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区91:科巷的崛起

文化   2024-10-03 13:37   江苏  

自从夫子庙的小吃地位一落千丈后,南京冒出了明瓦廊、红庙、南湖、来凤街、茶南、三七八巷等后起之秀,还有一个出场更晚的科巷出来唱压台戏。

科巷


位于南京秦淮区中山东路南侧,西起太平南路,东至长白街,总长387米,属五老村街道

科巷的位置,处于南朝时的宫城之内。

清代它处于大行宫范围内。之所以叫科巷,是因此地为明代武科举考生们的住所,考场在玄武区的演武厅。众所周知文科举的考场在夫子庙旁边的贡院。明代重文轻武,武举规模不大,迁都北京后此地注定要废用。清代绿营的督左游击守备曾于此设衙署。

现在大家所说的科巷,包括东西白菜园、水巷、利济巷,也包括三条巷、四条巷、文昌巷等一大片街区,占了五老村街道半壁地盘。

四条巷路口上的韩老太甘蔗汁,因手泡咖啡而走红了3个月,网上大多数人只知是在科巷,孰不知具体位置是在四条巷。

大众菜场

我好久没去科巷了,印象中那里就是个很大的菜场,而且是被东、西白菜园、新巷等几条小巷包围起来的农贸市场。以前人们一说“科巷”,就是指这家菜场。

十几年前我是这里的常客,曾在科巷两侧的新世纪广场和都市名园讲课,楼下就是科巷菜场。那时的科巷菜场是全南京最大众的菜场,也是全国城市十大菜场之一。一般农贸市场还处于玻璃瓦大棚时期,它就在室内了。场地又大,东西又便宜,我每次上完课带点新鲜蔬菜等农产品回家。

科巷菜场经常率先上新货。比如牛蒡,全南京就是在这里最先上柜的。我见到后立马在课堂上向学员们推介,教大家怎么处理怎么吃。当然,也教给科巷菜场里卖菜的营业员,他们也是第一次进货不会吃。

那时科巷这边空空荡荡,饭点时刻也没多少人。我每天中午随意在巷子里的几家小饭店轮流就餐,属于工作餐,不用我付钱。我比较自觉,不会大吃二喝,去的最多的是一家快餐店和一家台湾便当。

现在宣传说科巷菜场是1958年建的,其实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不过不大。以前白菜园”的确是菜地,后来这里突起了新的建筑群,小商贩们自发来这里形成了农贸集市,并建了菜场。日军侵略后破败了。

1958年,利用旧厂房扩建了这个大菜场。由号称“张半城”的工人书法家张金沙题写了门面招牌,当年南京城几乎有一半店招是他写的,包括知名的马祥兴、晚晴楼等。

说老实话,当年巷菜场虽然很大,但完全是为周围居民服务的。这一带尤其是西白菜园,被南京市列为文化保护街巷,不得擅自改动。加之白下区政府(2013年后成了秦淮区政府)就在科巷西头,因而商业气息并不浓,除了菜场,很少有人来逛街。

不久前我有事去了科巷附近,顺便进菜场一看。哪知现在不叫菜场了,改叫“新市集”。进去一看,好贵!相距不太远的香铺营农贸中心和进香河菜场,比它便宜很多!若与豆菜桥和我家不远的侯家桥菜场比,菜价简直不像在同一个城市。

科巷可是老南京心目中神一般存在啊!原先菜场只有一层,经改造后楼下全成了小吃店,卖菜改到了楼上二层,腿脚不利索的就不想光顾了。

附近市民无奈又转而青睐那种路边店和地摊。

网红美食

科巷经历了从纯粹的柴米油盐菜市场,转变成了打工者的食堂,附近有一些快餐店,现在又升级为美味打卡地。

科巷地处在闹市区,2013年白下区撤并入秦淮区后,这里也彻底商业化了。从东白菜园、西白菜园到科巷、新巷,环菜场形成了一个科巷商业区,完全大变样了。大大小小的美食店鳞次栉比,小吃面点、清真素食、奶茶甜品、火锅串串等应有尽有……

