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曾说,翻译永远不可能与原文说得一样。他在解释原因时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锉去」。
他说,翻译往往意味着锉去原文表达所暗含的某些效果。那么如果真如此,那翻译天然就是一种耗损,做个翻译家岂不是太沮丧了?
在当今世界诗坛享有盛誉的当代俄罗斯诗人奥尔嘉·谢达科娃,她同时也是一个译者,曾翻译但丁、庞德、里尔克、艾略特等诗人诗作。作为一个用母语写作,同时又在多种语言间横跳的翻译家,母语的边界对她来说似乎天然是多维且多元的。
是否要成为一名诗人,就不得不同时兼具一种跨母语的训练和实践呢?这也是本次国际诗歌之夜与奥尔加·谢达科娃专题对话的题眼所在。
10月4日14:30-16:30,在YOUNG剧场·绿匣子,我们将播放奥尔嘉·谢达科娃与译者骆家的线上对谈视频,并邀请田洪敏、白哲翔两位学者到场交流。
扫码报名
活动时间
2024年10月4日
14:30-16:30
活动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155号
Olga Sedakova
奥尔嘉・谢达科娃
奥尔嘉・谢达科娃于1949年12月2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军工工程师家庭。她在北京开始上学,那时她的父亲在当地工作(1956–1957)。谢达科娃从小就开始写诗,并很早就决定“成为一名诗人”。1986年,她的第一本诗集由巴黎的基督教青年会出版社出版。此后不久,她的诗歌和散文开始被翻译成欧洲多种语言,并在各种期刊和选集中出版。自1991年以来,她一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院世界文化系任教。从2004年开始,她一直是俄罗斯海外文学图书馆基金会世界文化研究所的活跃研究员。2012年,她获得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
▲向上滑动浏览
Luo Jia
骆家
诗人、译者。出版诗集《驿》《青皮林》《学会爱再死去》《无声喧哗》四部,译著塔比泽诗选《奥尔皮里的秋天》、屠格涅夫中篇小说集《初恋》《春潮》、俄罗斯诗人根・艾基《旷野-孪生子 艾基诗集》和艾基文集《隔空对谈》等多部。居北京。
Tian Hongmin
田洪敏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上海市“浦江人才”(2020年),俄罗斯社科院、德国洪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欧亚-斯拉夫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机构访问学者。学术旨趣为俄罗斯文学、比较文学、斯拉夫研究等;研究论文多发表于《RUSSKAIA LITERATURA》《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等中外期刊,并为《读书》《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新京报》撰写书评及随笔。
Mikita Baravik
白哲翔
白俄罗斯诗人、译者,1998年生,先后就读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语文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诗作散见于《诗刊》《诗林》等刊物;曾翻译李白、杜甫、寒山、苏轼、北岛、欧阳江河、郑小琼、肖水等人的诗作。
曾几何时,我们在全球化的大纛下周游四方,作一个世界公民是那时豪迈理想,于是只认他乡作故乡。然而现代性也带了一种莫名的乡愁,路走长了总会回头看。
因为人总有一种对开端的执着,会对来处的瞻望。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有些逆全球化的时代,故乡与他乡,似乎不期然有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对诗人来说,这个时刻地来临格外敏感,也格外意义非凡。它关乎创作者的生产与想象,也关乎文本的生产与传播。
10月5日14:30-16:30在YOUNG剧场·绿匣子,上海站的圆桌论坛以「故乡与他乡」之名,邀请日本诗人小池昌代、多米尼加诗人弗兰克·巴埃兹,以及中国诗人王寅、吕德安,中国香港诗人郑政恒等,在互为异乡或故乡的上海,展开讨论。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企图为语言找到某种精神的时空。
扫码报名
活动时间
2024年10月5日
14:30-16:30
活动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155号
Masayo Koike
小池昌代
小池昌代1959年生于日本东京深川,毕业于津田塾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大学毕业就职后开始诗歌写作,至今已出版诗集、小说集和绘本等数十种。1989年与诗人林浩平、渡边十丝子创办同仁诗歌杂志《Mignon》。1997年首本诗集《永远不来的公交车》获得第15届“现代诗花椿奖”,2000年诗集《最性感的房间》获得第30届“高见顺现代诗奖”,2001年随笔集《诱惑到房顶》获得第17届讲谈社散文奖,2008年诗集《Baba、Basara、Saraba》获得第10届“小野十三郎诗歌奖”,2010年,为配合日本NHK电视台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现地采访时创作的诗集《加尔各答》获得第18届“萩原朔太郎诗歌奖”。其中小说《多多户》获得第33届“川端康成文学奖”。小池昌代被认为是日本现代文坛跨文本写作最活跃和令人注目的诗人和作家之一,同时还兼任过几所大学的特聘教授。
▲向上滑动浏览
Wang Yin
王寅
