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05日-
浙东文学
编者的话
傅通先先生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其散文随笔的文字也带有精炼精准生动特质,这是难能可贵的。新近出版的《西湖贤杰》经授权,本刊将选载其中的精彩篇章,以飨读者,希望大家喜欢。
西湖贤杰 傅通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逸宕一生胡天池(外二篇)
文/傅通先
早就听说杭州翠苑住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陪侍过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又在欧洲迎接过中共的三位主要领导人;他拜师学画,与“第一夫人”宋美龄出自同一师门;他曾为加入西德国国籍而奔忙,后来却又为放弃德籍、重新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籍证书”喜极而泣。对这位画界奇人,早就有心访谒。恰巧我的朋友、早年担任西天目山管理局局长的谭维贵熟悉这位名叫胡天池的传奇画家,我才得以与这位慕名已久的画家晤面。胡天池1931年生于昌化河桥乡泥骆村,学名胡永昌。生母早年弃世,继母嗜赌,使早已败落的家境雪上加霜。一天,父亲发现藏在墙壁里的一包金银细软不翼而飞,怀疑是继室拿去赌了,而后母却说她的一只金戒指也不见了,硬说偷贼就是胡永昌。天大的冤枉似晴天霹雳,十五六岁的胡永昌愤懑地奔出家门,放声恸哭了两个钟头。他在痛苦中完全失去了理智,竟然萌生了跳河自尽到阴间去向生母、祖母哭诉冤情的念头。说来蹊跷,胡永昌正要抬脚跳水,身后似乎突然传来了祖母的呼唤:“永昌,我们回家吧!永昌,我们回家吧!”冥冥之中的呼唤,让小永昌头脑立刻清醒过来。1948年8月,不堪后母虐待的胡永昌怀揣父亲偷偷给他的230元钱离家出走,想跟随他一直视为大哥的周昌龙到杭州谋生。然而“出师”不利,当只剩最后一顿饭钱之时,胡永昌忽听远处传来一声惊呼:“哟,这不是永昌吗?”胡永昌抬头一看,竟是要好的中学同学门培春。门培春已经在杭谋到一份勤杂工作,在了解胡永昌的窘境之后说:“贡院前大操场上正在招宪兵,去试一试吧!”结果周昌龙考取了,胡永昌则因年龄太小、体重偏轻被淘汰。周昌龙讲义气,恳求上司让胡永昌当了个“编外”勤务兵,几经周折胡永昌随军到了台湾高山县的花莲港。几个月后,胡永昌突然接到电报:父亲病故。当他急急回家奔丧、料理好父亲后事打算从上海再返台湾谋生时,不想上海正处于风雨飘摇、一片混乱之中,莫说区区一个青年无法搞到船票,就是身缠万贯者也一票难求。正当走投无路之时,一次偶遇改变了胡永昌的命运。这天胡永昌正在码头转悠,面前猛然停下一辆军车,车上装着上百只皮箱,在跳下车的一群人中,有一名军官挽着一个艳丽的年轻女子。机灵的胡永昌断定他们要登船逃往台湾,就连忙壮着胆对军官说“求求你把我带上!”军官仔细打量了这个灵敏、秀气的小伙子一番,竟然点头同意:“行,小鬼,一起上船吧!”上了大客轮之后,胡永昌被安排在甲板上看皮箱,不料被几个从事“安全检查”的巡逻兵发现,如同拎小鸡一样把他赶下了船。无限沮丧的胡永昌万般无奈,猛见船上出现一张熟悉面孔,是军官太太。胡永昌立即扯开嗓门拼命高呼:“太太,太太!快想办法让我上船!”不一会,一个秘书模样的军人拉着胡永昌重新登上了客轮。那军官姓罗,中将,曾任“平津警备司令”,桂系头领,到了台湾即遭冷落,年轻妻子弃他而去,百无聊赖中,他认胡永昌为义子。胡永昌改名胡昶,在义父资助下上中学读书,后来成了阳明山专事接待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接待生。阳明山原名草山,为台北郊区一大风景名胜,是蒋氏夫妇每日必到的“晨练”之地。只因怕被人奚落上草山是“落草为寇”,蒋便改“草山”为阳明山。每日清晨6时至8时,蒋氏夫妇在山上游园散步,独享胜景。胡昶一干人背上椅子,带上茶水陪侍。一过上午8时,侍者全都自由了。胡昶自幼喜画,又颇有天资,很快考取了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在职进修班。