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曾经以为我不会忘记某些名字,但后来我发现,我忘了。比如那一个桥上人,我现在只记得他的姓。
我很担心再过几个月,我怎么努力也想不起胡友平这个名字。
【二】
6月28日,官方确定胡友平伤重不治、并确定为见义勇为。
为官方点赞。网友们呼吁的“让我们知道她的名字”也得以实现。这当然不一定是网友们的功劳,而只是信息需要一个确定过程和延迟。
在这整个一天,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正事,做了一件我从未做过的事:朋友圈看到有关“胡友平”正面信息的时候,全部点赞,见一个点一个。
于我而言,属首次。(见“附”)
【三】
对胡友平,有很多哀悼和赞誉。她值得起。
出现了一些煽情的句子和现代诗、绝句。说实话,我不太习惯这种时候的煽情——虽然我知道煽情是中国文字的惯有毛病,但在这种时候,它显得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事实本身就已经足够有力,真的不必煽情。
看到人们说她的名字“友就是友好,平就是和平”也有不适感。事实本身还不够有力吗?何必玩这么幼稚的文字游戏?
等到发言人说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时,我就更觉得脑中越来越恍惚。
一、如果胡友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那么那个杀伤她的人呢?只能是这两个词的对立面:不善良,不勇敢,也就是狠毒和怯懦。
可他也是中国人。那他是不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另一面?集屠夫与懦夫于一体——打字的时候注意到,这两词的五笔打法竟然是一样的,“懦夫”在前,“屠夫”在后:
二、有人说胡友平为苏州、为中国保留了一块遮羞布、一丝体面。那么,遮羞布下的我们又是什么?
就像鲍鹏山先生朋友圈的怒斥之语:“有人敢死,有人连给她点个赞都不敢,这些人中很多是学者专家,呸,呸呸呸!”想必是他看到他的朋友圈里有部分学者专家对此事半字不提。
更何况,生命诚可贵,她付出宝贵的生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做遮羞布?
她凭什么要用她唯一的一次生命来给我们遮羞?
而遮羞布下的我们,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为什么总是这么喜欢被代表和代表人?
我相信她更想活着,而不去做一面旗帜,更不愿去做什么遮羞布。
又或者说,那一刻如果没有她,她恰好当天没上班、恰好当时上厕所去了,难道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就没有最后的体面了?这明显也不符合事实。
【四】
她不是为了我们而死。
不是为了苏州的脸面而死,不是为了国人最后的一丝体面而死。
她只是眼见有人挥刀向妇孺,基于人性本身冲了上去。她也应该没有想过她会因此而死——来不及想。
她身上体现的,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那一份良善与勇气,和苏州无关,和国籍无关,和身后是日本孩子还是中国孩子无关。
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这个叫胡友平的女士,只要她的身后站着一群孩子,不管是黑皮肤、白皮肤还是黄皮肤,不管她是站在苏州的街头,还是悉尼歌剧院里,或者艾菲尔铁塔、孟买酒店、尼罗河畔、纽约、东京、太平洋深处的豪华游轮、非洲的某个穷乡僻壤,无论是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她都不会让开。
——在“人”这样一个巨大的词语面前,什么苏州的脸面、国人的体面,算个什么东西?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竟然需要一个非常普通、非常平凡、默默无闻地活了54年的人突然意外死亡来保护它的体面,是不是更加不体面?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体面,不是通过一个生命的逝去来保护的。
如果一个地方,文明得以提升,安全得以保证,每个人都笃定公正能被实现,所有安分守己的人——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仅仅因为活在此处就感到安心、快乐、幸福和骄傲,提起它就觉得温暖,忍不住就想向别人推荐,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这,才是这个地方真正的体面。
而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子因为挡在一群孩子的前面而死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她个人的光芒,同时是她的血泊流经的那片土地的耻辱。这份光芒不属于别的任何人,而属于人类本身,如果有人想拿去,是更深一层的耻辱。
所以看到有人说因为她而感到光荣,我就觉得这说法很可耻。
【五】
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她?
