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瞧不起高考,它仍是多数人高攀不起的存在

美食   2024-06-07 22:14   浙江  

【一】

每年都有一波高考热。常规话题:第一个丢准考证的考生出现了、交警又送迟到考生了、家长们手持甘蔗粽子向日葵了、第一个走出考场的学生被记者拦住了、作文题出炉了(大家当然不讨论下午的数学,嫌弃太纯技术,没智慧含量)……

也有一些变化,比如过去是“妈妈们穿旗袍”,近年已经进化为“男爸爸们穿旗袍、男老师们穿旗袍、男校长们穿旗袍”。一次高考,整得性别混淆,美丑不分。

车不鸣笛、工地停工是常规操作,但真正的标志性变化是横行神州、战无不胜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对高考这个巨兽的屈服——因为他们知道,高考生的爸爸妈妈们比他们还敢吃人。

今年还出现了交警叔叔新动向:比如警号、车牌号985或211的开光仪式。还有带头“违法”为:呼唤考大巴压过双线,寓意“全都上线”这当然不必苛责,算是全民同乐,无伤大雅。那位警察叔叔很有人情味。

在这个欢乐时刻,让我们暂时忘却每一个高中学校里那些中途不能坚持到底紧张抑郁休学退学吃药住院的孩子,让我们暂时不去心痛每年高考之后注定会出现的自伤自残行为。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不开心的人是可耻的,保佑孩子,保佑父母,保佑所有吃饱了饭的人们。——这句改编自张楚歌曲《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

他们不知道,其实是他们从未开始、就已结束的青春的回光返照。他们的什么花季雨季,什么二八佳年华,在书山题海中度过。

他们未曾真正拥有过青春,他们在初中高中的那些貌似青春的行为,在我看来只不过是荷尔蒙的间隔性抽搐。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将迅速在大学开始学会各种算计甚至蝇营狗苟,然后保持终身。

其实高考后,这件当时看来重要得不得了的事情如过眼烟云。比如下面这张新鲜截图,来自2022级毕业生。感谢他们还记得《滴水》。

【二】

基于对以上行为的同情之理解,所以我要对下面这个高考祝福视频作严厉谴责:

为啥?因为它配的音乐是《霸王别姬》。高考日,怎么能配这个音乐?

这是个啥故事?“面楚歌、十面埋伏,马没了、马仔没了、马子也没了”,这岂不是题型难度很大、坑很多、考试工具坏掉、兄弟没了、女朋友也没有了……(不忍心把玩笑开到最尽头:连皇阿玛自己最后也没了……)

想当年我儿子1月首考(浙江高考分两次考),我送我儿子进考场后亲自去爬了考点附近最高的一座山,从悬崖那一面爬到山顶,中途很艰难、各种树枝石屑划伤都没敢放弃——生怕没登顶坏了考试风水。你看我有多迷信。

——其实效果然并卵,我儿子选考三科300只有240多,平均只有80。——到6月高考的时候才涨到了280左右。而6月,我在宾馆睡大觉。

结论:躺平才会赢。

我儿子最后考了一个双一流。如果他能上清北,我肯定更加乐不可支地送他去上学,然后叫他进去后要坚决反对开放校门,那可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进的!咳。

【三】

以下观点全部建立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中国现状”这两个基础上。

我的态度是:虽然整个教育制度非常异化甚至变态,虽然高考只看分数而且常常取决于一分两分非常残酷,但它仍是大多数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应该并需要重视的一个人生阶段。

在录取分数这个点上,它没有可操作的面试分,确实算是比较公平(是否正义暂不讨论)的一个选拔。

而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通过高考抵达质量各异的大学,仍是成本最低、操作最简单、过程最公平、前景最靠谱的一个教育通道。

甚至算是一种傻瓜式育儿模式:生下来,养活,送进学校,甩给老师,然后等着高考到来。——如果你不管分数多少的话。

其实管也没太多用:大学入学率远超毕业就业率。(所以奇怪的事情出现了:你说家长们短视吧,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担心孩子能不能上大学;你说他们长远吧,却又不加倍担心送他们上大学的最大理由:找工作。真是古怪。)

无论中国大学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我们仍必须承认它们之间有非常明显的质量差别,上不同层次的大学,所获真的不一样;拿不同大学的毕业证,未来的求生难度也真的不一样。

虽然文凭的价值正在直线下降——原因:经济增长模式的停滞甚至倒退,工作岗位没有增加,而大学生在源源不断毕业,日趋饱和,非紧缺,必贬值

虽然我们看到这些年哈佛耶鲁斯坦福、清华北大中科大这样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不断在入职乡镇公务员、街道办甚至城管、殡仪馆;