在恩师邵幼轩等悉心教导下,胡昶画艺大进,仅三年时间就拿满了学分,取得了艺术系的毕业文凭。艺术系主任、岭南派大家黄君璧见胡昶成绩突出,特别吸收他到自己的“白云堂”开小灶,还格外施恩,让胡昶成为自己的入室弟子,赐艺名“天池”。由于黄君璧后来又纳“第一夫人”宋美龄为弟子,这样,胡天池也就成了“第一夫人”的同门“学兄”。宋美龄业余第一爱好是绘画,原先师从郑曼青习画。郑曼青功底扎实,每次到士林官邸授课后,宋美龄都要留饭,还常让“总统”作陪。郑曼青口无遮拦,好论时政。一次几杯酒落肚又絮絮叨叨抨击起时政来,有几句触痛了蒋介石的神经,蒋介石恼了,“砰”的一声丢弃碗筷走了。郑曼青这才知道惹祸,不得不辞职远走纽约。宋美龄想改请国画大师溥心畬指导,无奈这位清代皇裔坚持要“第一夫人”到自己家里学习,而且要举行跪拜仪式,宋美龄放不下尊贵架子只好作罢,于是改请黄君璧为师。由于胡天池先入师门,按照“先入山门为大”的门规,“第一夫人”就成了胡天池的“师妹”。1963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当上阳明山管理处主任的胡天池不愿再在阳明山待下去了。几经辗转颠沛,一年多之后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安顿下来,在一家华侨饭店当美工设计师。在这里,他糅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手法而绘制了一批受欢迎的绘画,与“中国通”满汉宁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又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尖子生”“校花”孟剑侠步入婚姻的殿堂,一时春风得意。谁知好景不长,一年多之后,他与孟剑侠劳燕分飞。妻子远走英国攻读博士后,胡天池哭别维也纳漂泊到瑞士乐参。在乐参,他因绘制一幅高2米多、长10多米的大壁画而声名鹊起,并在一次“个人展卖会”遇上了知音。他展出的60多幅山水、花鸟画被一位石油大亨包购。更出人意料的是,胡天池竟将卖画款两万多法郎全部捐给了瑞士孤儿院。一时间,瑞士三种文字的报纸同时报道了这个消息,“中国好人”“中国画家胡昶”轰动了大半个欧洲。瑞士总统通过使馆工作人员找到胡天池,在自己家里会见了这位不同寻常的中国画家,还亲自陪他一起到瑞士孤儿院看望孩子们。总统夫人让孩子们为胡天池唱了一首赞歌。这一场面让胡天池感动极了,他联想到自己少年时代孤儿一般的生活,不由得潸然泪下。然而,胡天池并未因名声大振而放弃追求,这时候,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正在召唤着他,这就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方异国栖息地科隆。科隆离联邦德国首都波恩仅10公里地,是一个比波恩还要繁华的都市。1973年夏天,胡天池被聘为科隆几所学校的中国画客座讲师,并在帝王大道上办起了欧洲第一家“中国画廊”。尽管西欧人对正宗的中国水墨画并不看重,但是凭借着在欧洲艺术市场上10年的滚打磨砺,胡天池仍能因势利导,通过绘售迷你画和卖古董、工艺陶瓷等多种手段,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特别是他开设在科隆西郊的中国城“仙梦园”的“中国画廊”营业之后,更是日进斗金。起初,“中国城”老板舒米特请名气日隆的胡天池画两幅壁画:在忠孝堂画一幅《牡丹满堂春》,在客厅画《高山云海图》。前者浓淡相宜,工艺复杂而又疏密有致;后者场面壮阔,山河锦绣,空灵缥缈。舒米特十分满意,激动地紧紧拥抱着画家连声赞道:“太好了!太好了!”两幅壁画原议定酬劳3.8万马克,舒米特却给了4万马克,并与胡天池签订协议,让胡天池在寸地寸金的“仙梦园”任挑5间店面,租金15年全免。生意兴旺,收入丰厚,胡天池不但购买了别墅、商业用房、汽车,还办起了一家饭店、一个陶瓷工艺厂,拥有了接济初入欧洲的中国人的能力。一位华侨在工作中被火烧伤60%的皮肤,却输了赔偿官司。胡天池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华侨上诉,最终获得15万马克的赔偿金;一位游学比利时的成名画家断绝了生活来源,呼唤“胡大哥快来救我”,胡天池三次前去送钱赠款。