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年一到秋末就上市的芦柑,也是家家冬天必备的水果。很多人家里一箱箱地囤货。
那年头,一吃到芦柑就预示着要过年了。登门探望亲友,拎一箱芦柑很实惠也不失面子。过去这个超市里和满大街年货主打的水果,近几年突然不见了,被沃柑、耙耙柑、果冻橙、蜜柚、脆皮金桔等替代。
Citrus reticulata 'Ponkan'。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属于椪柑类品种。果期11-12月,可持续到次年的1、2月份。
以芦柑为名的椪柑,主产于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台湾等省。
何为芦柑?
芦柑叫“柑”却不是柑,而是橘子与甜橙等柑橘的杂交种。芦柑皮宽易剥,因而更接近于“橘”。个头比一般橘子大,也比一般橘子更甜。不过柑橘类相互之间杂交太频繁,现有品种早已乱的找不到家门了,统统归于“柑橘”名下。具体品种怎么叫,大家商量着办。
比如芦柑,也叫椪柑,或者说是椪柑的一种,该品种始种于唐朝的龙海县,今福建省的东南部,属于漳州市。
“椪”是闽南及粤东一带方言,读作Peng或Pang,为松皮或空心之意,形容小孩子胖嘟嘟的也用“椪”字,椪柑由此得名。国际园艺学者采用Ponkan为专用名。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近时天下之柑,以浙之衢州、闽之漳州为最。”
芦,意即蒂部隆起呈短颈状,亦有中空之意。芦柑是闽南及粤东一带对椪柑的另一种叫法,即指软绵绵的、果皮容易剥离果肉之柑。有人附会说,该叫法始于李时珍,其实李时珍对芦柑,乃至椪柑,均只字未提过。
椪柑,或叫芦柑,果实扁圆,顶部平而宽,中央稍微有一些凹陷。皮粗糙油多,橙黄至橙红色,很容易与果肉剥离。蒂处果皮有浅放射沟,福建龙海县史曰“果蒂微,有6-8条放射纹,形如卦”。故有八卦芦别名。
一般柑橘的果心有根中心柱,而椪柑的果心大多中空。粤人最初就是将椪柑叫做"冇(mǎo)柑"。
永春芦柑
椪柑在不同地区还有其他别名,比如传入潮州叫潮柑,或叫汕头蜜橘。在湖南又被叫做梅柑,云南建水叫白橘……它在潮州自然环境中又与甜橙杂交出了蕉柑品种。
椪柑在中国有16个省区种植,主要是闽浙粤台四省叫“芦柑”。明末凌登名撰《榕城随笔》载有“闽南产柑橘,其种不一,而颗皆硕大。芦柑为最,红橘次之。芦柑色稍黄,红橘则正赤,皆佳种也。三衢所产似也当稍让”。三衢即指浙江衢县。福建永春、漳州、南平建瓯,都产优质芦柑,浙江衢县所产稍差。以永春芦柑最佳。
福建泉州市的永春县是著名的“中国芦柑之乡”,以其饱满、甘甜,曾连续获全国、全省芦柑评比第一名,国家农业部授予了“优质农产品”称号,被认定为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获“中华名果”称号。
永春的芦柑是从1953年开始种植的。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副省长的尤扬祖,1953年,携家眷回归阔别了39年的故土永春县。他率领乡亲垦荒,引种芦柑开辟种植园,开启了永春植芦柑的历史。
芦柑的优点除了口感,最大的好处是不像葡萄、草莓那样需要仔细清洗;也不像椰子、石榴那样难打开,还不像香蕉、冬枣那样不易保存。吃个苹果和梨还要削皮呢,吃个橙子要借助工具,哈密瓜太大切开一次吃不完。还是芦柑省事,籽还不多,招待客人也方便。
选择芦柑,以刚好熟透,金黄色,胖而不空肿的最佳。成熟度不足的偏酸,过熟的水分少。
不见芦柑
芦柑一度很受人们喜爱,然而近来越来越少,以致很多地区甚至大城市难觅踪影了。
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柑橘新品种,如耙耙柑、沃柑、脐橙、果冻橙、金秋砂糖橘、蜜柚等,这些品种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外观,逐渐占据了市场,导致芦柑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对芦柑冲击最大的可能还是引种到各地的纽荷尔脐橙。
芦柑的缺点是汁水不是特别丰盈,尤其是过了春节,果肉容易发干。这些年来芦柑质量也年年下降。现在买任何水果都像开盲盒,一批一批都不同,比如头一年买过的秋月梨很甜,第二年再买就都不行了!就是同一只芦柑,前一瓣甜,后一瓣酸,再下一瓣可能干巴巴无味。而且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
正因为芦柑外表皮以黄色为主,所以一般都套个红袋子,显得喜庆。但也掩盖了某些次果,让消费者产生疑惑。
芦柑早在2009年就显现出了颓势。某些低质量产区一直冒用“永春芦柑”的名号,更拉低了市场口碑。因而遇到了近年出现的新水果,不战而溃!
种植芦柑的人工成本很高,尤其是采摘、施肥、除草、修剪等。再加上储运和配送的难题,使芦柑难与新品种竞争,被其他新兴品种平替在所难免。果农是什么好卖种什么,不少果农干脆把树砍了,改种其他。
比芦柑更先退出市场的还有绿皮的温州蜜橘,主要原因是酸。四川红橘走下坡路的原因是易烂。曾经风光无限的江西南丰蜜桔,不冒充砂糖橘就卖不出去。小时候常吃的国光苹果、黑皮西瓜,不也是早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了吗?这种例子太多了…
…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原创不易,关注和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本专栏每周食普和生活各发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