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玲 - 图 | 包图网 - 编 | 小言
有家长问:“罗老师,如何激励她们做那些现在看有些无聊,但是会带来学业进步的事,四岁。”
回复:我觉得家长太心急,对学习的理解不到位。幼儿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玩的游戏里增加一点挑战、难度,但这也都是偶尔为之,不必那么刻意。
四五岁的孩子,玩各种手工、积木、运动游戏、情境模拟游戏、看绘本听故事……这都是在继续给身体和大脑这些硬件升级,好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小学生,玩也不能停。他们通过深入地玩学一些事情,锻炼能持续专注的能力,以后好用在学习上。这个能力要用他喜欢的活动来提高,逼迫的学习,往往达不到目的。
小学生还要有大量同伴在一起自由活动的机会,他们锻炼交往,提高情商。他们之间的互动很有意思。有的好学生家长总是嫌弃其他同学,不给孩子机会和他们玩,嫌浪费时间,这很遗憾。我女儿六年级,每天听她讲同学间的事情,非常有趣。昨晚还讲,一个男生努力想搞清班里哪个女生来月经了,通过谁不能跑步来判断,还四处打听,其实错得离谱,被女生们愚弄。这些没有价值吗?只有闷头学习才是成长吗?大人们要信任孩子。
大人们常常在所有方面、以各种方式高估孩子的能力。孩子玩低幼的玩具也玩得津津有味,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也想不出来解题思路,一遍遍让你重复读某本书,三岁了拼拼图还拼不好……家长们看到这些就着急。
是孩子们学得慢吗?不是。如果你真的能够进入一个婴幼儿的身体里,你会发现他有多么惊人的学习速度!
他每天要观察、摄取的信息是海量的。他的头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在飞快地刷新。并且,他不是直线上升地学习,他要观察、有想法、做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不断修正结论。这整个过程就像科学家在做研究。我们觉得科学家做研究的速度是怎样的?快吗?我们是否会拿着鞭子在科学家身后说:你怎么好几年了还没研究出成果?你每个月都要研究出新的模型、原理……你下个月必须拿出疫苗!学习也是如此。
学习不是外界把东西装入脑子里,是这个大脑自己要发生变化。学习者是主体。他要通过积极地参与,把知识用他自己的大脑加工,整合到原有的体系里。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可塑性非常强,神经元随时在变化。他们已经在飞快地学新事物了。我们大人可以熟练地系鞋带、心算、阅读,只是因为我们练了几十年,神经回路轻车熟路变成自动化。不要嫌孩子笨、慢。那只是我们不懂他。
以支持的态度,允许他在看似简单的任务上逗留,找到熟练、胜任的感觉。然后,他自然会向前行进,寻找新的挑战。
所以——
1. 多做铺垫的事,打好知识和头脑的基础。比如,多阅读,识字才有基础。多听英语,才有语感。幼儿时多玩建构类玩具,多感受数量变化,才有数学的基础。多动手操作,画画做手工,才有写字的基础……
这些都不重视,就跟孩子的表现死磕,短时间内要求写对某个字和单词,背会什么,是强人所难。这样的做法,占用了本来可以用在做铺垫打基础的时间,也让孩子加深了自己很笨学习很难的信念。老师当然更要求表现,这是老师的职责,家长要多根据孩子情况来把握。
2. 学的方式要合理,(比如,讲偏旁部首规律,特别不好记的编个联想的小故事)积极放松的氛围有利于大脑学会。
3. 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给他的大脑成长发育和吸收知识的时间。比如4岁不会跳绳五岁就会了,前提是第一条,平时有多种身体活动,肢体的能力在提高。五岁不懂的数学题六岁可能不讲也会。
一年级的哪个表现就能说明孩子笨吗?不能。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被认为笨的孩子,只是前期哪些开发没做好,现在的方式也仍然不对。智商有差距但没那么大。认为孩子笨的想法,恰恰在加大本可以缩小的这个差距。
有人说,学霸家长从来没有这些困惑,我觉得可能是所谓学霸的家长,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这些表面的细小表现上,他们只是注重基础的那些,比如阅读。关注点不同,不跟孩子死磕那些。以后随着提高那些问题会逐渐改善的。
如果把时间尺度放大,总体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的思路。就是:多关注孩子知识面的拓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而不是只盯着每一次分数。
这样的抓大放小、关注底层,最终的结果就是,外在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成绩也不会差。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