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小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培养得好,孩子会把自己打理得井井有条,自发地读书、写作业、收拾书包。
家长们固然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却总是对于如何给孩子形成好习惯不得要领。
很多时候,方法都是好的,就是没办法坚持下来,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意志力不够,而是帮孩子养成习惯的方法不够科学。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养成习惯这件事背后,我们容易忽略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怎样活用策略,帮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什么是习惯?
习惯是有的人在做事之前总是先给自己冲一杯咖啡;是大家早上起来都会下意识去洗漱再吃早饭;是下班回家,不用思考就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是对的。
真正的习惯往往是下意识的,不需要占用任何大脑和意志力,就能实现的行为。
同理,有好习惯的孩子会拿起书就沉浸地看一个小时,会在睡觉前主动去刷牙,会在写完作业后自己收拾好书包,而不需要家长在身后催促。
那么,这些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
《习惯的力量》一书的作者把习惯形成的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
暗示——惯常行为——奖赏(正向反馈)。
(图片:源自书籍《习惯的力量》)
首先是暗示——
这是能触发大脑启动某个行为的开关。这个暗示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一些愉快的结果,从而使我们产生某种渴望。
然后是惯常行为——
人内心的渴望是行动的源动力,有了渴望之后人们就会去做些事来满足渴望。
最后是奖赏——
渴望被满足之后,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体验,这就会导致每次出现类似的暗示时,人们就会开始重复的行为,最终变成一个习惯。
习惯就是这样,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励机制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循环而导致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
了解了习惯形成的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三个步骤发力,帮助孩子达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状态。
这个正向循环做好了,孩子的行为就会像设定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运行起来。
这里就要说到制定目标的标准,这个目标要让孩子一想起来,就有行动起来的劲头。
对于孩子(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宏大又抽象的目标,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就更别提有行动感了。比如,孩子很难明白为什么刷牙就能保护牙齿;每天看半个小时的书对于他又有什么好处。
但如果我们结合绘本和奖励表格,告诉孩子——坚持每天好好刷牙,就能把牙齿上邪恶的打洞精灵赶走,你就不会感到牙疼;如果你能每天看半个小时书,就能在计划卡上贴满小红花。
这样,他们就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也明确了这些坚持能够带来的好的奖励是什么,才有行动起来的动力(产生渴望)。
我们还可以强化暗示,例如,可能孩子放学回家会有吃水果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把写作业安排在吃水果之后。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时间长了他就懂得,吃完水果就该写作业了。
接下来,就是帮助孩子形成惯常行为。
刚开始让孩子进行某些行为时,我们要把行为尽量简化,以便于孩子更容易达到:
例如,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书包,把东西一股脑的放进去这个过程,杂乱无章,还容易丢三落四。
我们可以先带着孩子分类——装进书包的东西有书和文具,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数一数,要装进书包的书籍和文具的数量,数着放进去。这样一来,指令比较明确,孩子也容易达成。
为了减少行动的障碍,为孩子提供更容易启动行为的环境:
坚持本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在还没有形成习惯回路期间,要尽量降低行动成本,清除形成习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例如,想要孩子阅读的书,就放在床头,随手就能拿到,这样不仅孩子坚持起来容易,书籍本身也是一个暗示。
最后就是能获得的奖励。
如前文所说,这里的奖励通常是一种好的状态,不一定是实际的物品。例如,让孩子知道,刷牙就不会牙痛(愉悦的体验),坚持看书打卡能得到夸奖和玩耍时间(愉悦的体验),这些都是奖励,养成一种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正向反馈。
给大脑的正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强化正向反馈的影响呢?
第一,减少可能产生的负面刺激。这一步的答案是一个公式: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可能性。
斯蒂芬·盖斯曾提出过一个“微习惯策略”。
斯蒂芬知道,为了身体健康,自己应该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可是他一想到一天要做那么多俯卧撑就感到心累,总是难以坚持下来。
后来,他想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主意——那就是坚持一天只做一个俯卧撑。
这样完全没有什么做不到的风险,反而有时候他完成之后,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开开心心地又做了十几个。就这样,他养成了自己的好身材。
如果一个孩子怎么也不愿意看书,那么我们就从制定每天看5分钟书为目标,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也许时间到了孩子还觉得意犹未尽,愿意再多看一点点。
这时候,我们要牢记:孩子多做的那一部分是额外的奖励,并不在计划之内。因此,在第二天的时候,我们依然要求孩子只看5分钟,直到他觉得看5分钟书毫不费力,也没有负担之后,我们再逐渐延长时间。
第二,允许目标中断:
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是会被消耗的。假设我们给孩子制定了每天看5分钟书的目标,孩子第一天第二天做得兴致勃勃,也因为自己完整复述了一个章节的故事而感到开心。可当第三天,上完三个补习班,成绩单发下来还被老师批评之后,整个人筋疲力尽,完全不想看书的时候,意志力已经不存在了。
在此时,今天的目标是时候停一停了。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坚持的中途停止一天,会给养成习惯带来坏影响。
反而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要坚持目标,才会让坚持和负面反馈联系在一起,让坚持目标变得越来越难熬,最终导致失败。
第三,获得的反馈一定要是即时的。
只有每一次行动都有奖励,才能让行动持续下去。
让孩子每天好好写作业,告诉他坚持一整个学期就能如何如何,这种鼓励太过遥远,不如每一天孩子好好完成作业,就好好的夸奖他;用番茄钟将作业时间拆解,让孩子获得每做10分钟就能休息的感受。
也可以将孩子的行为和他喜欢的东西关联起来。例如,为了让孩子习惯洗漱,洗手间里的毛巾和牙刷是他喜欢的颜色,并且在刷牙的时候,允许孩子看一集五分钟的优质小短片等。
想要跳得高,要先蹲下来。
我们有很多希望孩子养成的习惯,但是欲速则不达,同时进行只会激起孩子的反叛心理,适得其反。
在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认为目前最迫切的,影响最大的开始。
有研究表明,养成一个核心习惯,能够带动其他习惯的养成:每周锻炼三次的人,不仅身材变好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能忍受一周练琴15小时的孩子,未来一定是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因此,我们每次只抓一个点就好,逐步带领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每天只做一点点,坚持下来,会看到美好的结果~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