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4─香港站日程發佈

文摘   2024-09-12 11:02   中国香港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由诗人北岛于2009年发起创办,至今已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盛事之一。活动每两年一届,特邀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齐聚香港,共同参与诗歌交流、研讨与朗诵,旨在弘扬诗歌艺术的魅力,并通过多元文化对话,促进国际间的诗歌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活动亦成功延伸至内地多个城市,广泛传播诗歌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已成为国际诗坛上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事之一。

2024年正值“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十五周年,本届主题为“母语的边界”。如北岛先生在《翻译与母语》中所言:“文学翻译处在母语的边界之内,它就是母语的一部分。”本届活动将通过跨越语言的诗歌交流,探讨母语与世界语言之间的微妙互动,呈现不同语言文化中的诗意与共鸣。诗人们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与诠释,深入探讨语言与诗歌的无尽可能性。

今年的诗歌之夜活动规模再创新高,国际知名诗人、音乐家、翻译家与学者将齐聚香港,与观众一同探索诗歌与音乐、视觉艺术等多媒介形式的结合,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香港站活动将于2024年9月28日至10月1日举行,届时将有开幕式、专题讨论会、诗歌朗诵与跨界表演等多场精彩活动。香港站结束后,诗歌之夜的诗情将继续蔓延,其他内地城市:上海、南京、深圳、杭州、北京、阿那亚·秦皇岛的活动也将陆续展开。今天我们率先发布香港站的活动日程详情,更多内地分站活动安排将于近日公布,敬请期待!


9月14日始,“母语的边界”诗歌电车将在香港岛漂流一个月

(滑动查看IPNHK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9诗歌电车景)


香港站活动日程

IPNHK

9月28日

SATURDAY

新闻发布会
时间:9月28日 下午4:00 – 下午5:30

IPNHK

9月29日

SUNDAY

“母语的边界”专题讨论会(1)世纪对话──温伯格╳亚历山大
时间:9月29日 下午3:30 – 下午5:00
地点:中环大馆赛马会立方JC CUBE
诗人:艾略特‧温伯格(美国),威尔‧亚历山大(美国)
主持:黄念欣

诗歌之夜(1)
时间:9月29日 下午7:00 – 晚上8:30
地点:中环大馆赛马会立方JC CUBE
诗人:弗兰克‧巴埃兹(多米尼加),郑政恒(香港),路雅婷(中国内地)

音乐:高樱(深圳),史丞言(深圳),穆拉特·谢力扎提(哈萨克/西安),李劲松(香港),郑蔚(广州)


IPNHK

9月30日

MONDAY

学校访问和分享(1):香港都会大学
时间:9月29日 下午7:00 – 晚上8:30
地点:九龙何文田香港都会大学正校园B座6楼何衮一纪念堂(B0614)
诗人:姜涛(中国内地),吕德安(中国内地),哑石(中国内地)、路雅婷(中国内地)

主持:余文翰

学校访问和分享(2)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
时间:9月30日 下午3:30 – 下午5:30
地点:荃湾石围角邨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学校礼堂
诗人:伊冯‧勒芒(法国),弗兰克‧巴埃兹(多米尼加)

主持:阮文略

学校访问和分享(3)香港中文大学
时间:9月30日 下午6:30 – 晚上8:00
地点: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诗人:丹妮雅拉‧丹兹(德国),卢嘉莉(美国/香港)

主持:郭婷

诗歌之夜(2)
时间:9月30日 下午7:00 – 晚上8:30
地点:中环大馆赛马会立方JC CUBE
诗人:艾略特‧温伯格(美国),威尔‧亚历山大(美国),姜涛(中国内地),莱斯利‧哈里森(英国)

音乐:陈志江(香港),黄家正(香港),史丞言(深圳),谭家亮(深圳),唐鸣谦(香港),李劲松(香港),郑蔚(广州)


IPNHK

10月1日

TUESDAY

“母语的边界”专题讨论会(2)
时间:10月1日 下午3:30 – 下午5:00
地点:中环大馆赛马会立方JC CUBE
诗人:莱斯利‧哈里森(英国),郑政恒(香港),吴智欣(香港)

主持:谢雅瞻

诗歌之夜(3)
时间:10月1日 下午7:00 – 晚上8:30
地点:中环大馆赛马会立方JC CUBE
诗人:吕德安(中国内地),伊冯‧勒芒(法国),丹妮雅拉‧丹兹(德国),哑石(中国内地)

音乐:高樱(深圳),陈志江(香港),黄家正(香港),史丞言(深圳),谭家亮(深圳),唐鸣谦(香港),李劲松(香港),郑蔚(广州)



