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今天线上观摩学习了吴正宪老师《10的再认识》这节课,收获特别多。
《10的再认识》是2024秋季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单元认识11~20各数之前。
看看教材目录,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二单元,学生认识了0~10各数,并学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那么,为什么在第四单元需要“再”认识10呢?此次认识10,与第一次认识10有什么区别?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寻找答案。
环节一:谁与众不同?
咱们学过哪些数?你认为哪个数与大家不一样?其他的数都是一位数,只有10是两位数,用一个新的符号表示10行不行,让它也是一位数行不行呢?今天一起揭示10的秘密。
课一开始,吴老师就用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思考。前面学习的0-9各数,每一个数用一个符号表示,10的表示没有用新的符号,而是用已有的符号0和1组合在一起,放在特定的位置,表示新的数量。这里暗暗的包含了“十进制”和“位值制”。正是有了10这样表示数的方式,我们才能用10个符号和不同的位置,表示出无限多个数。这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学生现在还不能理解这一层,但是我们老师要心中有数。
环节二:10的新约定!
9根小棒贴在黑板上,此时,再添上一根,就是10根。从今天开始,我们有一个新约定: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10根,这10根可以捆成一捆,一捆就是10根。
问:9根可以捆成一捆吗?11根可以吗?都不可以!只有10根才能捆成一捆。
这样一捆,10就升了一级,变成1个十。这个10还能和其他数一样吗?它升了一级,所以就不能用一位数表示,而是用两位数表示,用1和0合在一起表示10。
然后请学生左手拿9根,右手拿1根,合在一起是10根,用皮筋捆成一捆。感悟10个一变成1个十。
这个环节中,吴老师用“新约定”的方式告诉学生10的新身份--计数单位。这就是第二次认识10的重点。后面学习11-20各数时,它们包含几个十和几个一,都需要用到“十”这个单位。
回顾第一次认识10,它是以“9的后继数”的身份出现的,和学习其他数一样,学习了10的基数意义、序数意义、比较大小、组成、加减法。再认识10时,它捆起来了,从10个一变成1个十,它升了一级,所以用两位数表示。
环节三:计数器上表示10
先在计数器上拨1-9,再添一颗珠子,是10。10在哪儿呢?把个位的9颗珠子退下去,在十位拨1颗表示10。十位的一颗表示个位的十颗。在十位写1,在个位写0。
这个环节花的时间不多,因为有了前面学生捆小棒的经历,10个一变成1个十,这里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个位的10颗珠子变成十位的一颗珠子”。此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尝试自己表示10,因为10的表示就是一种规定,学生无法理解,也不可能自己探究出来,还不如做好前面的铺垫,这里就能顺理成章的接受了。
还有一点感触很深刻,一年级的课堂纪律是很令老师凌乱的,而吴老师的课堂上,她能在无形中、不动声色维持秩序,用她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悄悄地让学生认真听讲。
四两拨千斤,大师的课堂越品越有味道!
本文12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