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文:我只知道他是一个作家

文摘   2023-02-06 19:43  
最近好几个朋友转发一个视频给我,是演员张颂文先生朗诵我的一篇文章。在这个视频中,张颂文说:“我不熟悉申赋渔,我只知道他是一个作家。”这很好,我一直认为,作品比作家更重要。作家是因为作品而存在于这个世界。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祝贺张颂文先生《狂飙》的成功。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对自己的相信,因为他对作品的用心,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他。我相信,这只是他的开始。以下文章转载自江苏美术出版社公号,特此感谢。
张颂文朗诵申赋渔作品《一个一个人》之《一个断了食指的人》
爆火的开年大剧《狂飙》,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跌宕起伏的情节令很多人大呼“很久没追这么过瘾的电视剧了”,而剧中两位演员张译和张颂文的“狂飙”演技也令人感叹。演员张颂文一直在表演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在演技上精益求精。他将一个从底层小人物高启强变身黑社会老大的反派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因其演得太好,网友调侃:建议“查查张颂文,不像是演的”。
在最后的结局中,安欣和高启强在狱中面对面,高启强说二十年前的除夕夜,安警官给他的那顿饺子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饺子。二十年后,相同的场景地点,不同的人生结局,这段戏剧性的对比,令人唏嘘。电视剧也映射出一段年代里,“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沉浮中、个人的选择中,最终走向了不同结局。不由感叹,人生就是如此无常。而现象级的《狂飙》之后,我们又该怎样理解“一个一个人”呢?

剧中饰演高启强的实力派演员张颂文,其精湛的演技背后是深厚的观察生活、捕捉细节能力,其发表在《天涯》杂志的一篇旧文《在心里点灯的人》反映出他细腻的感受力。在一次“鼓楼西剧场朗读会”中,他带来了一本颇喜爱阅读的纪实题材图书——《一个一个人》,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其中《一个断了食指的人》这篇文章。


这本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再版,正如张颂文在视频中分享的那样,它是一本特别的书


首先从视觉上,它是一本“旧书”。斑驳做旧的封面、极具年代感的纸张,甚至当年作家写作时留下的头发丝、墨点,以及香烟盒包装纸、旧照片,都留存了下来。独特的设计也让它荣获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奖项。《一个一个人》美在形式,美在立意,美在内核。

书中的“大前门”香烟盒

其次内容。书中纪实性的散文每一篇都不算很长,从1979跨越至2017,31篇关于“一个xx人”的故事。但真的只是“一个人”吗?背后其实是无数的普通人。这些“一个人”串联出一群普通人的当代史。

就像作者申赋渔说的,“这本书,从前往后翻,纸张由黄变浅,时光慢慢逼近。如果把书抖一抖,也许会从里面落出许多小小的物件。这些,是时代夹层里的证物。证明时光曾经怎样从我们的心头流过,证明我们曾经怎样地存在。证明有这么一代人,曾经苦苦地挣扎,然后又慢慢消失在时光当中。”

一颗一颗星,就是一个一个人。

我们都是过客。




“1992 年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南下寻梦成为汹涌的浪潮。我也是这浪潮中的一个。我的梦是当个作家。离开南方的时候,我觉得了自己的盲目,那里根本就成不了作家。其实那里是可以造就一个作家的。二十年后我这样想。”


《一个断了食指的人》

1992年夏天,随南下的人潮,我来到广州。下火车已经是傍晚。在候车室,我买了几份报纸,看上面的招聘启事,等着天亮。

第二天,我去了6家公司。最后一家公司在郊区,天快黑了。我不会粤语,门卫不会普通话,一番缠夹不清的对话之后,他突然放出了狗来。

我在流花公园的一张长凳上度过了到达广州的第二夜。

清晨从公园出来,我完全打消了找办公室文员这样体面工作的念头,我朝火车站方向过去,那是民工的海洋,应该有我的出路。

离车站不远的马路边,一堵破旧的墙壁上,层层叠叠地贴着各种寻人启事、治性病的广告和招聘信息。我挤在人群当中,身旁挨挨挤挤的都是和我一样背着行李的民工。

“找工作啊?”我回过头,身后是一个白净甚至英俊的年轻人。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无锡。他立即激动起来。他用我熟悉的吴语说道,他是常州人。他说,没想到在这么远的地方,竟还遇到了老乡。真是太好了。我也有点激动。他介绍我去他所在的服装厂。我当即答应。

公共汽车朝三元里的方向一路开过去,开了很久,才在一个远而偏僻的站台下车。拐了两个弯后,我们走进一条窄窄的小巷。小巷的尽头,有一扇铁皮门。敲门进去,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有四间房屋。

