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同学聊,频繁用到几个工具,可以帮助认知与了解自我。
和其中一位聊的时候,有个感触:方法方式也都在我之前写的公众号中看到过,而聊完的感受很不一样,有被触动到,也打算好好用一用。
讨论了下为何如此,主要原因:
1. 看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信息”接收,没有去想一想,变为“知识”。
(信息,用吴军的《信息传》中讲香农的定义,是能帮助提升特定对象的“确定性”的内容。不是,则是噪音。就是要“对我有用”,在某个特定对象增加了一些内容。
知识,真格王强老师分享过一个定义挺好,“结合过往的认知做了重组之后形成新的认知”。)
2. 没有去试一试。只有试一试,然后回看总结,才会成为自己所能掌握的一个方法。
3. 即使尝试用了方法,也没有刻意地去观察实践中的反馈是怎样的。没有反馈系统,就容易“淡忘”。
当然,看文章与深度交流,信息接收、知识形成、方法使用细节、根据实际情形的来回对谈与讨论,是不一样的。
好消息是,即使没有对谈的人,自己真正的静静地找个时间用一用,自我对话,复盘总结,也是会有收获的。
所以,结论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如果有兴趣,就试一试。
1. 成就动机。知道我的能量来源,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这里,然后通过自我对话去做内在的思考问题思路视角调整,同样情景,可以把消耗感转为意义感,思路广开,结局也会大不一样。
相关文:看清自我的成就动机是什么的意义
2. 价值观梳理。个人价值观的梳理,可以让自我保持“定力”,尤其在一些模糊和重大决策情形之中。当然,也需要阶段性去回顾与调适,不至于被其局限、禁锢。
相关文: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3. 冰山原理。一个内观自我的工具,检查清单,可用于一个情景里,从结果到行为,到情绪状态,行为模式,假设信念,诉求,价值观,乃至身份期待,去了解自我——那套显性和阴性的操作系统是如何发生的。
相关文:自知之明
工具很多,很多工具底层相通,可以实践中去复盘总结,找到称手的,内化于心和行,逐步调适我们看待自我与这个世界的视角与方式,成长的状态,以体验丰富人生。
“我既是创作者,我也是作品。”
最后,再分享我过去两年非常重要的一个 aha 时刻的认知:即使是很美好且重要的,如价值观、人生使命、坚信的原则(如亲子关系原则),也不要被其所固化与局限,受其影响与指引,又能悬挂出去,带着好奇观察与迭代变化。
如此,才会让人生充满丰富可能。每一天都是新的,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回到当下与此刻,活在当下,here-and-now。
(来自网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