当这位画家欲去美国举办画展时,胡天池又慷慨解囊;20多位在德务工的浙籍劳工生活拮据,胡天池每周一次用汽车连续赠送了几年的油、盐、柴、米……1973年初春,邵幼轩陪同国画大师张大千游览欧洲,指名胡天池作向导。邵幼轩生于浙江东阳,是中国新闻名人邵飘萍的孙女,其父邵逸轩为一代国画宗师,曾与张大千同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执教。亦侄亦生的邵幼轩陪张大千游欧,在近两周时间里,胡天池竭尽所能,陪着一行七八人瞻仰科隆大教堂,徜徉帝王大道,泛舟莱茵河上,接着又陪张大千去瑞士购买名犬,去马赛会见艺术大师毕加索。过了几年,张大千应邀到科隆举办新作展,展后留下的
50多幅佳作一直存放在胡天池处。张大千1983年去世之后,胡天池悉数将画归还张氏后人,一时传为佳话。1976 年夏天,胡天池获得了西德国籍。加入外国籍是许多华侨追求的难事,费力、破财,又费时。由于胡天池具有知名度,又有德国朋友帮助,所以毫不费力就拿到了西德户口簿。公民宣誓那天,州长和法官满以为胡天池会兴高采烈,不料胡天池却手抹泪水。州长奇怪了:“不是很高兴吗?怎么会这样?”胡天池说:“我是中国人,背井离乡,毕竟还有故土,还有根。从现在开始,我就不是中国人了,连思念故土的情感都要消失了,这能不悲哀吗?”州长难以理解:“你是不是说,加入西德籍没有什么价值?”胡天池答道:“不!你们批准我入籍,我很感谢。但我不会终身保留德籍,到时将完璧奉还这本户口簿。”果然,当他手持西德护照回到杭州、昌化,亲眼看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他再次锁定人生的终极目标:叶落归根,恢复中国国籍。1996年,胡天池贱卖了别墅、厂房,毅然返回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定居。他在杭州翠苑购买一套住房,立马申请恢复中国籍,永远放弃德国籍。2001年7月26日,公安部颁布0024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复籍证书》,批准胡天池复籍。领取证书的时候,胡天池热泪盈眶,浑身颤抖,真想跪下来感谢祖国。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一个丧失了国籍的儿子重新被祖国母亲接纳,这种幸福真的难以言表。多少人以为国外遍地黄金,哪知谋生的艰辛。即使你很有成就,在外国人眼里你仍然是流浪汉。所以,哪怕祖国再穷,儿子还是要‘叶落归根’,何况现在中国日益富强,举世瞩目呢!”胡天池如今正在西子湖畔平静而快乐地安享晚年,不时以绘画自娱,有朋来访,他总会情不自禁抒发一腔爱国情怀。杜高杰作品
与画家杜高杰教授交往几十年,常在微信上互通信息,不时欣赏他发来的书画新作。2022年,他作为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主席,邀我参加他们组织的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画展,看了他三幅笔墨精良的国画人物《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2023年5月又邀我出席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迎接党的二十大画展,观赏他那气势磅礴的大幅山水画《青荣峻茂》,几次聆听他的精辟发言。而后,又相约几次聆心长谈,仔细研读了他出版的多种画集,看了他为萧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创作的2.7米高、7米宽的巨幅山水画《重湖叠献清嘉》,为嵊州、新昌高铁站创作的3米高、6米宽的巨幅山水画《自爱名山入剡中》,深感杜高杰是位不同寻常的艺术家。杜高杰1936年12月31日生于四川夹江,少时即为“神童”。他7岁学画,13岁在中学全校书法美术比赛中,一举获得书法一等奖、国画三等奖。14岁戴着红领巾进入大学殿堂,令师生惊为异人。17岁从贵阳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鼎鼎有名的浙江大学任教,成为浙大最年轻的教师,引众多师生刮目相看。