参与方式

中环大馆场次所有活动均免费入场
活动席位有限,长按二维码提前报名登记


三场学校访问和分享活动的入场方式将于近日发布,敬请关注我们的官方网站ipnhk.org及微信公众号,以获取最新活动资讯和详细日程安排。

嘉宾简介

Will Alexander

威尔 · 亚历山大

威尔・亚历山大是一位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警句家、视觉艺术家、短篇小说作家、即兴钢琴家、心灵史承载者和词人。他也会应其他作家所求,为他们写推荐语。他著有四十多本书,涵盖以上各个文类。他曾任加利福尼亚州威尼斯的Beyond Baroque文学艺术中心的驻留诗人。他现居住在洛杉矶。

▲向上滑动浏览

Frank Báez

弗兰克・巴埃兹

弗兰克・巴埃兹于1978年出生在多米尼加共和国。他已出版了六本诗集、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三本非虚构类书籍。2006年,他的小说集《Págales tú a los Psicoanalistas》获得了圣多明各国际书展短篇小说奖,2009年,他的诗集《Postales》赢得了萨洛梅・乌雷尼亚国家诗歌奖。2017年,巴埃兹获选为海伊文学节“波哥大39”成员,并成为40岁以下最优秀的拉丁美洲作家之一。他是口语文学乐队El Hombrecito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收录于许多选集。他的诗已翻译成阿拉伯语、荷兰语、德语、孟加拉语和英语出版。他目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梅隆影响力学者。

▲向上滑动浏览

Matthew Ching-hang Cheng

郑政恒

郑政恒,著有诗集《记忆前书》、《记忆后书》及《记忆之中》,编有《香港文学大系1950-1969:新诗卷二》、《五〇年代香港诗选》、《香港当代诗选》、《港澳台八十后诗人选集》等。2013年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最佳艺术家奖(艺术评论)。2015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声韵诗刊》、《方圆》编委。

▲向上滑动浏览

Daniela Danz

丹妮雅拉・丹茲

丹妮雅拉・丹茲,1976年出生于前东德,曾修读艺术史和德国文学,以关于医院教堂建筑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先后担任一所文学博物馆的馆长、美因茨科学与文学学院副院长、巴伐利亚美术学院成员等职位。丹茲在希尔德斯海姆大学教授创意写作。她出版了四本诗集,包括《Serimunt》、《Pontus》和《Wildniss》,还有两部小说《Lange Fluchten》和《Türmer》,以及一本散文集。此外,她还为歌剧写剧本,曾与Forensic Architecture研究机构合作创作Ben Frost歌剧《The Murder of Halit Yozgat》。丹茲获奖众多,包括德国自然写作奖、巴伐利亚和柏林艺术学院的奖项等等。2024年,她策划了科隆大学 “Poetica” 国际诗歌节。

▲向上滑动浏览

Jiang Tao

姜涛

姜涛,1970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持编辑学术集刊《新诗评论》,曾任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副教授,出版学术及批评专著《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公寓里的塔》、《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诗集《洞中一日》、《鸟经》、《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编著《中国新诗总论》(第一卷)、《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等。

▲向上滑动浏览

Lesley Harrison

莱斯利・哈里森

莱斯利・哈里森生活和工作在苏格兰东北海岸的一个渔村。她在诗歌和散文中记录了这个地方的多重历史、语言,以及更古老、更寒冷世界的南部温带边缘地区的深远而古老的存在感。她的写作发生于北大西洋边缘的声景、迁徙路线、遗迹和定居点,探讨我们在这个突变时代如何被稀释或改变这些体验。她已出版了六本诗集,包括《One Bird Flying》,这是她在蒙古居住期间对马可波罗日记的回应。她曾在冰岛、格陵兰和斯瓦尔巴群岛担任写作驻留。鲸鱼,这种半虚构、瞬息万变的生物,在她的写作中反复出现,提醒我们奇妙事物的真实接近,以及我们生活世界的脆弱生态。有评论家称:“《Kitchen Music》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北方赞美诗……对于任何渴望理解诗歌为何仍是这个星球上独特变革力量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之作。”

