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家长至少可以做这些

情感   育儿   2024-12-09 07:31   辽宁  


文 | 罗玲   图 | 包图网   编辑 | 小言


1
您对学习是怎样的感觉?

你心中对学习是怎样的态度和感觉?

它是否在影响你对待孩子的学习?

我发现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而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他们厌恶学习,认为上学都是痛苦的回忆,学校教育一无是处,家庭作业是对孩子的酷刑,考试完全是为折磨孩子而发明的,好学生都是书呆子,教材都是最无聊的读物……有些家长似乎一提到学习、成绩,心里就莫名地冒出一股愤怒情绪。

如果有这些想法,那么您很容易无意间把它传递给孩子。

其实现在的学校各科学习,和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有很大不同。现在难度更大、标准更高,教材水平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手段也更现代了。我个人感觉,小学数学教材是各科里面最好的。英语和语文教材内容有些单调、单薄,但是,对此可以作为弥补的是,现在课外的中英文读物非常丰富。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的共性大于个性,这决定了学校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它需要不断改变和多元化。学校的作业没用吗?当然有用!当天学的东西,放学后,隔了几个小时复习一下,这种间隔学习是最有效的巩固知识的做法。考试当然也有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都要包括考核,以给老师和学生以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死记硬背,就是机械式记忆,这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思考和创新,都依赖事实性知识的积累。要想提高效率,可以利用各种记忆技巧……

所以,建议家长们先理清自己内心对学习的感觉。我们要把这几样分清:我自己经历而得来的经验、教育体制中的问题、学习本身。不要让前两者左右了我们对学习的全部态度。我们自己先要相信,学习是好事,学习中有乐趣!我们要尽量把真正的学习呈现给孩子。

  • 你可以做什么?

  • 留意你对学校和学习的谈论——是正面语言多,还是充满了负面语言?谈论时是怎样的情绪?是积极进取、充满希望、乐观、向往的,还是焦虑的、疲惫的、沮丧的、悲观的、抱怨的?

  • 当你对学习的想法,和学校的某些安排不一致时,你有哪些选择——找出学校的要求和安排中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想出能调和的办法,并对孩子如实解释;建设性地与老师沟通;改变学习环境。



2
爱学习,也是一种传承

我和女儿去上钢琴课,去早了,我在楼上看书等着,孩子在楼下和那里的老师打板球玩。当老师说让妈妈下来时,我女儿说,别叫她了,她在看书呢。老师上来感慨说,你闺女将来错不了啊!肯定爱学习啊!

我们搬到新家没有买电视,班级群里的家长夸奖说:真是好办法。但是我们不买完全不是因为怕孩子看,我觉得有些节目很好,应该偶尔看看。不买,只是对于我们俩来说,电视提供不了什么,无论是信息还是娱乐。晚饭后,我们各自看看书、做做家务,孩子如果完成学习任务,就看点自己喜欢的书、画画、做手工、玩小白兔,或者和爸爸玩桌游。有时时间充裕,她会要求在爸爸大屏幕的电脑上看个电影。

我觉得自己算是个还好的终身学习者。上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出国留学和工作期间自然要大量学习,回国后仍然随时在学。我过去做过教育和影视两个领域的工作,现在好像也时刻都在轻微地跨界,所以更需要学。我看的书范围很广。搞儿童教育,只看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那太狭窄也太无聊了。我什么书都喜欢看,商业思想、人物传记、小说、艺术史、科技创新、传统经典——你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每本书里都会给你关于教育和成长的新启发!

