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时代,如何培养一个普通人:家庭教育的一些思维起点

美食   2024-05-29 20:31   浙江  

【一】

持“吃得苦中苦,想做人上人”观念的人可以不往下看了。

如果你觉得你娃过得有亿点点辛苦,你觉得你教育你娃有亿点点辛苦,可参考性往下看。全文字数5000+,慎选。

5月26日晚,在茅卫东老师做的一个育儿社区里做了一个分享。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茅老师找我的原因,因为我觉得我一无所是、一无所长。娃也普普通通,并非不得了的青年才俊一枚。

不过既然他觉得行,自有他的道理,比如主打一个“普通而具体”。那我就梳理了一下,讲了一百多分钟。——打个广告:个人有疑惑,育儿有焦虑,可关注茅卫东老师公众号“教育自由谈”,顺道可与茅老师建立联系。

而且我也确实想和那些做父母做得比较辛苦的人们交流一下有时候看着身边的父母们处理事情的一些方式、背后的一些逻辑,真的是非常疑惑:

这些爸妈究竟是怎样想的?明明非常简单微小的事,竟能在三五秒之内将它变得鸡飞狗跳、鬼哭狼嚎、互视仇寇?竟然将一件“一个点头”就能解决的事情,变成“嘴上大吵三天、心中添堵一年、终生提及伤感”的事?

——我的分享,实在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他们手中正在受苦受难的孩子。

在准备的过程中,怕自己卡壳,于是写了一个关键词提纲。

真是关键词。整页也就几百字。而我说了接近两小时。破折号后的内容都是此刻才加的。我担心只看着关键词你不知道我究竟在说什么。我是友好的人。

在讲完后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我还是没忍住骂人,发了这么一句:我们这么一群又一群的父母,自己平庸无比、一身毛病、飞扬跋扈、一地鸡毛、趾高气扬、啥意见都听不进,然后,要求孩子从善如流、一丝不苟、前程远大……

——很明显,这句话,也包括骂我自己。

【二】

情况简介:

我家儿子从小到大未上过任何补习班、奥数班。

成绩普通偏上。高中也无加码行为,高三仍然打游戏,晚自习请假回家看游戏大赛直播。大学普通双一流。

初中语文老师:“你儿子就努力了最后一个月。”高中历史老师:“你儿子只有最后两个月像个高中生。”

从未有过(至少从未表现出)青春期叛逆。平静、讲道理。父母从未因他而头痛。一直就这么简单、随意

大学毕业前突然通报要考一下雅思,18报名,24号考试。考试结果,7分,跨过了留学门槛。报了加拿大QS全球排名前两所、澳大利亚QS全球排名前四所的大学。最后选择了澳大利亚排名第二的大学,QS排名全球19。已入学。

高考后一天,他很无意地说:我的生活足够自由了。我知道这是生活颁给我的奖章。分文不售,价值连城。

【三】

过于个人化的表达和逻辑上稍难懂的,我详细一点。易懂的,我简单一点。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这些想法只是很普通的常识。

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的这些想法,价值千金。

如果娃才刚生下来,那么它价值万金。——不信你想想看,如果有人向你保证,如果你按他说的做,也许不会养出一个天才,但近乎100%不会养出一个动不动就气你半死的娃,这一万块,你付不付?

所以,愣着干啥,给钱啊!

【四】

孩子教育的一些思维起点

关键词:

1、“击破自我、自我更新”的意识。——要舍得对自己下刀。

一个原本一无所知的小孩,究竟是怎样长成我们后来看到的这破样子的?如果一开始就换了父母(比如在医院就抱错了),他们的人生会因何而不同?——所以,究竟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所谓子女教育,其实是父母教育。

一个雕塑家出不了好作品,肯定不能去责怪笔不好、石头不好。所以你的各种怒斥,本质不是孩子混蛋,而是你的无能。——更何况,哪怕是石头不太好,那也是你的基因表达(俗称“亲生的”),你只能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把作品弄得尽量好。我其实天性暴躁,也是一步一步改得稍好一点的。

2、“整体性”意识。——你孩子所处的整个环境,都在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它们都是你需要思考的范围。

①育儿不影响生活,育儿本身就是生活你不能抱怨他影响你打牌钓鱼,嘴上不能,心中也不能。他本就是你全部生活中占比极重大的组成部分,不是拼图里可以拿开的一块。

②努力把家人(所有会对孩子教育产生影响的亲人)纳入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上有方向性争执的家庭,会把孩子撕裂。我运气好,父母老婆都愿意听我的。老婆曾经试图抱怨我的放养方式,我说“你希望他长大后面对事情,像你还是像我?”她一秒放弃挣扎。

