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张大夫接到了一位患者家属发来的消息,说当日患者再次发作头晕,让张大夫再上点心,好好给看看的。
言语表达的还算客气,内里什么意思其实都清楚。张大夫是记得这个病人的,发作性旋晕近一周,多于转头时出现,每次持续15秒以内,近三四天开始出现单侧耳鸣,没有明显口鼻咽部等感染征象,其实算是个比较典型的耳石症。
耳石症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手法复位,其后可以用针灸、中药等巩固疗效。这个患者对复位手法极其恐惧,难以配合,所以张大夫便先用针灸、中药这么治着的,总体来说情况见好,脑子觉得日渐清醒,张大夫是没有想到会有家属找过来的。
既然找来了,那便也容不得患者继续任性了,该复位复位吧。
患者自然还是怕,张大夫又详细问了一下那天的情况,发现,这个患者既往每天发作旋晕1-2次,当天是在和家属一块儿出去的时候欲作旋晕,但没旋起来,坐下歇了一会儿就过去了,当天也没有再发。
实际上还是在逐渐好转的,只是没有一口吃成胖子,家属关心则乱,说明白也就没事了。
当然如果起手能把手法复位做了的话,那可能后面这段都可以避免,病人少晕几天,家属少担心几天,张大夫没准儿还能多拿面锦旗,属实三赢。
会出现这种“波折”,一是因为考虑到患者情绪,没有选择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二是在考虑后没有跟患者家属做好充分的沟通。好在张大夫听到家属反馈后没慌,又自己切实的看了一下具体情况,把前面的漏洞补了补,不然大夫一慌,家属担忧“坐实”,本来向好的治疗过程被中断,莫名其妙的变成了三输。
治疗还是要有定力,自己的诊察作根本,别人的转述作参考,归纳性的判断听听就成,切不可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