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至10月6日,创办于2009年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首次登陆上海。5天时间,16位重磅嘉宾诗人,7场活动,内容涵盖诗歌剧场、圆桌论坛、专题对话、朗读交流会和青年诗歌专场等活动;期间还有穿插发生在城市不同角落艺文空间,面向读者大众的展演与交流。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让国庆假期的上海诗意盎然,让读者不必去远方就能轻轻吟哦一份栖居于此刻的诗情画意。
除了两位线上参与活动的诗人,来自国外的8位诗人与6位中国诗人,从香港出发,一路北上,上海站是他们纵贯南北之旅的内地首站,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说,圆满成功的上海站活动都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诗歌盛事。
14位诗人上海首次集体亮相,多维度对话母语的边界
10月2日下午,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多米尼加、美国的8位外国诗人与6位中国诗人从香港顺利落地上海。在首场媒体发布会上,面对内地媒体,14位诗人首次集体亮相。除活动方介绍未来5天的活动细节外,从现场的交流中不难观察到,外国诗人们中有很多位对到访中国显得很兴奋,如多米尼加诗人弗兰克·巴埃兹和来自英国的苏格兰诗人莱斯利·哈里森,他们用好奇又天真的目光探寻目之所及的一切;有的诗人则非常内敛,美国哲理诗人威尔·亚历山大穿着他宽大的夹克缩在椅子里,为完成新书,即便身处旅途,仍常常在房间内伏案工作。当然,也有对中国十分熟悉的诗人──艾略特·温伯格,他因为其作品《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在中国读者中间名气很大,他一进场就谈笑风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中国诗人中,王寅作为上海站的负责人,松弛而优雅,尽显老上海的摩登风范;“第三代”诗人吕德安近些年在绘画与艺术创作上屡有精进,气度从容且充满活力;四川诗人哑石,操着一口乡音难改的“塑普”语出机锋,往往让人会心。期间,青年诗人路雅婷是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诗人聚会,期待与忐忑的同时,也不乏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除现场的14位诗人外,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俄罗斯诗人谢达科娃遗憾无法到场,他们通过云端视频录制的形式,参与了本届诗歌之夜的活动。其中2日晚间,联合上海九个艺文空间,以开幕式特别行动之名,放送了阿多尼斯与翻译家薛庆国以“母语的边界”为题的精彩对话。阿多尼斯曾说:“什么是母语,是躺在语言长椅上的身体”,而他无论身在巴黎或是世界各地,用母语创作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在阿多尼斯与翻译家,也是他的译者薛庆国的对话中,他分享用母语创作的重要性,对阿拉伯语的情感,自己的创作计划,同时也回忆了与中国的故事,对世界多文化之间互动互鉴的看法,最后他感谢了香港诗歌节和北岛对诗歌的热忱,并寄语中国的青年:“如果说有人在母语世界之外能被比母语世界之内更多的人认识,那么我通过中国朋友,比通过阿拉伯母语者更多地认识了我自己。也可以说,在内心深处,我与中国读者的距离,比与许多阿拉伯母语读者的距离更加近。”
10月2日阿多尼斯X薛庆国线上对谈,跳海酒馆现场
10月4日的另一场云端对话,围绕俄罗斯当代大诗人谢达科娃,和她的译者骆家、学者田洪敏以及旅华的白俄罗斯学者白哲翔展开,通过中文与俄语、译者与作者、读者与诗人的跨界对谈,解读“成为一名诗人”的自我修养。
一场实力破壁的诗歌剧场,三次聚焦问题的诗人对话
诗与歌,似乎是一对双生胎,互成彼此的辅调。本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上海首场活动,就是这样的一场“双厨狂喜”的艺术盛宴。
10月3日晚19:30,诗歌之夜的14位诗人与中国音乐人小河,在上海杨浦YOUNG剧场,以“诗歌剧场”为名,为读者呈现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狂欢。这种融合诗人表演、现场灯光设计、音乐人订制旋律,以及现场乐器演奏的立体诗歌朗诵形式,在国内并不多见。与传统意义上的诗配乐或者诗朗诵不同,它要求音乐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从而设计出符合诗歌意蕴与现场氛围的沉浸式演绎空间。
音乐人小河一头一尾的两段solo,通过电子音乐与中国古典弦乐的配合,呈现出既现代先锋又古典雅致的杂糅特点,也与诗歌之夜国际交流的主题若合符节。同时,剧场的空间舞台,也要求诗人显露适度的表演痕迹。比如诗人王寅一上台,坐在事先放置好的沙发上,手拿两块随他流浪四方的石头敲击出声,在朗诵之前先分享一则关于石头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他的诗歌世界。
10月3日诗歌剧场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
整场活动下来,诗歌随音乐跌宕起伏,音乐为诗歌活色添香。诗人吕德安的代表作《也许是一次合唱》,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在忧伤又充满回忆的旋律下,伴随诗人带着福建口音的朗诵,让整首诗拥有了全新的韵致,令人动容。除了本场活动外,上海站还联合音乐家、诗人吴吞和v10101a等为朗诵配乐的其他主题活动。
除此之外,国际诗歌之夜秉持自身一贯以来的学术关怀,举办了多场圆桌讨论与专题讨论。主题涵盖探讨当下诗人创作处境的“理解与接纳”;追问诗歌的地理发生学的“故乡与他乡”;尝试在“青春与城市”间寻找创作法门的青年诗人谈等。通过诗歌的媒介,打破彼此的边界,实现跨越时空的破壁包容。
这些活动先后有日本诗人小池昌代、被北岛誉为“中国的琴师”的美国诗人、学者、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与中国诗人王寅、吕德安、陈先发、路雅婷,以及国内的翻译家、青年诗人、上海高校的学者等参加。让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在成为大众诗歌盛宴的同时,也切切实实地为诗歌本身找寻新出路,创造新方法。
诗歌节期间,国际诗歌之夜通过诗歌出版物和线上直播等方式延伸活动宣传,尝试让诗歌成为一种桥梁,促进中外诗人、诗歌的交流互动。十五年的坚持,已让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也是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
本届诗歌之夜的主题为“母语的边界”,灵感来自北岛──文学翻译处在母语的边界之内,它就是母语的一部分。作为诗人的北岛,同时也是一个语言的“越界者”,在他的名作《时间的玫瑰》里,就曾一再探讨原文与译介、作者与译者的紧张又暧昧的关系。
相关阅读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IPNHK)是诗人北岛于二〇〇九年创办的国际诗歌节。IPNHK十五年来已成功传递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及上百位知名国际诗人的诗歌及思想,成为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诗歌盛事之一,也是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IPNHK是“世界文学联盟”的成员,与该联盟合作并打造世界最领先的诗歌节。
欢迎关注
摄影:孙晨、丝绒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