▲向上滑动浏览

Lü De’an

吕德安

吕德安,1960年出生。诗人,画家。八十年代初期与诗人画家同仁创建诗社《星期五》,并成为南京著名诗社《他们》的主要成员,此间著个人诗集《纸蛇》《另一半生命》,诗集《南方以北》。1992年旅居美国纽约,以画谋生,创作长诗《曼凯托》。1994年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同年回国在福建家乡北峰筑居山中,创作长诗《适得其所》,同时大量时间投入绘画创作并参与北京牟森戏剧车间从事戏剧实践。1998年再度出国,这期间出版诗集《顽石》。2011年出版诗集《适得其所》。同年获“云南高黎贡诗歌主席奖”。2014年获“十月”文学奖。2014年获“天问”诗歌奖。2013年进驻北京工作室专业从事绘画创作。2016年出版诗集《两块颜色不同的泥土》。2018年出版随笔集《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2019年获“东荡子诗歌奖”。2020年获“大益文学双年度诗歌奖”。2020年出版《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2021年获“南方文学盛典诗人奖”和“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  

▲向上滑动浏览


Lu Yating

路雅婷

路雅婷,诗人。著有诗集《祝你太太好》及《发扬亚洲虎蚊精神》。

Yvon Le Men

伊冯・勒芒

伊冯・勒芒,1953年生于布列塔尼地区拉尼翁小城。自197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生命》后,他就“全身心地”投身于诗歌事业。他在拉尼翁发起了“诗歌的时光”(Il fait un temps de poème)诗歌交流活动,邀请了众多国际知名诗人。从1997年开始,他协助米歇尔・勒布里,在极具影响力的圣-马罗“奇异的旅行者:图书和电影节”上,构建诗歌单元。他在二十多个国家举办过诗歌朗诵会,包括中国。迄今他已出版五十余部诗集、访谈、小说、唱片和童话作品,主要诗集有《悔恨后面的国度》、《石头的耐心》、《光的回声》、《暴风雨的花园》、《黎明的方块》、《在句子的天花板下》等。他的诗歌单纯、朴素、真挚、撼动人心。他多次获得诗歌奖项,包括“戈蒂埃诗歌奖”。2019年他获得“龚古尔诗歌奖”。程抱一这样夸赞他:“在所有法国诗人中,勒芒是最富于中国诗味的”。

▲向上滑动浏览

Eliot Weinberger

艾略特・温伯格

艾略特・温伯格的文学随笔集包括《业痕》、《一个基础的事物》、《鸟之幽灵》和《天使与圣徒》。他的散文集有《伊拉克见闻》和《这里发生了什么:布什编年史》。他写过一部关于中国诗歌翻译的研究著作《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翻译过北岛的诗歌,编辑过《新方向中国古典诗歌选集》,并担任“图像诗:中国书写”系列的总编辑。他的译作还包括拉丁美洲诗歌和散文,例如《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帕斯的《印度之光》、比森特・维多夫罗的《阿尔塔索尔》、哈维尔・维拉乌鲁蒂亚的《死亡忆旧》、博尔赫斯的《七夜》和《非虚构写作选集》。自1975年以来,温伯格一直与新方向出版社合作,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

▲向上滑动浏览

Ya Shi

哑石

哑石,1966年生,四川广安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现居成都,供职于某高校数学学院。1990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集《哑石诗选》(2007)、《如诗》(2015)、《火花旅馆》(2015)、《Floral Mutter(花的低语)》(中英双语,Nick Admuseen英译,2020)、《日落之前》(2022)等。

▲向上滑动浏览

Collier Nogues

卢嘉莉

卢嘉莉是一位在数字诗学和纪实诗学的交叉点上写作的诗人。她的诗集包括《我所站立的土地不是我的土地》(The Ground I Stand On Is Not My Ground)以及《在另一边,蓝色》(On the Other Side, Blue,Four Way,2011)。她曾获由弗雷斯特・甘德(Forrest Gander)评选的2014年醉船诗集奖(Drunken Boat Poetry Book Contest)。卢嘉莉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创意写作助理教授,教授本科和硕士创意写作和文学课程。

▲向上滑动浏览

Wong Nim Yan

黄念欣

黄念欣教授,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留校进修获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公关及推广)、崇基学院副院长。黄教授于2015至2016年任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访问学人,2016年起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香港文学、档案研究及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著作《晚期风格:香港女作家三论》(2007)获第十届香港文学双年奖推荐奖(文学评论),并编选多种文学选集,包括《香港文学大系·小说卷二(1942-1949)》(2015),以及口述历史《曲水回眸:小思访谈录(上、下)》(2017、2018)。曾任香港电台节目《开卷乐》及《遇见文学》主持,并于《明报》写专栏,积极推广文学阅读与文化。