我看到满屏的“民族英雄”,感到非常不适。什么叫民族英雄?在我们的定义里,必须是抵抗外族侵略。她抵抗的是外族吗?不是!杀死她的,是同族。所以,非要在这个角度上为她命名,我们应该称她为“人族英雄”。那么站在她对面的,是非人。
她是烈士吗?烈士是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那么她的对面,就是非正义、是邪恶。可为什么有这么多评论、留言正大光明地赞美他、支持他?我们为什么又如此纵容这些恶劣评论的“非正义者、邪恶者”招摇过市?而那个把她变成烈士的人,为啥遮遮掩掩,而不是堂堂正正地分析其人生经历、剖析其心理结构,以期同类悲剧的避免?
她是模范吗?“模范”的意思是作为榜样的人。就没人察觉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词?
所以,她是谁?“胡友平”三个字,究竟是谁?
她是一个在那一刻如超新星爆发般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但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词来称呼她才是恰当的。
英雄,是唯一觉得勉强恰当的词。
【六】
十多天前,6月11日,北方,吉林。
6月24日,南方,苏州。
日本感恩胡友平。
但我们非常清楚,感恩是感恩,心理冲击是心理冲击。
换成你我,在“有胡友平这样善良而勇敢的人群,我们是安全的”和“有针对我们的行凶者,我们不安全”之间,你更可能以哪句作为依据来选择你的旅游地和工作地?
——答案是不是非常清晰?
更何况,你因为工作和团聚兼顾,你让爱人和孩子也来到这个地方,你看到这个地方的网上满是下面这张截图的内容,你看到你身边就发生了针对性攻击,虽然你也判断它是偶发,但你看着天真快乐跑来跑去的七岁儿子、五岁女儿,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从这个角度的负面影响看,一百个胡友平都抵不过一个“周某”。
为了不过于难受,我选的是一张“温和”的。你可以随时在网上去截图,看看那些更糟的评论。
我无法给国家建言。它也不听。
如果能,那么我会说:要非常明确地表态“这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思维模式,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恶行”并用行动证明这一点,不要试图骑墙,不要试图劝阻甚至安抚那些潜在的行凶者。
我们需要这个世界,我们有能力留住他们。
但我们不需要行凶者,我们有能力阻止他们。
【七】
也许,我们还应该意识到一个微小但可怕的细节:
有一类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人的人,他们“爱国”的方式,从一百多年前到今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第一步,竟然都是:
杀伤同胞。
附:
我不太在朋友圈点赞。
多数都是匆匆掠过,随机一点。点赞最多的估计是女学生们的漂亮照片们——其实经常都没点开,有照片先点了再说。主要是一个目的:要让她们觉得自己是美女、要让她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包括充满虚荣心、充满爱自己之心——想着她们能够随时随地、毫无依据地就在生活中自鸣得意,我就觉得挺好的。
工作上的事,反倒是基本上经常义务性、责任性地点赞。有傻不拉叽想不明白的朋友还质疑过:你平时把工作和生活分得这么清楚,总叫嚣保护自己的生活,那为啥工作上的宣传内容啊之类又要转发和点赞呢?这自洽吗?
我告诉朋友,这很自洽。
1.我所呆之处,是我选择的可呆之处。不要因为我有批评,就觉得我不认同。我也批评我儿子,但我实打实爱他。
2.为工作的单位点赞,表扬它、宣传它,也是因为我希望我所呆之处能更好,它好我也好。让它更好,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有网友听我说我所在单位的管理模式(不打卡,不刷脸,不坐班,看重实效,不做很多虚事……)后评论:“对比几乎所有学校的一大堆形式主义,你那学校简直是一股清流。”我表扬网友说得对。
3.批评和点赞,都是我对它的义务和责任。对单位是如此,对国家其实也是如此。
原号已逝,请加新号
说这些有用吗?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