21岁,他以国画、版画、水彩画四件新作同时入选浙江省第一届美术展,一时传为美谈。1992年,他晋升为浙江大学教授,又成为浙江大学学历最低的教授。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既教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又教国画,并从事油画、版画、书法、诗词创作。在国画领域,他既擅画人物、花鸟,又精于山水,集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他教书育人积极认真,传道授业一丝不苟,门下俊采星驰,桃李天下。先后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杜高杰》《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中国美术鉴赏——杜高杰诗书画选》《杜高杰(水彩画、油画、油画棒)作品精选》等40多种画集,成为可宗可法的教学范本。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他担任了浙江西湖书画院院长、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家协会主席、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学会名誉会长等多个职务。难能可贵的是,杜高杰注重把教学工作和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福祉融合起来,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成了一位红专兼备的艺术家。1991年,浙江大学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3年,国务院表彰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1994年,浙江省教委授予他“优秀美术教师”称号;2021年,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杜高杰大学美术专业学习时期,学校没有开设中国画课,他的成功靠的是几十年自学之路。他说:“我自学最好的老师就是:经典理论、经典作品、大千世界。用经典理论所阐明的理法,用经典作品体现的艺术修养、展示的技巧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才有可能达到高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磨砺,国学的经典著作、历代的经典画论,他都谙熟于心。而大量研习经典作品,让他不断提高了鉴赏水平。杜高杰说:“提高鉴赏水平是进步的决定因素。不论处在学习和创作的什么阶段,都要重视提高鉴赏水平。眼界高了,手才会继续提高,做到不盲从,不跟风。”杜高杰特别重视治学、创作的方向、路子、方法。他说:“方向明确,路子正,方法对,是不断进步的保证。强化整体意识,始终把握大局,坚持对气韵、境界、格调的不懈追求,是进入中国画最高境界——化境的唯一正确途径。要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了规律、方法,画就活了。艺术贵在创造,贵在具有个人的风格。再好的作品,都没有重复的必要。”杜高杰始终坚持置身现场、深入生活。他的画笔、画板,跟随他走遍了三山五岳、江河湖岛、风景名胜、农牧渔村,甚至家门口的枯藤小花、生灵童稚,都成了他的写生对象。他感言:“生活——大千世界,是学习和创作的源泉。任何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都毫无例外地得益于生活的滋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提炼塑造艺术形象,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不易之理。”