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能够学得又快又好?

情感   教育   2024-11-20 07:31   福建  

- 包图网 | - 小言

在心理学上有个「学习三区域」理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即人的认知世界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Comfort Zone)、恐慌区(Panic Zone)和学习区(Learning Zone)。


舒适区的内容过于简单,容易让人懈怠;恐慌区里的内容超出了现有掌握范围,容易让人退缩;只有在学习区里,才能让人不断进步。



要让孩子处在学习区里习得新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布置任务不能过于容易,也不能过于难,要让孩子跳一跳才能够得到是最合适的。


但究竟怎样的难度最合适呢?


科学研究给了我们答案,这个数字可以帮我们评估,难度是否让孩子处在学习区内。


15.87%的意外率,学习效果最佳


2019年,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内容中存在15.87%的意外,学习效果最佳。


AI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与人脑学习过程非常相似。研究者便通过训练AI网络,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


为了让AI神经网络学会判断对错,研究者需要给它提供大量的数据。如果网络判断正确,它就会巩固现有参数,如果判断错误,就需要调整参数。


因此研究者需要决定用什么难度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如果难度太低,网络每次都能猜对,就无法提高判断水平;如果难度太高,网络总是猜错,它也会无所适从。


每次训练中网络判断的错误率在多少,对AI来说才能学东西最高效呢?


研究者使用了一个数学模型,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15.87%。


也就是说,在AI学习的时候,提供给它85%熟悉数据和15%意外数据(15%出错的概率),AI学习的速度最快。


(颜色越接近黄色,准确率越高)


要达到同等训练水平,40%的意外率需要训练1000次,而15.87%的意外率,只需要训练350次。


这个结论被称为——最优学习的85%规则,也叫15.87%最佳意外率。


这个学习模型也被用来考察其他领域的学习效果,结果也大致相同。


学习知识时,如果有15%左右的新内容,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最高;学数学或英语时,如果85%的内容是会的,15%是新知识;学生学习兴致最高。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比例不代表考试得85分左右就是最佳。因为100分制的卷子,如果最终得分是85,3表明学过的旧知识只掌握了85%,这里并未涉及学习新知识的范畴。


喜欢=熟悉+意外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让孩子更快接受新事物。


美国作家德里克·汤普森在《流行制造者》中提出一个公式:喜欢=熟悉+意外。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东西,首先是因为熟悉,其次才是能够带来意外惊喜,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也往往处于熟悉和新奇之间。


《影响力》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也证明了这个原理。研究证明人们喜欢听熟悉的旋律,因此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歌发布后,为了让听众更容易接受,发布方先在各种广播、广告和节目中插入这个曲子的旋律,过了没多久,这首歌就大爆了。


所以,当我们想让孩子尝试一些新东西时,或许也可以先从他熟悉的事物上找到切入点,增加一点意外,引导孩子更多地向外探索。


此外,人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容易达到心流状态,也就是能够轻松且高度专注地投入某种活动。


要达到心流状态,我们所拥有的能力与挑战所达成的平衡,这个挑战也符合15.87%的比例。


帮孩子达成心流体验,也是让孩子产生自我驱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中的应用


这个原理也早已被广泛运用于学习之中。以各科学习为例:


英语学习中,孩子常用的分级读物就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那么当我们给孩子选原版书的时候,也要以孩子能看懂八成左右最为合适。这样既能让孩子看得快乐,同时所遇到的生词吸收率也是最高的。



当我们想让孩子不抵触英语的时候,可以先从英文歌开始给孩子听起。当孩子并不愿意听英文动画的时候,观察一下,是否这个动画的句子,五句里有三句孩子都听不懂,或者内容太过幼稚,一眼看上去毫无趣味。


大部分教材的编写也都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如化学中讲到水时,会先列出常见生物和人体内含水量,再提出「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


配合教材的编写思路,如数学学习中的分类、几何、统计等多方面要素都可以在生活中多接触,先熟悉起来,再学课本就会更快一些。


再如语文,拥有广泛背景知识的孩子接受新领域的速度会更快。


当孩子感到吃力时,记得想想这些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有时候孩子在学校学习感到非常吃力,或许最大的原因是前面基础没有打扎实,导致后面的新内容学习占比远远超过了15%的意外率,导致孩子的学习进入了恐慌区。


而班上学生众多,进度却是统一的,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课后家长抓学习时,就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真正参与孩子学习,并不仅仅是停留在敦促孩子写完作业、保证习题数量这些工作。家长对学习的配合,应该是主动走进孩子所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询问,尝试了解并分析定位孩子的掌握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拿到孩子的练习和测验结果,不能拿单一的错误率作参考,而是要一起探讨,所有的题目都读懂了吗?了解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吗?


另一方面,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了解不够全面,容易低估或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制定出自己达不成的目标。我们要了解这种情况,并帮孩子适当调整目标难度。


写在最后


虽然我们知道了这个理论,也不意味着要一直死磕这个比例,更重要的是了解学习东西就是要熟悉+意外,不断地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然后逐渐提升挑战难度。


参考资料:

[1]环球科学:怎样学习效果最佳?15%的失败刚刚好;

[2]万维钢.《学习到底是什么》;

[3]米哈特.《心流》;

[4]德里克·汤普森.《流行制造者》

END



感恩遇见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我们点亮在看~

❤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工具栏→“号内搜”,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可以点击“微店”,看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更多互动话题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与罗老师互动~有各个年龄段的粉丝群(学习与分享),欢迎您的加入~

❤愿您在这里,每天加满油,跟孩子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戳原文,更有料~~

罗玲的空间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