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申村、巴黎和纽约

文摘   2022-03-25 11:45  
“中国作家申赋渔私人化的记叙,呈现了故乡那些早已消失的人们跨越百年的个人生命史,一个鲜为人知的深层中国图景也由此被发掘了出来。申赋渔力透纸背的书写,让书里每一个人物都映射出中国这一百年来的历史,同时也是这些匠人们自己波澜壮阔的史诗。
 ——美国《科克斯书评》

一本书写乡村中国的书,如何从中国的申村,走到北京、上海,走到法国的巴黎,走到了美国的纽约?是什么,超越了国界与文化背景,引起成千上万读者的关注?是什么,让中国普通人的命运,打动了世界?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经就在家前屋后。

那时的日子直接、新鲜。

那时的人们以情相待,用心相处。”


你还记得自己儿时故乡的模样吗?它和如今故乡的样子是相差无几,还是变迁巨大?那时萦绕在家前屋后的温暖与纯粹,又是否仍保留在你现在的生活中?


故乡是我们毋庸置疑的来处,是每个人的人生之根,始终有着难以超越的独特情感力量,在冥冥中牵引着我们的一生。


一段情感上的寻根之旅,

一种丰富而细微的故乡视野


“你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最好是住在一个安安静静的小村庄里,门前有蜿蜒的小河,左右邻居都熟悉,大家其乐融融。家门口有一块地,可以种点花花草草,再种点药草。”


这是作家申赋渔在一次采访中,与记者的对话。他所描述的理想生活,其实就源于自己记忆中的故乡——申村。


申村平面图


申赋渔在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当他漂泊十多年后重返故土,申村早已满目荒冢。面对故人的逝去与故乡的凋敝,他用五年的时间采访村中长辈乡邻,写下了《匠人》,试图以此留住旧日的记忆与温情。


《匠人》由十五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勾连的匠人故事组成,丰富而细微地展现了申村从民国初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和风俗,种种濒临消失的手艺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以及那种命运相连、心灵相通的感觉。


“这本书里所写到的所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我的邻居、亲人和朋友。他们是命运坎坷的普通人,他们大部分人已经不在了。写下他们,其实不只是为了记下他们的人生,而是想让自己有个根,让自己不要孤孤单单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匠人》实拍


文学没有国界,一个个匠人的生命故事,让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从中找到真切的共鸣。2018年,《匠人》法文版 Le village en cendres 由法国著名出版社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Albin Michel)在巴黎推出。一位法国读者在新书签售会上说道:“我会对照着我的命运去读。”


《匠人》法文版实拍


2022年1月,《匠人》英文版 The Artisans: A Vanishing Chinese Village 由美国群星出版社(Astra Publishing House)在纽约出版,与中文版同步上市。由此,这些匠人们或跌宕或传奇的命运故事,将会跨越更远的时空,撞击更多人的心。一位美国作家评论道:“这是中国乡村生活的一首动人的悲歌。他有着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他带给了任何有幸读懂它的人们一种纯粹的喜悦。”


《匠人》英文版实拍


十五位匠人的生命故事,重现了
一个村庄充满失落与奇迹的生活图景


《匠人》中的申村,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作者申赋渔出生时,这里已是有着几万人的大村。他离家十多年,申村的瓦匠、木匠、剃头匠、扎灯匠……已经有许多都不在了。他们是村庄里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一生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有的故事曲折离奇,令人扼腕叹息。


铁匠的父亲与裁衣匠的父亲因一场官司结下仇怨,含恨而终。复仇便成了铁匠半生的心结。他生性摇摆,又身处动荡的时代,为了复仇,家庭境遇几经起落,最后仅余二儿子红荣孤独终老。纵使如此,红荣脸上却总带着欢喜的笑,从来没有一丝愁苦的样子。


《匠人》内页图


有的故事平淡中尽显温情,却又富有传奇色彩。


剃头匠每个月挨家走一圈给人剃头,但并不立即收取工钱。每到大年三十,村里人都会来拜访剃头匠,送来鱼肉馒头之类的物品,这便是剃头匠一年忙碌后最为光辉的收获。剃头匠深受申村人的敬重,不仅因为他的手艺,还因为他年轻时一次淡定从容的“刺杀”。


有的故事关于遗憾,但感人至深。


扎灯匠是作者的外公,他扎灯四十多年,忽然改行“拉瞎子”。瞎子走村串户,敲着铜锣找人算命。老实巴交的扎灯匠便向四乡八邻引荐这瞎子。那时候,好面子的申赋渔开始躲着外公,多年以后才知道,那个瞎子是外公的战友。扎灯匠的余生都在报恩。


《匠人》内页图


一幕幕人物篇章,串联起一座村落中芸芸众生的命运,饱含着乡土社会的人情世故和时代流变赋予的宿命感。《匠人》映射出农业文明的现代演进过程中小镇生活的沧桑变迁,充满关怀地刻画出一个正在消失中的村落的艰辛、情谊和人们共创的奇迹。


每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

都将在其中找到自己消失的故乡


“长江流到江苏高港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从这个弯,向东伸出一条小河,沿河长着很老的银杏树。银杏树领着人们向东二十多公里,便到了长着更多银杏树的申村。”


曾经的申村,沿河分布着人家,家家户户都掩映在银杏树下。村中一棵始祖栽下的百年银杏树七八里外便能看见,它指引着家的方向。后来,那棵银杏树死了,村里的一个疯子走丢了,再没找到回家的路。


“现在的申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年轻人都去了城里打工。有些人索性把老人也接去了城里,留下老屋荒芜着。申村的小学关了,房顶塌了,墙也倒了。整个申村,显出一种颓败的气息。”


作者曾就读的申村小学,已经倒毁拆除


年少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家乡的闭塞庸常,对于可以想见的黯淡前景,一心只想逃离。每个人都以为可以舍弃过往的成长历史,重新创造自己,然而走得越远内心越觉孤独,越发感到曾经千辛万苦逃离的地方,却是如今日益渴望回归的理想的家。“故乡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你逃离的力气有多大,反弹回去的力量就有多大。” 


作家申赋渔也曾逃离,他离开申村后,一度辗转全国各地,后来又漂到遥远的异国。面对故乡的消逝,他以书写的方式抵抗着遗忘,他在《匠人》中记下一个个动情活过的匠人的生命故事,记下他们形成的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以及一种逐渐失落的朴素生活。


《匠人》是一份珍贵的文学记录,如同一部纸上纪录片,复活了曾经真实存在过的那些人和那个粗糙而温暖的年代。每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都将在其中找到自己消失的故乡。

《匠人》实拍


故乡的沦陷是令人悲痛的,但若能以某种方式留存记忆,或许就是最好的缅怀。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都能重回记忆中的故乡,重新触摸到生命中那段美好的光阴。


购买请在当当、京东,搜索“申赋渔 匠人”。

赋渔的文字
申赋渔,作家。著有《匠人》《半夏河》《一个一个人》《寂静的巴黎》《诸神的踪迹》《君子的春秋》《战国的星空》等十余部作品。多部作品被译为法、英、日、韩等语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