③把老师、学校纳入“我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我育儿”的助手,至少不成为阻力当我儿子不完成假期作业的时候、不参加补课的时候,我会告诉老师事情的原因(比如带出去骑车一个月去了)和育儿设想,以期获得老师的理解,至少显示出我的尊重。当然,当我和老师、学校的观念无法同频的时候,非原则性事情可让步,原则性事情我直接无视学校和老师的异议、但力求老师们“不爽但假装理解,不认可但接受事实”(我儿子的历任老师可作证)。非要委屈一个,宁委屈成人,绝不委屈儿子。

3、“第一原则、原点原则”的意识。——身心健康是唯一重要、不可偏离的原则。其它都是附带值。这条不必解释,你一看就懂。你只是经常犯迷糊。都知道杀鸡取卵是贬义词,但你常常把鸡和卵搞反。鸡都没有,你取啥卵。

4、“角色互换”意识。——随时摒弃“我想要怎样的儿女”而启动“此刻他想要怎样的父母”。“此刻”——亲子危机时刻。孩子不可能不犯错,所以,他犯错的时候,你要启动“此刻他想要怎样的父母”,而不是“我想要他怎样”。

后面有群友说,不太明白具体对话是啥。于是我给他还原了一下真实场景:“半夜。我:还在打游戏?儿:还有一局。我:要不要我阻止你?儿:不。我:哦。”——对话结束。他们略惊讶:就这?是的,就这。没有威慑,没有道德压力,没有附带要求,双方都是陈述现实状态,是纯粹的信息交流。——他此刻想要一个不强行阻止他的父母,于是我就做一个这样的父母

这不是放纵。

我的逻辑:我向他表达我注意到他晚睡,然后把自主权交给他自己。自己会作合理调整。

——从小这样养大的娃,不会滥这个自主权、而会珍惜这个自主权;

——那些滥用自主权的娃,真正原因并非天性沉迷,而是因为在父母长期剥夺下他早已知道自己并无真正的自主权,逮到一次算一次,谁知道下次是啥情况。

护食是因为知道食物紧缺。如果知食物绝不会紧缺,谁没事抢几个面包疯狂啃食?

5、“绝对安全感”意识。——不设防的亲子关系。

提到我在多处提过的一个意思:伤害永不来自父母;给出自己能给出的全部温暖。他确知无论他做了啥,父母都永远站在他这一方的。即使犯了错,即使有惩罚,也必不会让他觉得委屈

举个例:一同事孩子需要相机,家里相机没修,要不要给另一同事借单反相机。同事担心弄坏,于是拒绝,于是吵。问我意见。我于是重提了上面两句话。逻辑如此简单:①不一定弄坏。你在用极可能不发生的事确定地伤害。②如果真弄坏,要么修(如果同事不介意),要么买一个新的赔给同事。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同事恍然大悟。

6、前瞻意识。——父母应先于儿女抵达他的成长点,并为之作好准备;直到自己跟不上的那一刻来临——而此时他们想必已具备基本的独立能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到达之时,浮桥已经架好、直接过河就行。孩子就是这大军,父母需官。

粮草分两种,精神,物质。你知道大多数孩子会有一个青春期叛逆过程,你先想明白他们的可能叛逆点,然后努力去避免它们出现——于是,他们挥舞着十米大砍刀抵达青春期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无逆可叛!西线真的可以无战事。

例:①小学就开始假期作业有时不完成,为了避免开学时出现“我是一个没完成作业的小朋友”的自责从而伤害幼小的心灵,我给小学老师打电话:“拜托不要检查我儿子的假期作业,让他傻不拉叽、稀里糊涂混过去。”老师也欣然同意。于是永远傻着心理健康、永远洋洋得意。我儿子是我们家最先用上苹果手机的人,而且拥有一个打游戏的独立电脑。重要的不是玩游戏,重要的是尺度。我儿子自行决定考个雅思去留学,好,这个钱早已独立出来供君使用,你若能去,那钱拿去。

7、“方法替代”意识。——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若有错,要思考换路径。

这一条也简单,不必阐述。你只需要注意不要一根筋,尤其注意你要到达的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狗屁地方。你想让孩子不那么沉迷游戏,除了打骂,除了嫌弃,一定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实现。你想让倒数第八名的孩子成为全校第一名,嗯,你要的不是罗马,是地狱。请回看第3条。

8、“耐心与交流”原则。——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要带预期、不要设流程,所以过程会一点都不辛苦、不失望、不焦躁。

我儿子是一个基因里带“急躁”的娃,几个月时有一天发现他能一个人非常投入地哭得脸红耳胀而声音全无。要喝奶瓶必须三秒到位,否则咧嘴即嚎,抱着走走、分他心,全无用处——所以我们家有两个奶瓶,其中一个永远有凉开水,他一开始找奶瓶,立马冲好,然后用凉开水调到恰当温度,迅速塞到他嘴里。如果等奶瓶自然凉,他早嚎三分钟了。

当我意识到他已经遗传到我骨子里的暴躁天性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大事,这状态,十四五年后进入青春期,岂不和我长期生死决战?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除了我自己不断艰难克制自己的破性格,还时时提醒他“娃啊,我们都是急躁的人啊,要一起努力改啊”。中间一万种急躁表现。直到他十岁左右,我发现他真的不再那么急躁了。

