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可能会持续记录。不定期。可点击上面这首音乐作为阅读背景👆
知识星球上有个话题是“偶得之”,是日常阅读中看到一些有触动的一两句话或一两段话,或者就是偶然萌发的一个有意思念头。
日积月累也不少,公众号随机摘一些。
有些当时记录了源头和作者,有些没有记录,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则是我自己一些感触。
有些触动现在仍然会回响,更多的是已经忘记。
偶得之,偶失之。保持觉知。
之前的三篇:偶得之
1. (from QAD) 尊重和平等以及接纳,是指:
允许而不限制
赋能而不控制
照见而不推动
2. Use small details as indicators to point to the larger truth — and be alert when they point to conclusions you don’t like.
小细节透露大真相——当它们让你不舒服时,要警觉。
~彼得·蒂尔
3. “你爱的是生活本身还是爱的是生活的等价物?”
4. 教练同学晓楠的分享。“什么是“成年人”呢?《家庭心理学》杂志认为,成年人有这么四个标准:
1. 接受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2. 以平等的成人身份与父母相处
3. 财务上独立于父母
4. 不受父母与他人影响,自己决定信念和价值观”
5.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的主要思想,总结起来便是:我们越能够真诚一致、接纳关心、理解倾听孩子,就越能帮孩子自我实现,成为真实的自己。
6. 纳瓦尔:所谓履历,不是你此刻的成就,而是你过去经历过的痛苦的合集。
7. 克里希那穆提:不带评论的观察——有两种看的方式——只有两种。你要么是带着知识和观念去看,要么是直接看到而不带有知识和观念。当你带着知识和观念时,实际上发生的事情就是,你并没有在看,你只是在解释和给出意见,你在阻碍自己去看。但是,当你不带有知识和观念去看时——这并不意味着,当你观察时头脑变成一片空白,相反,你是全然地看——这种方式的看就是时间的止息,因而就会产生即刻的突变。
8. 陈海贤:我先来讲个故事。《荷马史诗》里讲到,英雄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曾遇到一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一张床,每个过路的人,它都会抓到这张床上躺一躺。
如果这个过路人的身体比床短,它就把过路人拉到跟床一样长;如果比床长,它就把长的部分锯下来。
以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个妖怪想杀人,现在我想,也许它只是想找个人结婚。只不过,它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伴侣应该跟床一样长。
我们当然不会像那个妖怪一样蠢,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头脑里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想法。比如:
小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有更懂我们、更爱我们的父母;
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成绩;
工作了,我们应该进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
为人父母了,我们就觉得子女应该更听我们的话
……
如果现实不按我们头脑中的这些假设来运行,我们也恨不得弄一张这样的床,把不符合我们想法的现实改造一番。
9. 从守护型,更多走向“导师型”:高标准+高支持。
“导师心态,却是一种罕见的、非本能的、对上位者素质要求很高的心态 —— 因为这是一种更平等的态度,跟年轻人是联盟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姿态,是我带着你咱们一起去把事情做成。” (from 万维刚)
10. 这其实是一种很好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北京人大附中采取了一个有趣的方法。他们要求学生在使用 AI 完成作业时,必须同时提交一份"思维日志",记录自己是如何指导 AI、修改 AI 输出的。学校发现,这种方法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11. 彼得.德鲁克: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12. “找到与女儿之间的恰当距离,特别是在女儿背春期的时候,能够解决父母的一个关键问题,即给女儿一个独立的空问,因为女儿自主性的问题并不仅和母亲有关系。父亲甚登要特别注意避开两大危险:一是“过度热情”而必然发当作越界;二是“过于慎重”而可能被视方不管不顾。”
~《父亲与女儿》
13. “机器可以思考吗?”
“潜水艇会游泳吗?”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反问。
14. 梁永安:更好的生活指向的应该是过程哲学。
“峡谷里的生活简单,春种、秋收、冬藏,这些本质的自然节奏中,他对生命有了原始的体悟。 「在那个时刻,我明白了幸福与快乐不是一回事儿:快乐是轻松欣喜,实现心之所欲;而幸福,那是一路艰辛的奋斗,是生命的展开,是一步一步地活过。」 高黎贡的日子像人生的冬天。但冬天正是休憩、冬藏蓄力的时节。”
15. 克里希那穆提:正是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你的行为,你的冲突,你的野心,你的竞争造就了我们的生活结构。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智力或语言层面的理解;理解就是行动。不是先理解再行动;它们是同时的,一起的。
16. (Build forever)从历史角度来看,新兴内容形态(比如短视频)和媒介交互(比如上划切换视频)之所以崛起,是因为能让多巴胺来得更快更频繁。反过来想,慢下来读一本书,便成了与之对抗的自我保护机制。
17. 克里希那穆提:从观念与假设中解脱出来。“我说,如果你们把自己从观念和信仰、从人们数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所有安全中解放出来的话,你们就能够理解生命。你只能通过质疑来解放自己,只有当你反抗时你才能质疑——而不是停留在令人满意的观念上。当你们的头脑被信仰充塞着,当它们背负着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时,就不可能理解生命。”
18.与朋友聊天偶得之 : Spirit self会告诉理智/感受如何做。也是“心即统帅”。
难以想清楚的,多问内心感受和期待。打开感受力和空间。
“静静地坐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向你走来。”(泰戈尔)
19. 卡尔·纽波特:对抗职场倦怠的三个方法,包括面对任务保持主动、工作节奏保持轻松,以及永远对高质量保持痴迷。借用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吃苦真正的本质,是自控力、自制力,是能坚持,并且能深度思考的能力。
20. 不要“等到什么什么时候…”此刻,可以做些什么以开始?
21. 吴军:没有好奇心,就无法积攒普遍意义上的经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