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信心的时代里保持信心

美食   2024-08-11 13:28   四川  

【一】

这是一个没有信心的时代。似乎每件事情都在摧毁你对这个世界的信心。

这个说法很多人想必是反对的。该吃有吃,该喝有喝,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奥运奖牌红红火火,怎么能说这是一个没有信心的时代呢?

提几个硬证据吧:

1.对工作的信心。大量大学生,尤其心比天高的名校大学生们将编制作为极为重要的选择,这意味着他们不再觉得自己能在创业上有所成就。想想十多年前,有多少大学生甘心走进收入微薄的固定工作?即使有一部分,也多少有些觉得羞于启齿。前两天和一个中等年轻人聊到这个角度,她说哪怕是她这样一个普通本科生,当年选工作的时候,也不愿意。

2.对法律的信心。你只需要看看有多少法律人向公众求助,就能判断。网络戏言:我们本来以为靠你们为我们作主,哪知道到头来是你们也想靠我们为你作主。你再想想如何你要和人打官司,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3.对生活的信心。你想想你是怎么看你每天吃的东西的,你对几样食物有信心?

4.对人的信心。无论是亲人,还是生活中的陌生人,你觉得你对他们中的几个有信心?你是怎么看待几乎所有陌生人的?你是怎么看待几乎所有官员的?——虽然“你的看待”可能并不符合事实,他们其实重情重义、清廉正直,但我们说的是“你的信心如何”,不是“事实如何”。

还有别的证据,不可举。

所以,你同意“这是一个没有信心的时代”这个看法了吗?

作为七零后,我所见过的九十年代、零零年代那种“明天会更好”的蓬勃之气,真的已经非常稀薄。

【二】

2024年6月1日,一位坐标重庆的网友加上了我。

之后只有一个交流:发来一张她孩子班级的讲台标语,和两句话,“依然还是这种教育理念,你是人,我也是人,都是平等的,何来人上人!”“不知你的讲台上有没有这些。”

我回了一个笑脸。

我没有告诉她我做班主任的时候,讲台上的标语是“心静,气正;独立,同行”,而教室后被要求有横幅,学生们选用的内容是“生活的热闹和生命的骄傲,一个都不能少”。

后来又问了一下为什么不能看到我的朋友圈了,我说被限制使用半个月,她回复了一句“祖国有时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昨晚,她发过来一张图片,有点激动,发了两段文字。于是我们聊了五分钟。她提到她老公,我才知道她是女性。然后又点开她的头像看了看,果然是女性。


大厨:

看评论,有时真觉得活该吃混装油。

张老师,我和老公都是体制内的受益者,但我在周围都显得格格不入。

我的生活真的很丰足,可我就是看不惯,我喜欢骂,在别人眼中都是妥妥的负能量,从最近的农村娃餐补到混装油到儿慈会再到盗卖大体,哪一件老百姓不该狠狠的骂,我在朋友圈每次发这些,周边体制内的没人点赞,更别说发声、共愤。我也很特立独行,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

大厨:

我很悲观,我们是一个冷血的族群,不知尊严为何物的族群,不知敬畏的族群,毫无温度可言的族群,唯利是图的族群,甚至无药可救的族群……

张羽:

我还是不太悲观。想想大数据:网民80%以上是大专以下文凭。

虽然这个依据有点“唯文凭论”,但是,

想想他们从小到大受到的那些“教育”,

想想他们几乎为零的自我教育的意识,

想想他们几乎不会有的分辨事实、愿望、立场、感受、观念的能力,

——可厌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可怜才是根本的原因。

张羽:

只看现象,世上都是可恨之人(也许也包括你我);

追查因果,世人多属可怜。

大厨:

我所处的单位,连有些中层都一样的这么骂,张口闭嘴就是一颗导弹收复湾湾之类的…

张羽:

这些中层,他们主要是做事的能力、资历。

而他们这方面的“教育”,多已焊死在中学政史阶段,停留在无视事实和逻辑的爱恨本能状态。

就算这样的人确实也很多,我还是愿意相信“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真的这么蠢,而只是被蒙蔽得太久太深。

厨: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关注社会上的这些黑暗事件,一心过我的岁月静好,但我真的做不到平静。

张羽:

我也是的……

真的可以岁月静好。

但是,长久装聋作哑、扮痴装傻,太难受、太对不起自己了。

张羽:

说高大上一点,太对不起生而为人的人类尊严感了。

大厨:

我酷爱旅行,走了近20个国家,都是自由行,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带给我的变化是走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愚蠢

我从2020年开始赞助贫困学生,但单位叫我们捐款,我从来不捐,我直接告诉他们我不相信红十字会。今年1月成为韩红基金会的月捐人。

这是行走带给我的变化,不是得益那些高大上的教导,官话、套话、废话。

张羽:

我选择的是水滴筹这类的方式,只资助两类人:我的同行;年轻人和孩子。——别的……真的顾不过来……只能有所选择。

也不是因为什么“奉献”之类的想法,而多半是一种自私:付出微薄之力,仿佛这样之后自己就没这么麻木冷漠或坏蛋了,以此安抚心中的不安。

张羽:

你这个过程,想到一句话,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狄金森·艾米莉”

大厨:

我也喜欢这首诗!

心里舒坦些了!

感谢你给我们带来那么多优质的文章,

晚安。

张羽:

我明天整理一下发成文?(去掉您的头像和名字)

大厨:

我的荣幸

张羽:

感谢授权。

张羽:

像你我这样偷偷摸摸地躲着、默默试图分辨黑白的人,我坚信是很多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这也是我总是不绝望的原因。


【三】

昨天和2013级一个学生也聊了几句。她说在家族群里,父母叫她不要说“那些”,姐姐说“说了也没用,暴露黑暗会引发恐慌”。

我看了看截图,只有一个看名字是哥哥的人和她站在一起,而且显得似乎比她更激进。

其实一个家族群能聊这些而没崩,很好了。

家族群里竟有两个以上能那样思考的人,含金量够高了。

张羽:

你姐属于“没有吃过燕窝,所以坚定认为馍馍是最美食物”。

问题不大。一招可破:让她吃燕窝。吃鱼香肉丝。吃小笼包子。

Chloe:

那主要还是吃不到嘛

张羽:

所以在她吃到之前,说啥也没用。

Chloe:

如果有一天她也开始为生病的父母医药费发愁的时候,说不定也觉得燕窝更好了。

张羽:

甚至都不需要为钱发愁。

只需要父母生病、医生冷漠随意、投诉无用,她就知道怨恨生气愤怒了。

这时候,她才会明白,人除了成功活着这个硬件,还有生存质量这个软件。

然后你就劝她:别。没什么用。

Chloe:

哎。睡觉

发个截图


【四】


人群中有两类人

一类告诉你“没有用的”“不要说这些”;
一类告诉你“你怎么能这样想”“你不该说这些”。

所有告诉你“不要说、不能说”的,不要讨厌他们,他们其实都是你潜在的盟友;

那些义愤填膺要求你“不该这样说”“你怎么能这样想”的,才是更榆木的脑袋。

至于原因,你多想一步,就能明白。



原号已逝,请加新号
说这些有用吗?没用
还是要说吗?要说的

特正经的张某某
再次被封归来,继续爱国爱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