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区90:秣陵路,隐匿的香味

文化   2024-09-26 14:19   江苏  

南京秦淮区西北部有3条南北干道:莫愁路、王府大街和丰富路。将这三条路串起来的一条东西路是秣陵路。全国大概只有上海有一条路与其同名。

秣陵路


秦淮区西北部一条东西向道路。西起莫愁路连侯家桥,东至丰富路接洪公祠到三元巷。中间有王府大街穿过。全长不到600米。

秣陵路社区与石鼓路、王府大街、莫愁路和三茅巷等主要街巷隶属于朝天宫街道,辖区内有石鼓路小学的3个校区。中部有南京市检察院和反贪局。

路名来去

南京市区的道路,民国以前都是叫“”或“”,叫“”的都是民国后新建的。城南新辟或扩建的大道均以南京古称命名,如白下路、建邺路、金陵路、升州路、建康路、集庆路、江宁路等。

1928年,将朝天宫北边的原宫后山(又名黄源山)、易家桥(旧称易驾桥)和崔八巷(原名催马巷)等路段拓宽合并,以南京古称秣陵命名。1930年建成。1971年,将弹石路面改建为沥清路面。

历史上南京曾有70余个别名。有的是雅称,如金陵、建邺、集庆、应天、江宁,有的是蔑称,如昇州和秣陵。据传,秦始皇下令将金陵秣陵读mò,是草料的意思,他认为这里不配为“金”,只能做“草”。与此同时他还下令开凿了秦淮河,也是为了泄此地的“王气”。不过歪打正着,秦始皇想贬低南京,谁料却给南京带来福气。

比如秦淮河,开凿后成为南京的护城河,围绕这条河南京繁荣起来,被视为南京的母亲河。

秣陵也是,那时南京尚未建城,秣陵镇位于南京主城区的东南,现属江宁区。当时建镇设县,成了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三国时期孙权才把江南中心从秣陵移向金陵建都,因此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的说法。所以秣陵虽不好听,但并非不光彩。

有了秣陵路,还衍生出若干“秣陵村”,如秣陵路70村、秣陵路101村等秣陵系列地名。例外的是秣陵路西南角有个“桃园”小区,清末英国人在此建楼,四周多种桃树,花艳桃香,后成街巷。

1995年是南京大变的年头,整个南京城到处都是施工工地。进入21世纪,很多人突然间都不认识过去的老街道了。那些年头大家也都忙,周边擦肩而过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比如秣陵路99号,在阳光酒店(现在是亚朵酒店)隔壁,原来是专卖江苏特产的百珍堂,现在改成动物医院啦。还有秣陵路111号,经营多年的驴肉馆,我去吃过好几次,不知什么时候成了“金陵后厨”!

建筑保护

秣陵路在未建之前,有一些六朝、明清建筑或遗物。民国又建了些中西结合的小楼。


西段

(易家桥)

南侧为朝天宫,北侧曾有王荆公园王荆公即宋代宰相王安石,潮沟(后填平为莫愁路)从园中穿过,将园分东西两部分。跨沟连接两边的原有候驾桥,后易名侯家桥,并成了街道名。石鼓路小学的东、西两个校区,分别处于该园的两半边。

  • 东半边他创办了箨龙书院,也称王安石读书处,现为石鼓路小学东校区。

  • 西半边傍华藏寺,王安石在园内建有“此君亭”,清同治年间曾在此建孤儿义学“甘棠文塾”,即现在的石鼓路小学西校区。

华藏寺几兴几废,1948年星云大师曾在此任住持,就是那个曾在几所学校兼任校长和报社主编的扬州籍僧人。此寺范围包括附近好几条街,后缩至仅存南京毛纺四厂原址区域,即现侯家桥菜场。


东段

(崔八巷)

