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确实有些中医大夫就是吃脉诊这碗饭的,但多数大夫看病时候还是不太喜欢人直接一伸手,什么也不说的。
是怕被考吗?倒也可以说是怕被考。不过好比说去厨艺大赛当评委,选手端上一盘带馅的大肠刺身,就算不怕能下嘴,那对厨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学作品讲得很神奇,从“不用病家开口”到“悬丝诊脉”。且不说现实中不是这个样子,就算现实中是这个样子,你连诊脉带描述,甚至连着之前的药方病历化验结果都带着,大夫拿着这么多资料,看起病来的效果难道会比只有脉诊更差吗?
更何况手这么一伸,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呢?想要看看大夫能不能说到自己心里去,把自己的症状、证型都说出来?看看这个大夫说的跟自己知道的是不是一样?
张大夫之前遇到过一个病人,仔仔细细看了挺久,给出一个方案。病人想知道中医证型,张大夫虽然觉得一个证型描述不了这个人的疾病状态,但既然有需求那也还是给了。病人知道后有点奇怪,因为他之前查过中医教材,上面并没有张大夫说的这种证型。
这种情况在业内大家都懂,对业外来说可能不那么好理解,简单来说可以认为,如果书上讲的,如果之前听各个大夫或者街坊说的、用的都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参考答案来考人的话,那为什么现在病还是没好呢?
为什么人又会出现在这里呢?
当然确实“以脉测症”做的好的大夫也蛮不少,但即便真有这本事也不建议只靠脉。今时不同往日,但凡这个患者早起吃一片美托洛尔,吃一片氨氯地平,或者是优甲乐、泼尼松、普罗帕酮,他的脉象都会出现一定变化。
同一个缓脉,吃过美托洛尔还是氨氯地平,还是啥也没吃,代表的意义全然不同。如果不细问,把这个缓脉当作正常,那可能就要出问题。古人确实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对这些新出现的事物,古人的经验还是有所欠缺的。
而且,何必呢,都是为了好病来的,何苦在这些事上再相互为难。
好看请点击下方在看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