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饰演高启强的实力派演员张颂文,其精湛的演技背后是深厚的观察生活、捕捉细节能力,其发表在《天涯》杂志的一篇旧文《在心里点灯的人》反映出他细腻的感受力。在一次“鼓楼西剧场朗读会”中,他带来了一本颇喜爱阅读的纪实题材图书——《一个一个人》,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其中《一个断了食指的人》这篇文章。
其次内容。书中纪实性的散文每一篇都不算很长,从1979跨越至2017,31篇关于“一个xx人”的故事。但真的只是“一个人”吗?背后其实是无数的普通人。这些“一个人”串联出一群普通人的当代史。
就像作者申赋渔说的,“这本书,从前往后翻,纸张由黄变浅,时光慢慢逼近。如果把书抖一抖,也许会从里面落出许多小小的物件。这些,是时代夹层里的证物。证明时光曾经怎样从我们的心头流过,证明我们曾经怎样地存在。证明有这么一代人,曾经苦苦地挣扎,然后又慢慢消失在时光当中。”
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
我们都是过客。
“1992 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南下寻梦成为汹涌的浪潮。我也是这浪潮中的一个。我的梦是当个作家。离开南方的时候,我觉得了自己的盲目,那里根本就成不了作家。其实那里是可以造就一个作家的。二十年后我这样想。”
1992年夏天,随南下的人潮,我来到广州。下火车已经是傍晚。在候车室,我买了几份报纸,看上面的招聘启事,等着天亮。
第二天,我去了6家公司。最后一家公司在郊区,天快黑了。我不会粤语,门卫不会普通话,一番缠夹不清的对话之后,他突然放出了狗来。
我在流花公园的一张长凳上度过了到达广州的第二夜。
清晨从公园出来,我完全打消了找办公室文员这样体面工作的念头,我朝火车站方向过去,那是民工的海洋,应该有我的出路。
离车站不远的马路边,一堵破旧的墙壁上,层层叠叠地贴着各种寻人启事、治性病的广告和招聘信息。我挤在人群当中,身旁挨挨挤挤的都是和我一样背着行李的民工。
“找工作啊?”我回过头,身后是一个白净甚至英俊的年轻人。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无锡。他立即激动起来。他用我熟悉的吴语说道,他是常州人。他说,没想到在这么远的地方,竟还遇到了老乡。真是太好了。我也有点激动。他介绍我去他所在的服装厂。我当即答应。
公共汽车朝三元里的方向一路开过去,开了很久,才在一个远而偏僻的站台下车。拐了两个弯后,我们走进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的尽头,有一扇铁皮门。敲门进去,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有四间房屋。
常州的小老乡指指我,朝一个站在门口的瘦黑的中年人打招呼:“是我老乡。”中年人嘴唇上的小胡子动了动,像是笑了,没有说话。
老乡安排我住在最右边房间的阁楼上。人字形屋顶的阁楼矮矮的,只能弓着腰。地上是木地板,空空荡荡。然而当晚竟热闹起来,上来六七人,有男有女,显然跟我一样,都是被介绍来打工的。
最左边一间房子是厨房,卖一元钱一碗的河粉。晚饭过后,小胡子将我们几个人集中在院子里,前言不搭后语地讲话。我终于弄明白,进工厂前必须先培训,培训必须先缴培训费。我们这伙人中,嗓门最大的是一口湖南腔的小伙子,他嚷嚷着,说不学了。我的“老乡”走过去,一拳打在他的脸上,“嗵”地一声,他倒在地上。于是,所有的人在另外两个小伙子的看护下,到中间那屋子里交钱,一人两百元。
我朝老乡走过去,递给他五元钱,我告诉他,只有这么多。另一个年轻人走过来,打开我的旅行包,拎着底一倒,衣服、十几本书,掉在地上。这么多的书,让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
小胡子站在一边冷冷地看我,抱着手,一动不动。我弯下腰,慢慢地,从老乡的脚边捡起我的衣服和书。
这一夜,阁楼上的人或坐或躺,几乎没有人睡觉。第二天一早,小胡子说,一切都是自愿的,你们可以走,你们也可以学。他指指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所有人都走了,除了我。我不可以走,因为没交钱。
我的钱藏在裤腰上一个缝起来的补丁里,这个时候,即便想交,也已经晚了。老乡拉我坐在树荫下的凳子上。他说,没想到,你还是个读书人。老大是看重读书人的,我们一起干吧。
“虽然不是正事,可要比打工强,等有了足够的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
我摇摇头:“可能你不相信,我到广州来并不是为了钱,我是想找一个机会。到底要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们让我做的事,我一定不会做。只要做了一件,我这一生就完了。”
我和他谈我的经历,谈我对未来的打算。他默默地听着,没有插话。最后,他把总放在口袋里的左手拿了出来,放在我的面前。食指没有了,被齐根斩断。“以前,我也像你一样,经常会想自己将来要怎样怎样。因为别人欺负我妹妹,我跟他们打架,手指被砍断了,我也捅了对方一刀。我在外面躲了两年,没有人知道我是死是活。”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他来喊我。他打开铁皮门,让我赶紧走。他递给我一张纸条,说上面写着他家的地址和他妹妹的名字,他说:“如果有一天你到常州,你告诉我妹妹,我好好的,在一个厂里上班。”
铁皮门无声地在身后合上,微雾的清晨里,只有我几乎渺不可闻的脚步。
离开“断指”之后,我又去了佛山、珠海、北京、上海,流浪多年之后,终于定居在离常州很近的南京。“断指”给我的那张纸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丢了,这让我一直心怀愧疚。二十年过去,我至今也没去过常州一次。
《一个一个人》是作家申赋渔创作的一部非虚构文学集,作者通过叙述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来描绘时代烙印。该书记录了1979年至2017年,此间三十多年跨度的中国发生的故事和当时人们的生活,还原了最具时代气息的人物和事件,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家国变迁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化。
首版荣获“中国最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