以“急躁天性的修正”为例,用“耐心”来面对漫长的过程,用“交流”来面对孩子的认知空白允许它无数次出现反复,不期望它一次、十次、五十次就改过来了。又不是发射火箭,还设置一个倒计时。它的完成之日,才是完成之日,让事情自然而然发生。——看上去十年很长很恐怖,因为它没有时间表,没有预定流程,它就是生活本身的流淌,所以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辛苦、不难熬

总结:对内“刮骨疗伤”,对外“环境改造”。

①不要呵护自己,要有彻底自我更新的决心孩子有问题,基本上一定是你错了,要么是方法错,要么是思维方式错,要么干脆就是价值观错误。不要原谅你自己,为自己找任何理由。

②参与孩子所处环境的改造,不把儿女就这样扔给这个世界是改造,不是对抗;对抗是穷尽一切办法之后的最后选择。比如中考、高考,如果你准备让孩子在体制内学习,那应该思考的不是对抗它们,而是正确面对它们。是你左右你们家对待中考高考的态度,而不是中考高考左右了你们家。

【越出育儿话题多聊几句:不仅是和孩子交流,其实也包括和家人交流。不要总是一个人孤独地活在个人的世界,然后不爽家人不理解、不体贴。就我观察,大多数中国人非常蠢,总是把好的一面留给外人甚至陌生人,唯独刻薄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人。把耐心、容忍都留给外人,刀刃向内。家是港湾,你却做一个在港湾里兴风作浪的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我不是基督徒,但这段文字对我非常有意义。

祝群友们个人生活幸福,尤其祝你的孩子因你的改变而健康、而快乐。

【五】

我过去一学生,之前已经听我过我分享别的事。这次又临时付费入群,我看到她的入群信息,说“你怎么又来了”。她然后听完我的这些叽歪,又按规则退出了。退出前,发了这么一句话:

“我就是张老师分享中提到的那个学生。我读书时候的张老师温和幽默风趣,课堂内容丰富……完全没有他说的他急躁的一面。这些年经常在张老师的QQ空间、博客、朋友圈晃荡,受益匪浅。今天听完分享,一方面笃定我平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一方面感叹张老师的睿智和清醒,内核稳定。不仅一点儿不受环境影响,还能如此智慧地改造环境,佩服。学习了。反思我自己,自身不够坚定,对外在环境,比如老公、婆婆,抱怨多于想办法解决……继续反思。”

很明显,她对我太包容,在记忆里剔除了凶暴的一面。我教她的时候二十三四岁,肯定还没有改造好我自己。

之后有一些群友加我。其中一个加我后,发来了一长段:

张老师,忍不住和你分享一点听后的感受。

听到你说“整体性”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我觉得这种整体性和你后来讲的前瞻性是一体联动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父母应该先于孩子抵达重要的地点,就是因为首先有了“孩子是我生活整体的,不是可以拿掉的一块拼图”的这个观点。那如果父母在对自己的人生做整体规划,为了让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时候,发觉如果先于孩子去抵达,扫清一些会让自己和孩子都不愉快的障碍,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很多和各种观念,都让我有很多触动,比如“不是和应试教育和老师对抗,而是纳入,拉进来一起”。怎么说,就是如果你有了拉进来这样的意识转变,我感觉就我个人而言,想到孩子、老师的心情都要好一些。

虽然你说你一直在”批评“现在的教育,写文字也在批评父母,但是我听下来的时候,这次的分享中我基本上没感觉到你对应试教育有什么抱怨,对学校的老师有什么抱怨,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你把注意力放在了“我能做什么”这个方向上,怎么拉家人入伙,拉儿子的老师入伙,来营造你想要的“对儿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上。我觉得这种就是强者的思维,改变我能改变的,接纳我不能改变的,有清晰的判断和实际的行动。说实话,我在听的时候,一边很佩服你,觉得你实在是太牛了,一边觉得那我做不到你这样,我咋整呢。——这不有点像”等死“吗。但是听着听着,又听到了你很多其他金句,比如你不干掉让你痛苦的环境,你去干掉自己的孩子?你都没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还折腾孩子?”“去改变一个东西,一次又一次,不设预期,允许慢长”等等。

我就想,我可能确实我做不到像您这样,但是我一定也有我能力范围可以做出的调整和改变。如果实在不能提前送到粮草,那我先看看是不是能同步送;实在是同步也不行,那起码我知道我该小跑着努力送快点。而不老是责备孩子“怎么打仗不知道自己带够粮草”。

觉得生了这个孩子,让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烦躁了。

还要不断在你公号学习,泡泡朋友圈…(过于肉麻的马屁,省略)…做到真正的排毒。感恩遇见,感谢东哥社区。

原号已逝,请加新号

说这些有用吗?没用

还是要说吗?要说的

特正经的张某某
再次被封归来,继续爱国爱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