追溯上去,发现我爸妈都是特别重视学习的人。

我小时候,爸爸是中文系老师,回家常常讲同事孩子出国留学或者考上哪个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了。后来有一次老妈告诉我,在我上托儿所时,她每天骑自行车接送我,路上聊天,除了问当天的事情,再就是给我励志——长大出国留学!我现在听起来觉得特别诧异:那是七十年代,周围还没几个人出国,我妈妈自己是刚从小城市移民到省会城市,真不知道她那时哪来的这个想法!后来大学期间我真的特别想出国学习,我一直认为这是我自己决定的目标。现在中年之时,听到老妈这么说,有些恍惚——或许我自以为原创的目标,其实只是她多年前念叨所种下的种子,在若干年后发芽了!父母的影响常是如此深远,深远得你都没有觉察到!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我奶奶也应该是特别重视学习的。那个时候我爷爷奶奶很穷,家里没有地,是雇农。但我奶奶居然能不惜代价让我爸上私塾。她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我爸能成为山沟里考出来的大学生……

所以,常想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传承的力量。我们不能每天在孩子耳边唠叨:“你要努力学习啊!抓紧时间啊!”不要当这么无聊的家长。要想让孩子动脑筋,我们自己总得先动些脑筋。我们有很多更高明有效的方式可以影响孩子。比如,下次家庭聚会,可以和亲戚一起聊聊祖辈和亲戚的经历,强调其中那些优秀的品质。聊这些时,千万别教训孩子“所以你也要好好学习啊”,倒是可以顺便说说孩子最近的一个小事,也体现了类似的品质这种家族间的认同感可以深深地影响孩子,让他觉得自己是属于一个更庞大的整体。这种归属感将在很长的时期里给孩子力量。重温祖辈的经历,也是我们对祖辈表达传承和纪念的方式。

为什么总说:“爸妈学习不好,结果现在这样,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啊!”这种话效果不好?或许,这是很多家长的真心话,但是,它对孩子的成长益处不大。孩子能得到一点压力(但愿他能把这些压力变成动力),但他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积极的样本让他可以去认同。孩子在潜意识里常常在寻找父母的可认同之处,他们的内心渴望和爸妈一致。另外,如果家长总这样念叨,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也许会想:“我爸妈也是这样的,大概是遗传吧,所以我也注定如此,努力会有什么用呢?”


3
不是学霸,您也一样可以爱学习

家长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你的故事孩子会永远记住。

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学霸,但是我们总能找出自己在生活中某个领域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这可能是您学开车、学厨艺、学编织……任何一种成功学习的体会都可以。

  • 关于学习,家长和孩子分享的最好模式可以是这样的:

  • 你喜欢这一学科,因为哪些具体的原因;讲讲你对这个学科或者学习内容的真实的、细节的感受。我喜欢数学,因为它很确定,五加五就等于十。我喜欢物理,因为它能解决实际问题,我可以给自己修理电器……

  • 你努力学习的“弧线故事”——最初不喜欢或者学的不好,具体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后来经过哪些努力和外界帮助,采取了怎样的做法,最后终于有了怎样的改变。不论是关于学习的分享,还是讲述家族故事,这种“弧线版本”都是最能给孩子力量的。它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力,让他明白别人也会遇到问题、有失败,谁都不例外,没有人天生就成功,最关键的是中间坚持和努力的这部分。

    我曾经对女儿说过,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是不可控因素。在所有的事情中,学习是个少有的例外——这是一件你能决定的程度特别大的事情。你努力了、不断改进方法了,你就会进步。这事我们自己可以说了算!

  • 不只是分享您学习的结果,还可以分享各种学习的重要组成元素的体验——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尝试、自控、练习、思考、对现象的归纳总结、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比如您要学做西餐,您是怎样查找资料、买食材、尝试、失败或者做得不完美、再尝试、不断改进。让孩子随时看到您这个学习过程,看到其中的努力、挫败、欣喜与收获。

  • 请记得,您的分享一定是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元素:

  • 付出、努力、挫败、坚持;

  • 乐趣、满足、成就感、收获。学习不是全苦或全乐,而是为了自己渴望的目标、饱含信心与激情,而奋力向前的过程。


4
幼儿期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学习上的“印刻效应”

孩子来到世界上,爸妈是如何让他最初接触到某个学科或者某种知识、技能的?孩子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怎样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什么情境下、情绪里,得到怎样的结果和别人的反馈?这也是一种“印刻效应”。

