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周五
上午参加了一个研修活动,下午回学校上课,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
1.了解什么是长度单位
2.知道中国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了解一拃,一庹,一步是如何规定的
3.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步骤:
1.今天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标题是“长度单位”,板书在黑板上,读一读,说说什么是“单位”。
生:列算式的时候,得数的后面小括号里面的就是单位。
师:你的意思是说,假如原来有5个苹果,又摘了6个苹果,现在一共有11个苹果。这里的“个”就是单位,是吗?
师:没错,这里我们在表示苹果的数量时用“个”做单位。那苹果可以用“箱”做单位吗?5+6=11(箱)
你还知道哪些单位呢?什么时候用到这个单位?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老师一一板书。
2.同学们说的这些单位是我们在表示物品的数量的时候要用到的。
那么什么是“长度单位”呢?你听说过长度单位吗?
生:长度单位就是“有多长?”
生:我知道,就是有几米长
生:几厘米长?
老师板书,问大家:厘米和米,你听说过吗?一厘米和一米谁比较长?
很多学生说一厘米更长!
师:谁更长,咱们学完这一单元就知道了。现在,老师想告诉你,厘米和米现在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长度单位,而我们中国古代并不用这些长度单位,而是用其它的,例如寸、尺。有时候还会使用我们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比如:拃。
3.教师示范:一拃。强调大拇指和中指尽量伸得远、伸直。
学生比划一拃。
教师示范用拃量黑板上的一条边的长度。
学生尝试用拃量课桌一条边的长度。
汇报,展示量的过程。
师:大家量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大家的桌子长度一样吗?(一样)
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有的拃大,有的小。
师:是这样吗?一拃越长,量的数量越小;一拃越短,量的数量越大。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我们可以说:拃的长度不统一,结果就会有问题。
师:老师想到一个故事,想不想听?
我讲了《阿福的新衣》的故事。
问:阿福的新衣服为什么不合身呢?
生:师傅的三拃长,徒弟的三拃短,所以做出来的衣服短了。(此时,有的同学还是不明白)
我在黑板上从沿着一条边,量出三拃,画出两端。说:这是师傅的三拃。请一位同学从同一点量出三拃,画出两端。
同学们恍然大悟:噢!怪不得短了!
怎么做才能合身呢?
让同一个人量,同一个人做。
用同样的尺子量。
这样,统一单位才合适。
4.教师示范讲解“一庹”
学生用一庹做单位测量教室的宽。
5.教师示范讲解“一步”
学生用一步做单位测量教室的长。
在以上的测量过程中,学生发现大家的结果有时不一样。
6.总结:一拃,一庹,一步,是我们在没有携带测量工具的时候可以用的长度单位。这样的结果会出现一些不准确的现象。所以,后来人类发明了尺子,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我们用统一的尺子量,量出的结果更准确。下节课我们就认识尺子上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没有使用课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感觉还不错。
2.关于长度单位,学生的储备知识很少,所以要多举例,多操作,多感悟,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要及时指导纠正。
3.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认识“量(四声)”,测量长度的量(量)。后面,还会学习测量时间的量,测量质量的量,测量面积的量,测量体积的量。每一种量都需要先统一单位,选择合适的单位,然后看包含几个这样的单位,用数+单位表达出量的多少。所以,开个好头,很重要!
本文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