▲向上滑动浏览

Guo Ting

郭婷

郭婷,上海成长,英国求学,爱丁堡大学人类学硕士、宗教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系助理教授、《美国宗教学会期刊》书评编辑。她曾任牛津大学达伦多夫自由研究项目,现亦为多伦多大学Wycliffe College的挂名助理教授。她研究东亚及亚裔群体的宗教、政治与性别。她的研究立足于宗教情感转向的前沿,带入批判宗教、多重帝国和边缘团结的视角。她的第一本学术专著Politics of Love: Religion, Secularism, and Love as a Political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即将出版。她是中文大学“亚洲数位女权”研究计划、多伦多大学“香港-加拿大连结工作小组”的成员。她和几位朋友共同主持一档叫“时差”的华语播客。

▲向上滑动浏览


Yu Wenhan Marvin

余文翰

余文翰博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并在香港城市大学获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任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主任。主要研究兴趣为创意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香港文学、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在《华文文学》、《南方文坛》、《中外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余博士也从事文学创作,曾荣获城市文学创作奖(2014年)和中文文学创作奖(2018年)。

▲向上滑动浏览

Jacky Yuen Man Leuk

阮文略

阮文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任吐露诗社社长。著有七本诗集,包括《物种形成》。曾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的艺术新秀奖、磨铁诗歌奖等。

Florence Ng

吴智欣

吴智欣,香港诗人。她是诗集《维多利亚港的野猪》(Wild Boar in Victoria Harbour,Kubrick,2019)的作者,并参与创办了线上诗刊《毛宝宝诗刊》(Pause for Paws)。她的诗作发表于《茶:亚洲文学期刊》《声韵诗刊》《Streetcake Magazine》《Tokyo Poetry Journal》《Tears in the Fence》等刊物,及收录在《Where Else: An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Poetry Anthology》《Mingled Voices 2》《What We Inherit from Water》等诗选集。

▲向上滑动浏览

James Shea

谢雅瞻

谢雅瞻是两本诗集《The Lost Novel》和《Star in the Eye》的作者。他的诗作和翻译作品曾刊登于多种期刊,包括《Bennington Review》、《Brick》、《Kenyon Review》和《The Iowa Review》。他曾获富布莱特美国学者计划、香港艺术发展局、国家艺术基金会和佛蒙特艺术委员会的资助。他现职香港浸会大学创意及专业写作课程主任及副教授,自2018年起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的副主任。

▲向上滑动浏览


合作艺术家


Jent Zheng
郑蔚

影像艺术家、程式编写与硬体制声的跨领域实践者。首次正式演出,为波兰声音艺术大师Zbigniew Karkowski广州音乐会作开场。多年来,他也曾作为波兰影像艺术家Milosh Luczynski的制作助理参与多个中国艺术项目,及为德国爵士与即兴音乐家Alfred Harth的现场演出担任视像即兴表演。除此之外,郑蔚参与的艺术活动还包括香港新视野艺术节,爵士即兴音乐节,香港国际诗歌节,非遗传承项目《南音味自慢》北台深巡回、时代美术馆日落音乐会、时代美术馆第五届社区艺术节等。


▲向上滑动浏览


Gao Ying

高樱

华人首位意大利鲁尼兹亚最佳歌手奖获得者,现居深圳。《红雪莲》首唱者,演唱细腻、声音甜美、朴实无华。1997年,与音乐人洪启合作歌曲《红雪莲》,成为新疆流行音乐成功走向内地的开山之作。高樱就此开始了她音乐生活的全新阶段。2012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Dai Di Dao》。2014年凭专辑《Dai Di Dao》荣获意大利鲁尼兹亚最佳歌手奖,同年获深港生活大奖最佳艺文人物奖。

▲向上滑动浏览


Murat Sherizat

穆拉特・谢力扎提

哈萨克族,作曲家、古典吉他和冬不拉及乌德琴演奏家、歌手。在音像出版社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民间艺人,开始研究民间音乐。后来他移居哈萨克斯坦,不断的积累和学习中非民间音乐。他担任过阿斯塔纳爱乐乐团首席吉他,也为喀纳斯、那拉提草原、鄯善等地做过形象音乐。他曾为多部纪录片和电影配乐,2015年与西安交响乐团在西安音乐厅举办了个人作品名为《梦莹丝路》的交响组曲音乐会。2019年录制了首张古典吉他专辑《三粒谷》已在摩登天空旗下的World Music厂牌出版,2023录制了首张弹唱专辑《七个岛》2024年3月在摩登天空出版。如今的穆拉特辗转于中国和中亚,不断吸收和尝试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位炼金术士。