其实在孩子幼儿期,我们在这方面和其他方面一样,有特别大的影响力。幼儿天然依恋父母,爸爸妈妈教他学的东西、带他做的事情,在孩子感受起来,那是一种立体的记忆:那里有爸爸妈妈的表情、体温、语调在里面。这就如同我们喂孩子食物,孩子会把这一切融合在一起来接受:我喜欢这种食物,因为是妈妈喂我的;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给我好吃的;食物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食物引起我胃里的消化酶反应,会塑造我的胃口,让我多年以后在异国他乡想念它……

所以,在孩子幼儿时,家长用积极、愉快的态度,带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各学科最基本的内容,孩子会把对爸妈的依恋、喜爱,与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我爱写字,因为妈妈和我一起玩写字的游戏;我喜欢数学,因为数学游戏中有爸爸的味道,有爸爸欣赏和鼓励的眼神;我爱听英语歌曲,因为我边听边和妈妈一起跳舞;我喜欢探索大自然,因为一起爬山时有爸爸有力的大手拉着我……


5
了解各学科最基本的意义

学写字、学英语、数学、钢琴、书法、画画……都是为什么。对一个学科的最初认识和印象很重要。

在孩子最初接触每个学科时,家长要给他介绍这个学科的最基本的意义。比如,孩子在上学前,对写字有兴趣时,让他知道,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符号纪录、交流。给他讲讲仓颉造字的故事,看看有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图示的书,这样,会帮他增强学写字的兴趣。在家里准备个白板,和家人在上面写字留言。有些家长对孩子说:“都快上学了,还不好好写字,以后上小学都不会写,跟不上看你怎么办!”这就没有给孩子一个纯正的学习动机,这样讲话也不会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接触数学,我们就带他看到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学,它可以帮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早早就把家长自己对数学的焦虑恐惧传递给孩子。学英语,可以听英文儿童歌曲、看英文动画片、讲英文绘本,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说着这样一种语言,就像我们说中文。我们学会了,以后可以和他们交流、也可以有更丰富、有趣的内容可以享用。

在孩子上小学的初期,家长仍然要坚持以这个思路去做。学校教育往往更重视基本的写字运算能力的训练,我们要对学校教育做补充,多帮孩子了解到各学科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6
介绍未来的学习之路,开拓眼界

我女儿刚上小学时,曾经问我,“以后上中学,我都学会所有的生字了,那时语文课还学什么啊?”是啊,刚刚走入校门的小学生,他们对于未来的学习路径所知甚少,我们有必要给他们介绍一下。当我们责怪孩子不自觉写作业,或者不爱学习时,要想到,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他们不知道未来的学习之路将怎样展开,那么眼下这些需要消耗自控力的练习活动,就只是没有意义的苦差事,他们怎么会努力去做呢。

所以我们要照亮未来的路途,展示出眼下的台阶究竟通向何处。现在的点滴练习,都好比是一颗颗珠子,它们连接起来就会变成美丽的珠链。这些介绍,会给现在每天的学习赋予意义,让孩子们珍惜、加倍努力。

平时还有很多其他机会,让孩子了解未来的学习都有哪些可能性。我女儿喜欢《哈利波特》,自然很喜欢演赫敏的演员。我给她介绍过,这位演员尽管拍戏这么多年,但是学校的学习一直没耽误,高中毕业各科成绩都很好,考上了很好的布朗大学。她还喜欢读书、练瑜伽。孩子听了印象很深。

我有时在媒体上看到什么有关的内容,也会给她分享。比如一次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哈佛艺术博物馆的斯特劳斯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里面保存了各种天然颜料,文章讲了颜料发展的历史。她喜欢画画,所以对这个内容也挺有兴趣。我也第一次了解到还有这样一个研究中心。还有一次我去清华大学讲课,也顺便带她去了。她参观后很喜欢清华的美术学院。

这些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以后你也要上这样的大学啊”,只是让孩子了解更多,开阔眼界。未来的学习之路究竟是怎样的,那只能留给未来的她去决定。


7
关于学习的自我认知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爱学习、会学习的家长,那么,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特质——我们看对方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投射。每当您看到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具体表现时,就会识别出来、说出来。因为这是由具体事件而来的客观评价,不是刻意夸奖和贴标签,所以孩子自然很认同,他也会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小孩。这种关于学习的自我认知特别重要,他决定了孩子上学期间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