——但你只要认真思考,你就会知道,他们仍属个例,是风起于青苹之末,飓风尚末到来。

——在飓风到来之前,仍有长短未明的一段窗口期:更好学校的毕业证优先于较差学校的毕业证。

也就是说:

1、常规意义上,更好大学的毕业证,仍更有利于求生。

2、常规家庭和孩子,“更好的大学”,仍是更简单有用的优选项。

全国985录取率1.6%左右,全国211录取率5%左右。

所以,如果你同意我“普通人渠道”的观点,那么,较好的大学,仍是绝大多数人高攀不起的存在。

你很难瞧不起它。

【四】

但一些深入思考过但又可能思考得不够深的同行、一些家有受困学校教育因而退学、休学的家长,脱离了这个现实大环境,一说起体制内教育、高考,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是乐于被约束的受虐狂。

这是一种认知的错位。

错位点在于: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我所处的情况,属于非常规状态”。

他们退出学校教育,并非是真的主动想透“我的孩子不能接受这样的教育、我需要寻找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原因是:“我的孩子已经无法在学校正常学习,我只能重新想办法。”

——而且“孩子无法在校正常学习”的原因也不仅是因为学校教育太变态,家长自己也存在重大问题。

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而非清晰的价值观决断。

在我视野之内,出于清晰价值观判断的只有两个例子:1.一个同事几乎是不惜代价将孩子送到国外从小学开始读。2.四川网友蜗牛爸爸(教育从业者)和女儿商量后选择从小学退学。

也就是说,就我的判断,有一部分人对现行教育的离开和严厉批评,其实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反弹式情绪冲动。

“你看,孩子退出学校后,平静了,有事做了,不再为催他们放下手机、催他们去学校、催他们完成作业而鸡犬不宁了,果然,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啊。”

不是这样的。对绝大多数情况来说,这是一个假象。你脑中的望子成龙执念没这么容易去除,它早已深植你心,如影随形,如蛆附髓。

一个场景虚拟即可轻易让它显出原形:你家孩子没上学好久了,就在家玩泥巴、做手工……,这时清华北大找上你:“你孩子有特长,我们准备特招他。”——这时候,你的真实心理才是你的真正观念。

你告诉我,这时候,你的真实心理是什么?你将怎么决定?你将怎么和你的亲戚朋友、邻居和孩子从前的老师谈起这个事?

给你加点选择的难度,提醒你:正是因为清北的主动邀请,更证明你的路是正确的,你更不应该去。——你去不去?

曾经有一个人,叫宋江,他被迫逃离,但一直渴望招安。

重复一遍:这时候,你的真实心理才是你的真正观念。

我们常常并不能清醒地认知自己。

我想起了昆明丑小鸭学校校长詹大年的一句话:“我这个学校不适合能适应常规学校教育的孩子。”

以及茅卫东老师的另一句话:“我做教育咨询,希望对那些受困的孩子和父母有所帮助,但这种帮助常常有点临终关怀的意味。”

——原句忘了,大意如此。他们试图为那些煎熬中的孩子和父母撑一把伞、指一条路,并一直在为之努力,但又深知很难给予整片灿烂天空、一条通天坦途。有大爱而且清醒。

【五】

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反过来证明了现在学校教育没问题?

不能。

随便点几条,其余——包括更深入的角度——请君自行脑补:

读书。我们一直宣扬“人当然得读书”,这话百分百正确。——但刻意将“书”混淆成“我要你读的书”,所以别的书都是闲书、坏书。

吃苦。我们一直宣扬吃苦精神,这话仍百分百正确。——但刻意将“成长会吃苦”混淆成“吃苦就是成长”,于是学生吃了很多根本不需要吃的苦。

纪律。我们一直宣扬纪律,这话还是百分百正确。——但刻意将“纪律”与“控制”混为一谈。

挫折。我们一直宣扬挫折教育,这话也百分百正确。——但刻意将“挫折”与“折辱”混为一谈。

严厉。我们一直宣扬严师出高徒,这话当然也正确。——但刻意将“严厉”和“凶残”混为一谈。

快乐。我们一直也宣扬快乐教育,这话当然也百分百正确。——但刻意将“快乐”与“贪图享乐”混为一谈,你一笑,就看你不顺眼。

尊重。我们一直宣扬要很尊重师长。这话我也喜欢听。——但刻意将“尊重”与“顺服”混为一谈。

有一个说教育的词,叫“如沐春风”。

不存在的。

我们的教育常常是另一个词——“如堕冰窖”。

原号已逝,请加新号

说这些有用吗?没用

还是要说吗?要说的

特正经的张某某
再次被封归来,继续爱国爱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