▲向上滑动浏览


Kajeng Wong

黄家正

钢琴家。曾担任Music Lab的艺术总监,举办“本地姜音乐节”等音乐活动和大型演出。他以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和非凡的音乐造诣在国际舞台上获奖无数,包括2018年阿拉斯加国际钢琴E大赛冠军和西班牙玛利亚卡拿斯国际钢琴大赛;并获得香港特区政府特别嘉许状。录有专辑《人生如戏》(2020)和《与神同乐》(2022),2024年将推出《全心巴哈・全意莫札特》。

▲向上滑动浏览


Shi Chengyan

史丞言

大提琴独奏家、室内乐演奏家。现任教于哈尔滨音乐学院,并受邀于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大提琴及室内乐大师课教学。近年合作的团体包括广州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等;曾与钢琴家张昊辰、刘云天、黄若愚等合作演出室内乐,并为Diapason弦乐四重奏之大提琴手。国内外演出场馆包括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室内乐厅、美国华盛顿国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成为独奏和室内乐演奏者之前,曾出任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大提琴声部副首席。


▲向上滑动浏览


Tan Jialiang

谭家亮

青年手风琴演奏家。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2010年4月师从法国著名流行手风琴大师弗雷德里克德尚学习流行手风琴。他曾十二次在国内外手风琴比赛中获得大奖,如第63届手风琴世界杯(克罗地亚)成年流行组第三名(2010)、第40届芬兰国家电视手风琴比赛冠军(2012)、首届中国深圳“西乡乐谷”杯国际手风琴比赛成年流行音乐擂台组冠军(2015)等。他创作及改编的众多手风琴作品(独奏、重奏、合奏)多次被选为国际比赛规定曲目。他多次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参加多场大型活动开幕式演出,如2017年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2019年深圳建市四十周年专场音乐会等。他先后两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2019年3月26日,被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聘为宝安区文化顾问;同年荣获深圳市宝安区五四青年奖章。


▲向上滑动浏览


Kong Chan

陈志江

生于香港。⾃⼩随⽗亲习粤曲,随名家习笛⼦、胡琴,后毕业于⾹港演艺学院中国戏曲课程,主修伴奏。陈氏曾活跃于香港各大小戏班,任伴奏乐师。陈氏于2012年创办一才锣鼓,致力以音乐会、说唱、剧场、即兴等各种表演形式呈现戏曲之音乐感;首个剧场作品“俺,武松”(2017)以无唱念之独脚戏探索戏曲形体与音乐之极致;近年制作项目有:以戏曲曲式与剧情为蓝本创作而成之网上音乐库“香港微音乐”、互动剧场“学行”、丘鹤俦书谱研究计划“工尺之间”,以及最新出版之《讲下嘢,唱下歌:南音有声书》等。


▲向上滑动浏览


Ken Tong

唐鸣谦

声音艺术家,居深圳和香港。热衷于设计具有数字大脑和模拟心脏的模块化装置。他的兴趣包括音乐/音频/视觉制作、工程和现场即兴创作。在纽约大学音乐技术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他作为合成器乐手参与了纽约和深圳的地下/实验音乐与当代艺术场景,并为音响与声音艺术进行设计、制作与混音。

▲向上滑动浏览


Dickson Dee

李劲松

香港知名音乐制作人,从事当代实验音乐的创作和推广逾三十年。自2017始,任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音乐总监。1996年,李劲松在纽约重要实验音乐厂牌Tzadik推出首张个人专辑《PAST》。他涉足音乐类型广泛,从前卫实验性的具象音乐、电子、新古典、工业噪音、跳舞音乐到世界电声爵士等。他曾以不同艺名及组合进行创作和演出,与世界各国众多著名音乐人合作,他于一九九〇年代初创办的唱片公司Noise Asia和后来的Dicksonia Audio均是香港本地重要的独立音乐厂牌,对引进和推广国外前卫音乐以及支持独立厂牌和音乐人不遗余力。


▲向上滑动浏览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s

「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慶典官宣定檔!
「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24─上海站日程發佈
阿多尼斯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威爾・亞歷山大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弗蘭克・巴埃茲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丹妮雅拉・丹茲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萊斯利・哈里森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小池昌代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伊馮・勒芒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謝達科娃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艾略特・溫伯格丨「母語的邊界」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十五周年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4 先导片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是诗人北岛于二〇〇九年创办的国际诗歌节。IPNHK十五年来已成功传递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上百位知名国际诗人的诗歌及思想,成为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也是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IPNHK是“世界文学联盟”的成员,与该联盟合作并打造世界最领先的诗歌节。

欢迎关注






编辑 | 排版:文煜

此刻在天涯
此刻,天涯。 由北岛创立的香港诗歌节基金会运营,专注诗歌美学创作的内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