在女儿五、六岁时,我看过一本很棒的书《学习之道》(顺便说,如果您搜这个书名,有两个,不同作者,两本书都推荐),作者讲述了自己学下棋和学太极拳的经历。他把两样技艺都学到了最高水准。他总结自己:最擅长的不是国际象棋或太极拳,而是学习这件事本身。我当时和孩子分享了书中的一些内容。她只是听着。

后来,过了一些天,有一次她玩滑板之后突然说:“妈妈,我发现我最擅长的不是画画或者学滑板,而是学习本身!”我听了其实一愣——她虽然学滑板挺快,但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擅长啊,另外我没搞清楚她是不是记得这是书里的句式。但即使心里有这些异议,在那个当下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应和了一句“哦,看来真是啊!”

再后来,从她三年级写的作文里看出,她始终认为自己是擅长学习的学生。


8
日常生活的熏染、影响

研究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很自然,比如,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和孩子谈话的语言就更复杂、词汇量更大,谈论的内容也更广博深刻,那么,孩子的语言和思维的发育就会从小受到积极的促进。我想,我们不论具体受教育程度怎样,都可以在家庭生活里营造一种重视知识和学习,鼓励好奇、创新与探索的氛围。

比如,您单位招聘,您可以在饭桌上无意谈论单位招聘的事情,随意地评价一下某个年轻人哪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品质或能力,或者,这个岗位需要这个人员有怎样的品质与能力,如果这些年轻人能在过去上学期间如何去做,就会具备。我们这样谈论,让孩子旁听到,或者参与讨论,让他理解现在的学习与未来工作间有哪些联系。

再如,你观察身边的某个成功的或有魅力的人士,是否能发现他们的才能和品质是如何锻炼出来的?是年轻时怎样的经历的结果?我们对身边人的成功如何去归因,对孩子影响也很大。

我读过很多名人传记,发现有太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长大过程中,全程目睹了他们的母亲或者父亲,坚持几十年地学习,在中老年终于拿到追求已久的学业文凭!奥巴马的母亲毕生都在努力求学,最终取得博士学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五十多岁重返校园去上学,他说自己的目的,是要给几个孩子做个榜样。他们不是那种“我这辈子算完了,全看你了”家长,他们是身体力行地在做!当孩子每天晚上,看到自己的爸妈也在努力学习,他们将获得巨大的力量!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得到这样的信息:“我能!只要我坚持!”、“我愿意持续努力,因为爸妈也在同路!”我自己的儿时记忆里,就有妈妈为评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资格而在台灯下复习、备考的情景。现在想,或许这也曾是我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9
小 结
想让孩子爱学习、有很强的学习动力,还有很多其他方法,以后继续分享。这篇所写,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参考的,是我们在每天生活中都可以做的。现在有些家长或因为学校课业负担重,或因为自己成长中“学伤了”,而不愿和孩子谈学习的话题,怕孩子反感。还有些家长每天都在孩子耳边唠叨学习,唠叨得单调无趣粗暴,语气也是哀兵败将般,充满了抱怨责怪羞辱,自然没有效果。
与孩子不谈学习,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视。如果谈的方式不当、无趣,那是在败坏孩子对学习的胃口。小学生,只要亲子关系好,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必然受父母的影响较大。如果他们重视学习,认真对待,那通常他们的努力也会得到回报。所以此时积极正面的引导,可以帮孩子启动良性循环。当然,家长不要急躁,要了解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熟度,逐渐来。
有了这个基础,日后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所在,他会迸发出更强烈的内在动力!那时您不用再说更多,给他必要的资源、支持,然后在路边默默鼓掌,就好了。
END



感恩遇见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我们点亮在看~

❤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工具栏→“号内搜”,搜索关键词,查看相关历史文章~

❤可以点击“微店”,看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更多互动话题内容,欢迎关注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与罗老师互动~有各个年龄段的粉丝群(学习与分享),欢迎您的加入~

❤愿您在这里,每天加满油,跟孩子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罗玲老师推荐好书~

戳原文,更有料!

罗玲的空间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最新文章