期间快速下跌,13-14年中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上证指数从13年5月2300点震荡下行至14年中的2000点。
15年中-16年初:清理配资+估值偏高。2014年5月“新国九条”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拉开序幕,2015年上半年进货币政策入全面宽松;企业盈利持续回落,但 A股在宽裕流动性、杠杆资金和资本市场改革推动下走出一轮大牛市。2015年6月证监会要求券商自查信息系统外部接入情况,清理场外配资。股价下跌与杠杆资金流出形成踩踏, 上证指数从15年6月5150点一路震荡下行至8月的2500点。
18年: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去杠杆。17-18年,国内经历一轮“金融去杠杆”,企业融资困难叠加大宗价格高位和中美贸易摩擦,上下游利润分化,民营企业运营困难,企业盈利快速回落。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打响,中美关系的快速恶化成为全年压制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同时中美金融与经济周期错位,美国加息导致人民币面临持续贬值压力,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收到压缩。上证指数从18年2月3580点一路震荡下行至年末的2500点。
四种类型的维稳政策:鼓励资金入市、高层/监管层表态>货币政策调整>央媒喊话
类型一:央媒喊话:反弹持续时间在5日左右
2004-2005年核心矛盾化解:股改落地,投资过热受控后的政策放松。04-05年经济持续过热,政策剧烈收缩,而股权分置改革迟迟未能明确落地持续压制风险偏好。05年经济过热得到有效控制,年中推进股改、汇改,随不确定性落地,市场情绪明显修复,市场在8月后启动一轮反弹。
2008年核心矛盾化解:前期估值消化,四万亿扭转基本面预期。07年经济再次走向过热,政策预防性收紧,而08年次贷危机爆发,国内经济急转直下,叠加前期股价泡沫化,市场猛烈下跌。随维稳政策、四万亿经济刺激出台,以及估值快速回落、经济快速回升,市场对于流动性和经济增长形成共识,启动新一轮上涨。
2011-2012年核心矛盾化解:通胀回落,基建持续发力带动经济弱复苏。11年经济消化“四万亿”后遗症,海外美联储QE推升大宗商品价格造成输入型通胀,国内通胀持续上升、GDP增速持续回落、而政策持续收紧,经济进入“类滞涨”。11年末随通胀回落,政策快速转松、基建持续发力,至12年下半年经济有所起企稳、企业盈利于2013年初回升。
2013-2014年核心矛盾化解:稳增长发力,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基本面“稳着陆”。13年市场下跌始于“钱荒”,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动能仍不明确、市场对政策宽松高度依赖和金融体系的不成熟。11年后经济增速随着投资增速出现“L”型下滑,为实现经济“稳着陆”政府开启一轮基建狂潮,但同时影子银行快速扩张,金融风险开始集聚。14年下半年政策全面宽松,推行房地产去库存和棚改。13年后政府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新常态”,政策思路开始更多由总量向结构转变,并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转型成为全市场共识,资本市场改革提速提升市场信心。
2015年市场核心矛盾化解:杠杆资金出清,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2016年下半年上游盈利改善带动经济复苏。15年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工业品通缩、企业盈利持续回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经济转型的向往催生出炒作题材,但新兴产业发展与市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杠杆资金的快进快出造成股市的异常波动。15年下半年杠杆资金出清、估值快速回落,16年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上游盈利带动经济复苏,同时产生了传统行业集中度提升逻辑,开启多年的“龙头白马”结构性行情。
2018年市场核心矛盾化解:从去杠杆到2018年底稳杠杆,从中美贸易弄擦到年底中美元首就贸易摩擦达成共识,2018年底盈利预期扭转。多轮的经济刺激下金融风险持续扩大,17年后政策定调“房住不炒”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国内开启一轮“去杠杆”,传统经济增长与信用扩张模式受到挑战,叠加中美贸易摩擦,信用持续收缩,经济增速再下台阶,实体经济运营困难。18年末政策从去杠杆转向稳杠杆、维稳政策落实、贸易摩擦缓解,政策强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国投策略团队核心成员介绍
林荣雄
邹卓青
彭京涛
王舒旻
黄玮宗
说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国投证券研究中心策略团队所公开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详见报告原文证券研究报告《A股,见底了么?——中国股市行情复盘启示录系列一 20220325》
报告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5日
报告来源: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报告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