杜高杰在艰苦探索的漫长过程中,坚持在丰富学养的同时,认真锤炼技巧,探求艺术的妙理,增强作品的情趣。下功夫于画外,融妙理于画中,不求速达,但求渐进。他说:“只有渐进不止,才有可能达到大成。”杜高杰一向主张:中国画要借鉴西洋画的好东西,融西于中。尝以诗云:“东西遥峙两高峰,各具风姿傲碧穹。”他说:“有的人一听到素描、透视就反感,这是短视、浅见!中国画不能排斥西画的技法,其透视法与光影艺术借鉴得妙,中国画创作往往能别开生面。”对此,杜高杰曾作《意匠歌》,来总结他的艺术理念和实践经验。歌曰:“构思作画,求趣重情。始贵得势,次别主宾。分割穿插,相间相应。大小高低,直曲斜正。开合聚散,疏密显隐。繁简相映,虚实相生。浓淡冷暖,干湿灰纯。沉着痛快,用笔要津。上下左右,异色异形。诸般弊病,源于平均。千变万化,浑然天成。形象之要,在涵生命。力度韵律,美之精英。静中寓动,以形现神。清水芙蓉,自然天真。格高语畅,意足境深。雄奇隽秀,各有上乘。融会中外,取法古今。求脱求变,生活为本。功情兼备,耐看动人。技进乎道,方可大成。极在独擅,石破天惊。”他以隶书抄写,诗书俱佳。多么高妙的治艺理念!而能以这种理念指导自己的绘画实践,焉能不佳作迭出,攀登高峰?!他的山水画,雄浑苍劲,磅礴凝重,蕴含妙理,气韵生动,笔墨奇妙,力蓄千钧,格高酣畅,耐看动人。山水画大家陆俨少赞他:“笔墨之雄健,位置之曲折,俱臻妙谛。”
画史泰山王伯敏撰文说:“杜高杰的作品,愈画愈精,愈画愈生神。大幅大气磅礴,小幅则淋漓尽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任道斌撰文称:“画坛英杰代不乏人,继上世纪陆俨少以后,浙之孔仲起、杜高杰、童中焘则为跨世纪三杰。”最了不起的是,继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开创“积墨法”之后,杜高杰融合中西艺术,独创了“积色法”,使水墨画更加变化多端,达到了明丽而不浮艳、厚重而不凝滞的境界。他极其注重画作的题跋,常说:“好的题跋可以提升画作境界,加深作品内涵,增强审美情趣。” 实践中,他充分发挥自身诗词功夫精深的优势,使画幅充满诗情画意。诸如:《履迹云光》题“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碧山闲云》题“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水清山翠》题“一派水清疑见胆,数重山翠欲留人”,《西湖组画之一》题“
暖风吹得游人醉,花气轻浮水亦香”。莫不诗意浓郁,隽永酣畅,增添了画的意境。只可惜,自徐渭、齐白石精心题跋之后,继者鲜有其人。杜高杰能如此重视,而又成就非凡,实在难能可贵。在山水画作品的点缀人物方面,杜高杰的人物画功底深厚,点缀人物生动多姿:《风卷寒林》中八个点缀人物动态各异,聚散有致。《云影飘移》中五个人物观云赏瀑,崖边亭里,俯仰生动。《西湖组画之四》所绘,在断桥雪景里20多个点缀人物亭前立、榭内坐、桥上行,红男绿女动静呼应,各臻其妙。总之,杜高杰的山水画杰出独到。虽然年届耄耋,白发苍苍,依然精神抖擞,艺臻化境。他学养深厚、众艺皆精、成就卓著、德高艺杰的治艺人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扬。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笔者与《美术报》同仁去著名花鸟大家曹明华下榻处欣赏他的新作。一入客厅,但觉地下、桌上和屏幕里,彩墨淋漓,满目生辉:五牛图笔墨酣畅,神形兼备;牡丹花绮艳华滋,国色缤纷;芙蓉花娇美含露,丰姿卓绝;梅花虬干劲枝,穿插精妙,睹之不禁击掌赞叹:“好!”“精彩!”“大饱眼福!”曹明华是平湖人民的骄子。这方诞生过“艺术全才”李叔同、书画大家陆维钊的宝地,孕育过赵孟坚、沈应奎、陈毓川、钱绍钧等众多杰出乡贤。出生于1945年的曹明华自幼喜爱丹青,先后得到陈白荷、董寿平、蔡鹤汀、王子武等众多名师的亲炙。大学毕业后,尽管长期担任陕西、浙江石化行业的领导,但他醉心国画矢志不移,几乎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追摹古人,遍求名师,探索新法,融会贯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曹明华始终坚持深入生活,观察揣摩描绘对象,写生拍照,积累了无数生动素材,臻至百花千叶了然于胸,虫鱼鸟兽累千贮万。