王寅,诗人、作家、摄影师。出版有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低温下的美》等。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他的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格兰塔》、《华盛顿广场评论》等报刊,作品被译成十六种语言。纽约书评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了他的《A Summer Day in the Company of Ghosts》,该诗集得到《纽约时报》多次推荐,获得2023年度北加州图书奖诗歌翻译奖,入围2022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翻译奖和2023年卢西安・斯特莱克亚洲翻译奖。他从2012年开始策划“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活动,先后邀请七十余位国内外重要诗人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诗歌朗读会,是中国持续时间最久的诗歌系列活动,获得《东方早报》“2013文化中国年度事件大奖”。
▲向上滑动浏览
Lü De’an
吕德安
吕德安,1960年出生。诗人,画家。八十年代初期与诗人画家同仁创建诗社《星期五》,并成为南京著名诗社《他们》的主要成员,此间著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诗集《南方以北》。1992年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创作长诗《曼凯托》。1994年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同年回国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创作长诗《适得其所》,同时大量时间投入绘画创作并参与北京牟森戏剧车间从事戏剧实践。1998年再度出国,这期间出版诗集《顽石》。2011年出版诗集《适得其所》。同年获“云南高黎贡诗歌主席奖”。2014年获“十月”文学奖。2014年获“天问”诗歌奖。2013年进驻北京工作室专业从事绘画创作。2016年出版诗集《两块颜色不同的泥土》。2018年出版随笔集《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2019年获“东荡子诗歌奖”。2020年获“大益文学双年度诗歌奖”。2020年出版《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2021年获“南方文学盛典诗人奖”和“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
▲向上滑动浏览
Frank Báez
弗兰克・巴埃兹
弗兰克・巴埃兹于1978年出生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他已出版了六本诗集、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三本非虚构类书籍。2006年,他的小说集《Págales tú a los Psicoanalistas》获得了圣多明各国际书展短篇小说奖,2009年,他的诗集《Postales》赢得了萨洛梅・乌雷尼亚国家诗歌奖。2017年,巴埃兹获选为海伊文学节“波哥大39”成员,并成为40岁以下最优秀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他是口语文学乐队El Hombrecito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收录于许多选集。他的诗已翻译成阿拉伯语、荷兰语、德语、孟加拉语和英语出版。他目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梅隆影响力学者。
▲向上滑动浏览
Matthew Ching-hang Cheng
郑政恒
郑政恒,著有诗集《记忆前书》、《记忆后书》及《记忆之中》,编有《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新诗卷二》、《五〇年代香港诗选》、《香港当代诗选》、《港澳台八十后诗人选集》等。2013年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艺术评论)。2015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声韵诗刊》、《方圆》编委。
▲向上滑动浏览
Zhang Yimin
张逸旻(主持人)
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美国诗歌、跨媒介诗学。出版专著《展翅与破格:安妮・塞克斯顿与美国现当代诗歌》、译著《所有我亲爱的人》《秘密花园》等。代表性学术论文与批评散文见《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读书》《书城》《上海文化》等期刊。
▲向上滑动浏览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4
上海站全日程
关于YOUNG剧场
相关阅读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是诗人北岛于二〇〇九年创办的国际诗歌节。IPNHK十五年来已成功传递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上百位知名国际诗人的诗歌及思想,成为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也是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IPNHK是“世界文学联盟”的成员,与该联盟合作并打造世界最领先的诗歌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