这里曾住过南唐有名的无赖赌徒将军皇甫晖,他在滁州兵败被擒而亡。南唐启用这种兵痞为主将,说明确实没有可用之人了。这一带曾名南塘,或写作兰台,可能与口音有关。

南塘在东晋时期筑有西州城。晚清方志家陈作霖在《运渎桥道小志》记载,高井大街(丰富路)西有“南塘里,晋时豪侠所聚”。

现在路北留有一条Z形小巷南台巷,原为晚清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花园式公馆旧址,成巷时初名张家花园。后借《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句更名为南台巷

路南为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群,2009年入编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2014年6月又被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公布为“南京市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

该民国建筑群建于1927年,原有18幢,统一造型为西式2屋小楼。每幢9间,设施在当时较为先进。居住者为有权势或经济厚实者。现存下了10幢,前4后6,原为文佩里1号,是国民党要员刘峙的公馆。解放后改作民居,上将故居,如今风光不在。

  • 后6幢

为2层石库门式楼房,原为刘峙的随从和警卫人员住所。民国时期曾做过感化院,即国民政府的一种监狱。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公安系统接管做宿舍。房改后大部分是外来户租住,而且搭了不少违建,电线私拉乱接,存在很大隐患。

  • 前4幢

据说是刘峙4位夫人每人1幢。这4幢临街,如今承租者有一定实力,且素质较高,被用作书吧、画室等。这种不改变建筑本体的利用,对文物的保护是积极的新活法。

尤其是4号楼的二楼,有个“二楼南书房”,凝聚了满满的书香气息。

书香气息

秣陵路21号4号楼二楼的这座小小的“南书房”,踏入院内,便会感受到“大隐隐于市”的文艺和安谧气氛。

这里文墨气息分外浓重,入列“书香南京”活动。自打2015年开放,直到疫情期,多年来24小时不关闭,被称为“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常有人一呆就是一天,晚上在此过夜。

南京不仅是世界文学之都,而且是“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中国“书店之都”、中国作协首届“民阅读推广城市”,读书氛围较浓。南京大大小小书店有上千家,连城墙肚子里都开了不少书屋。

秣陵路101村,也是一个老旧小区。在社区的文化志愿者们的创意下,像麻布上绣花一样,硬是创设出“城市客厅”和“博爱101”微博馆,吸引了国内外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从王安石的箨龙书院,到清代的甘棠文塾,自古以来这条路上就不乏书香。

秣陵路上的几所小学都叫“石鼓路小学”,也是有缘故的。首先说东西两校区。

  • 西校区是原汉中门小学,也是建邺区第一中心小学,民国时期是华中公学,来头不小吧。最初是创建于1925年的私立明德小学,与汉中堂义务小学、市立朝天宫小学两所小学合并而建立的。

  • 东校区是2000年因道路改造从石鼓路迁来的老石鼓路小学,其前身是1875年在石鼓路天主教堂内办“类思小学”,如今已有近150年历史,为南京市最老的小学,1952年改叫石鼓路小学

石鼓路小学在秣陵路东段北侧还有一个秣陵路校区。其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崔八巷小学,后改名为秣陵路小学,2015年合并入新的石鼓路小学。乡愁诗人余光中、新中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苏德隆、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王苹等皆为该校学生。

3所分校来头都不小,但论资排辈,石鼓路小学最老,在全市序齿也是老大,所以明明都在秣陵路,却以石鼓路小学为尊。(大中小学各校都希望自己的校史越长越好)。

附近还有南京五中和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条路和南京其他街区一样,不由得让人们隐约感受到:

在南京,抚慰人心的除了“烟火味”,还有那满城浓浓的却并不张扬的书香气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谢谢阅读

原创不易,关注和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本专栏从2023年每周食普和生活各发1期。

卧竹轩
人类不能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可过度索取。从事临床药学和教学几十年,也曾在多家食品企业兼职。食与药都和健康紧密相连,吃要吃个明白。对食物的态度,可以窥见一个人兴趣的广泛程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