因而,他作画时各种鲜活记忆从笔端汩汩流出,大有顺手拈来如神助之状。所以,《人民日报》著名美术评论家马克才会这样赞道:“曹明华才思敏捷,行似疾风,笔随心至,恣意挥洒,往往一气呵成。因此他的画风清新,空灵晓畅,笔情生动,节奏感强,艺术表达自然,形象生动诱人。”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石化文联副主席,曹明华的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其中最见功力、成就最高的是梅画。他的梅画,古干诘屈,蟠曲有度。出枝俏健,遒劲坚挺。着花媚妍,疏密有度。读其《百梅画册》,可见千姿百态,洋洋大观。他被世人誉为“曹梅花”,实至名归。笔者曾亲闻人物画宗师刘文西称赞:“曹明华的梅花大气耐看,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在当今的画梅名家中,曹明华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年来,我与曹明华曾多次参与由《美术报》原主任张晓星、费洪标教授牵头组织的书画笔会,分别与严幼俊、张卫民、钱贵荪、盛元富、赏竹、董文运、刘祖鹏、冯运榆等名家三五成群聚会桐乡挥毫泼墨,畅叙友情,留下了许多佳作、佳话。不料,2023年11月20日上午,忽接张晓星、曹明华的电话、短信:我们共同的画友钱贵荪突发心梗,不幸离世。我极其震惊!头天下午,我与88岁的钱贵荪同受黄宾虹学术研究会秘书长李钢的邀请,一起出席研究会的换届会,晚上又在“新开元”酒店同桌用膳。才分别十几个小时,怎么就天人永隔了呢?!翌日,与曹明华、张晓星一同去看望与钱贵荪相濡以沫60年的钱夫人何巧玲,并在钱先生遗像前敬香礼拜。11月23日清晨6时半,张晓星开车接上曹明华和我一起赶往殡仪馆,向这位全省创作量最丰的画家致以最后的敬意。钱贵荪一生创作了100多部连环画。离开殡仪馆,心情依然沉重。曹明华邀请我们去他的活动基地“虎跑山庄”品茗散心。这处幽静美妙的所在,众多厅室墙上都挂着曹明华的佳作:威武雄踞的老虎,趾高气扬的雄鸡,形态各异的金鱼,虬柯劲健的梅花,柔叶纷披的兰花,彰显了这位国家一级美术师的非凡功力。难怪名画家吴国亭在这里赞叹:“光这六尺对开《梅兰竹菊四屏条》,价位就超过100万元!”(原载2021年6月19日《嘉兴日报(平湖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傅通先近照
作者简介:傅通先。江西赣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196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哲学系。历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大众美术报》总编辑,《美术报》总编辑、社长,《文化交流》杂志总编辑,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杂文学会会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理事长。出版有小说《海的女儿》,散文集《天堂游踪》《吟天画地》《笑在天堂》《天堂探花》,诗、词、文、画、书法、摄影《六艺集》和《傅通先俞柏鸿翁婿书画集》等著作。《天堂游踪》被评为浙江省新时期十年优秀散文集奖,《吟天画地》获浙江省优秀散文集奖,《眼神》获浙江省散文评选最高奖。《潘天寿的最后日子》(合作)被评为全国报刊连载二等奖,特写《惨绝人寰的暴行》获国务院新闻奖。书画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展出并获奖。
隔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刊名题写:林邦德
编 辑:东东 西西
终 审:独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