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中华路。比如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贵阳、郑州、安阳、大连、沈阳、菏泽、承德、保定、邢台、西安、咸阳、鞍山、南宁、遵义……还有台湾省的台北、台中等十几个市县。北京的长安街也曾叫过中华路。也许没有中华路的城市才是例外。
南京更不要说,笔直的中华路是城内最早的古道,故称“南京第一路”,至今仍是城南重要干道。
位于秦淮区中部的南北向干道,南起中华门,北接洪武路。一端是镇淮桥,另一端是内桥。从南到北与马道街、长乐路、瞻园路、建康路、升州路、白下路等重要街道交汇。一路上有秦淮河风景区、夫子庙风景区、水游城商圈等。
在明清鼎盛时期,中华路曾是全城最繁华的街道。以路为界,将城市南部的繁华街区划分为“门东”和“门西”两大部分。
这条路虽老,但“中华路”名称却不早,是民国1930年定的。
千年御道
中华路的前身是1700多年前东吴时期的苑路,即皇家园林通道,此名一直被整个六朝时期沿用。
西晋文学家左思发表了名作《三都赋》,详细描述了吴都建邺(南京)和“苑路”。《三都赋》刚写成,就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典故。也难怪,他这部大作是古代难见的长篇巨著,特费纸张。
到了萧梁时代,“苑路”曾戏称为焚衣街。南朝齐的昏君萧宝卷,只知恣情玩乐,无心朝政,且对朝臣肆意诛杀。他喜出游,每次都把所经道路的居民赶走,违者格杀勿论。一日游至某处,有个妇女临产未离家,他令人剖腹辨胎男女。又一日到定林寺,见一老僧卧病在床未回避,便令随从乱箭将其射杀……
他在宫中荒唐无度,命人凿金为莲花,布于地下,让爱妃轻行其上,名曰“步步生莲”。
他还天天奇装异服,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并在宫中摆摊做买卖。他暗杀其弟萧衍未成,萧衍起兵攻破建康,改朝为梁,即位梁武帝。萧宝卷被杀后,所遗62件奢靡衣服在此焚烧,此路便有了“焚衣街”的艺名。
中华路真正走向繁华,是从1000年前的南唐开始。之前的杨吴时期刚建了南京城的南大门,即现在的中华门位置,接着南唐建了宫城。此路作为宫城的御道,是南唐规格最高的驰道。皇帝的车驾出宫城过内桥,由此向南,一路到达夹在内外秦淮河之间的南门(中华门)。
自南唐以来,这条路一直作为南京古城的中轴线,直到民国时期让位给了新辟的中正路(中山南路)。
历经千年繁华,这条路上可以看到一幅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画面,有沧桑,有辉煌。
新式马路
南京有句老话“南不出中华门,北不过鼓楼岗”。是说南京老城内历史上一直重点在中华门-鼓楼之间。过去的南大门,明代时扩建为“聚宝门”,是个带瓮城的城堡。民国时期大兴新文化运动,改称中华门。门上的三个字是常凯申手笔。
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在城北修建了第一条马路后,又在城南改修这条老路,成为南京第二条早期现代马路。那时是石板路,马蹄踏在路面上可迸出火花。
不过,这条大道最初为5段,从北到南分别是府东街、三山街、大功坊、花市街、南门大街。
民国在30年代执行《首都计划》时,将其拓宽改建成现代柏油马路,将5段街巷合并成一条大道,与新改名的“中华门”一起,定名为“中华路”。
有了“中华路”这一路名,“三山街”也就并失了。
中华路的两侧,以前排列着有钱人的宅院,院后都留有随时可以逃跑的后门,通往非常狭窄的小巷。
巷子里散落着一些小庙庵堂,残败后改做了贫民窟式的民居。90年代前,这些小巷是孩子们放学后“打游击”的好战场。
那年头不时还能见到丢弃的残缺菩萨和面目狰狞的金刚塑像。当然,现在这些小巷宅院都改建了。
照理讲,千年古道应该是很繁华的。可1995年完成改造后的中华路,拆除了300栋临街老建筑,这条著名的商业街反而萧条了许多。
历史上南京反复遭践踏,老城必然是“叠加式的”。屡毁屡建,总有一些前代遗存留给后世。回顾一下这条老街……
府东街
从内桥到升州路-建康路一段,因位于原江宁府署(今南京一中)之东而得名。江宁府署相传为东吴周瑜宅地。
此街东面的王府园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王府园与南边的“旧王府”小巷,隔着一条锦绣坊。锦绣坊对面路西的府西街名称,也与吴王府有关。府东街的锦绣坊以北一段也曾叫内桥大街。
整条中华路上唯一幸存的民国建筑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就在这条路段,现中华路26号。
民国时期经常借这里举办各种卫生运动教育和展览。1929年11月3日,南京在此举办了第一届婴孩比赛。
宋美龄的前任未婚夫南京市长刘纪文,及相关官员到此发奖。开辟中山大道,种植法国梧桐,就是刘纪文的功劳。他夫人许淑珍曾是上海教会学校的校花,比宋美龄好看多了。
由于地下党的工作,解放前基青会成了掩护进步活动的场所。解放后基青会积极参加三自爱国运动,肃清美帝国主义的流毒和影响。
2013年6月,因基青会旧址地块的所有者江苏银行,为建地下车库向西平移了37米,旧址垫高0.6米后平移回到原址。这种平移大楼在新模范马路等街区拓建中也都使用过。
该路段南端东侧,原有明代建造的承恩寺。几经变更,现在是水游城。这里可是风水宝地,紧接是大名鼎鼎的三山街。
三山街和大功坊
三山街从升州路到金沙井,不过百米,虽短却在明清到民国都是南京第一商圈。
这条路上各种小洋楼很多,一座挨着一座。南京同仁堂也在这路段上,它带有钟楼的四层楼是中华路上的标志性建筑。
1929年,北平同仁堂在南京中华路210号设立分号。1956年更名为“南京同仁堂制药厂”。1966年厂址迁至雨花台西,留下这个乐家老铺店面。
三山街往南到瞻园路的路段为“大功坊”。朱元璋曾为徐达建造府宅,而在此立了两座牌坊。
瞻园路旧称道暑街,因清代在这里设有江安督粮道署,实际是专管安徽省粮食的。原址为徐达王府的西部分,现为航天干部管理学院。民国时期这里是南京人谈之色变的中央宪兵司令部,关押过陶铸、丁玲、田汉,也曾临时软禁过张学良。烈士邓中夏、顾衡等就是从这里出去赴雨花台刑场的。解放后曾做过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如今大门框架仍保留民国宪兵司令部旧样。门口的“航天馒头”在南京面点店铺中:数一不数二。
隔壁是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原为徐达王府的东部分。民国时期是内政部,也是中统的老巢。
花市街和南门大街
大功坊以南到长乐路口为花市街。这里距当年的花卉市场大、小百花巷不远,也曾是南京特产绒花的集散地。
花市街南端东侧,现中华路369号,是南京中学四大名校之一的中华中学。原为基督学校。创办者加拿大传教士马林,也是鼓楼医院的创办者。该校可以单写一篇。
花市街往南,直到中华门就是南门大街,是整个中华路的最南端,因中华门历史上习称南门得名。
过南门来,除了登上这世界第一大的城堡,还可以观瞻新建的南京城墙博物馆。
南来北往路过城堡的人很多,城门附近的旅社和饭店也密集。城堡附近的黑皮砂锅、肉比脸大的无名老卤面,以及湘式菜肴的南熏小馆等,虽不是百年老店,在这边都成了网红。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原创不易,关注和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本专栏从2023年每周食普和生活各发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