常州的小老乡指指我,朝一个站在门口的瘦黑的中年人打招呼:“是我老乡。”中年人嘴唇上的小胡子动了动,像是笑了,没有说话。

老乡安排我住在最右边房间的阁楼上。人字形屋顶的阁楼矮矮的,只能弓着腰。地上是木地板,空空荡荡。然而当晚竟热闹起来,上来六七人,有男有女,显然跟我一样,都是被介绍来打工的。

最左边一间房子是厨房,卖一元钱一碗的河粉。晚饭过后,小胡子将我们几个人集中在院子里,前言不搭后语地讲话。我终于弄明白,进工厂前必须先培训,培训必须先缴培训费。我们这伙人中,嗓门最大的是一口湖南腔的小伙子,他嚷嚷着,说不学了。我的“老乡”走过去,一拳打在他的脸上,“嗵”地一声,他倒在地上。于是,所有的人在另外两个小伙子的看护下,到中间那屋子里交钱,一人两百元。

我朝老乡走过去,递给他五元钱,我告诉他,只有这么多。另一个年轻人走过来,打开我的旅行包,拎着底一倒,衣服、十几本书,掉在地上。这么多的书,让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

小胡子站在一边冷冷地看我,抱着手,一动不动。我弯下腰,慢慢地,从老乡的脚边捡起我的衣服和书。

这一夜,阁楼上的人或坐或躺,几乎没有人睡觉。第二天一早,小胡子说,一切都是自愿的,你们可以走,你们也可以学。他指指一台破旧的缝纫机。所有人都走了,除了我。我不可以走,因为没交钱。

我的钱藏在裤腰上一个缝起来的补丁里,这个时候,即便想交,也已经晚了。老乡拉我坐在树荫下的凳子上。他说,没想到,你还是个读书人。老大是看重读书人的,我们一起干吧。

“虽然不是正事,可要比打工强,等有了足够的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

我摇摇头:“可能你不相信,我到广州来并不是为了钱,我是想找一个机会。到底要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你们让我做的事,我一定不会做。只要做了一件,我这一生就完了。”

我和他谈我的经历,谈我对未来的打算。他默默地听着,没有插话。最后,他把总放在口袋里的左手拿了出来,放在我的面前。食指没有了,被齐根斩断。“以前,我也像你一样,经常会想自己将来要怎样怎样。因为别人欺负我妹妹,我跟他们打架,手指被砍断了,我也捅了对方一刀。我在外面躲了两年,没有人知道我是死是活。”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他来喊我。他打开铁皮门,让我赶紧走。他递给我一张纸条,说上面写着他家的地址和他妹妹的名字,他说:“如果有一天你到常州,你告诉我妹妹,我好好的,在一个厂里上班。”

铁皮门无声地在身后合上,微雾的清晨里,只有我几乎渺不可闻的脚步。

离开“断指”之后,我又去了佛山、珠海、北京、上海,流浪多年之后,终于定居在离常州很近的南京。“断指”给我的那张纸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丢了,这让我一直心怀愧疚。二十年过去,我至今也没去过常州一次。





关于本书

《一个一个人》是作家申赋渔创作的一部非虚构文学集,作者通过叙述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来描绘时代烙印。该书记录了1979年至2017年,此间三十多年跨度的中国发生的故事和当时人们的生活,还原了最具时代气息的人物和事件,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家国变迁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变化。

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的歌纸、照相馆简陋布景的黑白照......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见此间三十多年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伴随着服饰的变化,最终是人的变化。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关于作者
申赋渔,作家,现居巴黎,从事记者工作20年,2016年起专事写作。著有“个人史三部曲”《匠人》《半夏河》《一个一个人》。做过木工、搬运工、打字员、图书管理员等,流浪近十年。后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年。先后出版了《不哭》《逝者如渡渡》《光阴——中国人的节气》《一个一个人》《阿尔萨斯的一年》《愿力》《匠人》《诸神的踪迹》《寂静的巴黎》等多部作品。《匠人》法文版由Albin Michel在巴黎出版,英文版由Astra Publishing House在纽约出版,日文版由アストラハウス在东京出版。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语言。




书籍设计
本书由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担任装帧设计。

首版荣获“中国最美的书”


文字 | Azhe
制作|Azhe
校对|十一




赋渔的文字
申赋渔,作家。著有《匠人》《半夏河》《一个一个人》《寂静的巴黎》《诸神的踪迹》《君子的春秋》《战国的星空》等十余部作品。多部作品被译为法、英、日、韩等语出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