不晓得从哪找来的水军,把个科巷吹得呜拉呜的,哄来那么多外地年轻人跑来排队打卡,其中很多是旅游团带来的。除了科巷,还有老门东和三七八巷,都把孩子们忽悠的蒙蒙的。说实在话味道真是一般,而且很多是极普通的垃圾食品!在这吃这还不如去南湖、明瓦廊、来凤街呢。

德州扒鸡本是烧鸡界里垫底的,在这里却成了排队最长的网红店铺。实际上,他店里畅销的并不是扒鸡,而是油炸藕饼。藕饼就是平时大妈们买回家烧菜用的半成品,现在成了小女孩们的小零嘴,难怪排长队。锅里的油用一天也来不及更换,黑乎乎的,不是饿极了我是绝不会去尝一口的。我外孙见了都说“太油了”。

所有的网红“美食”都不是独门绝技,每个品种其他街区都有,都是复制粘贴。比如这里经常排队的许阿姨糕团店,总店在延龄巷,另有分店在南湖茶南菜场等处。

其实这些小吃都是招租过来的,以前这里都是正儿八经的饭店,没有这些连锁的小吃摊。与科巷类似的三七八巷、老门东,都让X红书和某音玩坏了!总之,商业味太重,一点也不南京了。

周围风貌

科巷的商业区主要以东白菜园为核心,而西白菜园则是清静的历史风貌区

白菜园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城内著名的菜园之一,后来成了小巷,分东西两条。东白菜园东西走向,西白菜园南北走向,相交呈T形。西白菜园在民国时期还曾叫过“桃源村”。它南边有一条巷子“红花地”,一直通到三十四标81医院门口,明清时代种植供染丝之用的红花而得名。

1930年代初,民国实施《首都计划》,南京出现一阵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热潮。西白菜园与太平南路之间一片地块,就是当年建筑风潮的缩影地。这里集中保存了15栋民国建筑,民国最高法院院长李芾棠、北伐将领谭道源等十余位近现代名人居住在此。日本侵略时期,其中有的楼房被占用开高级慰安所。

现在被规划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隐藏在太平南路背后。

1955年,科巷附近几条街巷所在的片区设立了科巷街道。1960年与东边的三条巷街道和西边的正洪街街道合并,成立了五老村公社。1962年改为五老村街道至今,办事处设在三条巷和四条巷之间的仁寿里

五老村的名称与附近曾有座五老桥有关,清代该桥跨青溪故道“大阳沟”。此处原有座道观,“五老”指道教的五灵玄老天君。五老桥东紧临四条巷,曾设城左营守备署,后为李公祠址。1934年居民在桥西聚而成村,即五老村。1952年在此建立了五老村居委会

南京人没有不知道五老村的,这里是全国爱卫运动发源地之一。解放前五老村可谓“苦恼村”,国民党政府一贯嫌贫爱富,重视富人的生活,但对近在咫尺的贫民却熟视无睹。五老村几十亩的地面半数以上是纵横交错的臭水沟塘。水中有死狗、死猫,以及屠宰场留下来的猪屎牛粪。附近居民生活垃圾也倒在这里,几尺高的垃圾堆有20多个。一到夏天,五老村就成了苍蝇、蚊子、蛆、臭虫的大本营。

南京解放后不久,1952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五老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大战100天,没要国家一分钱,填平了大小37个污水塘、两条70多丈的臭水沟、29个粪坑,搬走了积压数十年的上千吨垃圾,又栽种了一万多株花木。大阳沟填沟成路,就是现在的新巷并留了一个谐音的大杨村

因为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卫生甲等模范单位”,还获得了一面有毛主席题词的红色锦旗。

1960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西哈努克亲王专门来这里视察。

在新时代的繁荣之际,不妨也走向科巷的尽头感受一下,在相交的利济巷上坐落着亚洲最大的日军慰安妇遗址。这里曾有一段永不能忘记的泣血史!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谢谢阅读

原创不易,关注和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本专栏从2023年每周食普和生活各发1期。

卧竹轩
人类不能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可过度索取。从事临床药学和教学几十年,也曾在多家食品企业兼职。食与药都和健康紧密相连,吃要吃个明白。对食物的态度,可以窥见一个人兴趣的广泛程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